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56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公元六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重归统一的皇帝是(    )
    A . 隋文帝杨坚 B . 隋炀帝杨广 C . 唐高祖李渊 D . 唐太宗李世民
  • 2.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称赞的是(    )
    A . 灵渠 B . 都江堰 C . 大运河 D . 郑国渠
  • 3. 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

    A .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 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 .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 . 证明唐代与欧洲、阿拉伯交往密切
  • 4. 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
    A . 东晋、南朝时期 B . 唐朝中后期 C . 北宋中期 D . 南宋时期
  • 5. 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 . 安史之乱 B . 藩镇割据 C . 宦官专权 D . 黄巢起义
  • 6. 宋代经济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 都城长安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 B . 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C .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 .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 7. 下列史实搭配正确的是(    )
    A . 辽——元昊 B . 西夏——女真族 C . 北宋——赵匡胤 D . 金——耶律阿保机
  • 8.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是(   )
    A . 南宋与金对峙 B . 宋辽对抗 C . 北宋与金对峙 D . 宋夏和议
  • 9.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该书是(    )
    A . 《红楼梦》 B . 《梦溪笔谈》 C . 《史记》 D . 《资治通鉴》
  • 10. 下图所示的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A .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 . 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 . 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 . 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 11.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
    A . 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B . 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 . 建立元朝 D .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 12. 观察下图,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A . 行省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禅让制
  • 13. 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标志是(    )
    A . 市舶司的设置 B . 中书省的确立 C . 澎湖巡检司的设置 D . 台湾府的设立
  • 14. 下列有关古代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 . 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B . 南宋时指南针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C .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D . 明代宋应星《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 15. “公元1662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这里的“侵略军”来自(  )

    A . 英国 B . 葡萄牙 C . 荷兰 D . 沙俄
  • 16. 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系列浮雕中的第一个幅,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虎门销烟 B . 火烧圆明园 C . 英军攻陷广州 D . 英军强占香港岛
  • 17.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

    A . 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 .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 18. 《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的实施(    )
    A . 体现出英国对华贸易的公平性 B . 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 C . 促进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开始瓦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19.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中重大事件表述准确的是(    )
    A . 金田起义标志着初步建立政权 B . 天京事变标志着军事上进人全盛时期 C .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学习西方 D . 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 20. 中国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而英国一直称为“通商战争”。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    )
    A . 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B . 报复中国的禁烟运动 C . 保护正常的鸦片贸易 D .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二、综合题

  • 2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①读图: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②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三: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 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名称和北宋实行的政策。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帝”指的谁?他统治时期废除了历代存在哪一制度?
    (3) 根据材料三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影响?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

    材料三:清朝前期的统治者对世界的发展变化毫无认识,自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要外洋货物互通有无,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的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以中日文化交流的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并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世界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的史实。
    (4) 综合上述材料,唐朝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北宋与辽、夏,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

    材料三: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并分别举出唐朝时期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三次和议”的积极意义。并指出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的名称。
    (3) 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遵循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分别对西藏和新疆治理措施各一例。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认识。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