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271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

    A .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 . 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 . 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 2. 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进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2383.58
    104.92
    19152097.34
    93.30
    19162062.07
    41.42
    19171559.43
    85.47
    19181334.08
    30.66
    1920848.43
    239.67
    A . 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 . 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 . 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 . 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

    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4.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
    A . 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B . 借此与双方进行贸易,扩充美国的实力 C . 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D . 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 5. 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有罪的。”这种观点(  )

    A . 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 B . 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 C . 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 D . 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
  • 6.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瘸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
    A .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B .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 . “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D .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 7. “天使和魔鬼”是民族主义扮演的两个角色。在下列事件中,民族主义起促进历史进步作用的是(    )

    ①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

    ②1897年德意志帝国首相提出的“我们不想让任何人站在阴影里,但我们也渴望阳光下的地盘”

    ③一战后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的民族自决

    ④1905年同盟会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③
  • 8. 下表内容与20世纪初的国际格局有关,请指出其中对史实推论错误的一项是(    )

    判断

    史实

    推论

    A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是帝国主义国家争霸所造成

    B

    《凡尔赛和约》把战争罪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是强权政治的产物

    C

    英国的世界霸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遭到美国挑战

    英国在世界舞台中已无发言权

    D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A . A B . B C . C D . D
  • 9.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这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 B .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 . 传播了社会主义的观念 D . 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 10. 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期间签署的诸多条约中,涉及中国主权问题的有(     )

    ①《凡尔赛和约》  ②《四国条约》  ③《五国海军协定》  ④《九国公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①②③④
  • 11.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国联(   )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 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实施“民族自决” ④推行“委任统治”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2. 1919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但结果还是平等的,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它将会对战胜国进行报复。”这段材料表明(    )

    ①英国反对缔结处置德国的和约

    ②英国认为《凡尔赛和约》是不公平的

    ③劳合•乔治预感到德国复仇主义者的威胁

    ④《凡尔赛和约》将导致战胜国和战败国的矛盾激化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 13. 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 B . 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 C . 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 . 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
  • 14. 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 .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 .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 15. 下表是德国大选主要党派拥有议席表,据此可以得出法西斯势力上台(    )


    A . 通过国会大选和平上台 B .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 . 受到其他党派的联合反对 D . 开始对内专制对外扩张
  • 16.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 . 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 . 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 . 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 . 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 17. “二战”爆发前英法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了不干涉政策;1938年9月同德意共同签订慕尼黑协定宰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但出现“奇怪战争”;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对上述历史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有(    )

    ①英法自始至终推行绥靖政策

    ②英法德意曾一度结成法西斯同盟压迫弱国

    ③英法在“二战”爆发前反对德意法西斯侵略

    ④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结束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8. 1943年,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是(    )
    A . 两极格局冷战对峙 B . 1929年经济危机 C . 苏联农业集体化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 . 废除“中立法案” B . 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 . 立即对日本宣战 D . 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 20. 1944年美日莱特湾大海战,日本运用“神风特攻战术”,共出动“神风”飞机55架以自杀式攻击,重创美国军舰。日本南九州市“知览特攻和平会馆”中.满目都是军旗、军刀、血书。一众遗书中,“玉碎”“报君(天皇)”“尽忠”等字眼随处可见。日本近日宣布,将“特攻”队员的遗书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请登录为世界记忆遗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神风特攻战术”发生在太平洋战争的后期 B . 自杀式恐怖袭击是影晌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C . “特攻”是军国主义穷途末路下的疯狂之举 D . 为“特攻”队员申遗迎合了日本的右翼政治
  • 21. 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
    A . 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B . 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 C . 苏联政权巩固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 D . 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 22. 美国学者盖迪斯认为,斯大林“从未放弃过关于‘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其结果则是促使战后国际关系向着“冷战”方向进发。据此可知,盖迪斯的观点是(    )
    A . “冷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 . “冷战”的发生带有偶然性 C . “冷战”的发生责任在苏联 D . “冷战”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 23. 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局面出现。两极格局结束后,下列“冷战”时期的产物至今依然存在的是(    )

