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初