    A . 杜鲁门主义 B . 马歇尔计划 C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 华沙条约组织
  • 24. 对几乎所有人来说,苏联的突然崩溃是一件“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比喻意外的,并具有极端影响的事件)——在崩溃发生之前,这个制度的崩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当它发生的时候,却不显得令人惊奇。若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观察,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没有能长期坚持 B . 戈尔巴乔夫改革节奏混乱措施不力 C . 十月革命使俄国的历史偏离正确的轨道 D . 斯大林模式违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求
  • 25.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
    A . 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 . 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C . 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D . 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二、非选择题

  • 26. 二战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相互较量,国际格局风云变幻,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三: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将争夺限制在除直接战争之外的领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美国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把冷战称为“长和平”,也有人称之为“冷和平”。

    ——《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

    (1) 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冷战起源的原因。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周期初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
  • 2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依靠两大阵营进行对抗已不可能。美国和苏联在军备竞赛中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尤其是美国,长期的全球扩张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又被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经济陷入困境,霸主地位动摇。美苏两国开始调整对外政策和相互关系。1969年,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在这种对外战略指导下,美国调整了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并积极谋求同中国对话,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70年代,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宣称,要把“缓和”摆在“外交政策的首位”,苏联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并着重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在两国新的外交策略推动下,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的新局面。

    材料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出访苏联,与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5月,签订《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议》即《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该协议把美苏已经形成的核力量均势用国际法律文书的形式确定下来,被视为保持双方战略稳定的基础。此后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并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提出:互相尊重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及平等地位,不干涉内政,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加强经济、科技、环境等领域的合作。至此,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美国在与苏联“缓和外交”的同时,还积极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同样,苏联也提出,“缓和”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尼克松表示,“要让美国退出世界竞争,不再设法当第一,那将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勃列日涅夫同样表示,缓和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表明苏联的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峰。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美、苏关系也重新紧张起来。

    ——以上材料均出自《世界现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推行“缓和外交”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的美苏“缓和外交”的影响。
  • 2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希特勒和纳粹的统治不只依靠纳粹的恐怖。希特勒也寻求并赢得了民众的压倒性的认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落败,受到《凡尔赛和约》的羞辱,以及经历魏玛共和国动荡的数年之后,他逐步撕毁条约,让德国人为之欢呼。纳粹国家严厉打击大萧条时期增多的犯罪现象,获得民众的好评。约瑟夫·戈培尔是希特勒的宣传部长,他策划培养了对希特勒的崇拜。元首委任受欢迎的电影制片人莱尼·里芬施塔尔拍摄了《意志的胜利》。这是一部宏大的宣传电影,展现了精心编排的1934年纽伦堡集会,25万穿制服的德国人经过严密统一的组织,挥舞着纳粹旗帜,向希特勒致敬;这部电影促成了对元首的崇拜……。

    同盟国监督着后来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地区的政治制度发展。直到1951,联邦共和国所通过的所有立法都必须经过西方同盟国的批准。它们进行了一个从教育开始的去纳粹化过程,但并没有进行任何重大的社会改革。同盟国坚持认为,德国总统的权力应受到限制,以避免再出现希特勒那无限制的行政权力。总统由联邦大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联邦大会由联邦议院全体成员,以及大约相同人数的来自各个州的代表组成。同时,同盟国的“去纳粹化”计划旨在从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职位上清楚所有前纳粹分子,但整体而言,其影响相对较小。事实证明,不可能从政府、工作和教育行业中清除数以百万计的人……与此同时,冷战使得西方列强更快地接受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及其重整军备加入西方联盟的行动。

    ——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

    (1) 根据材料,指出德国纳粹获取民心的手段。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同盟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去纳粹化”?并分析其影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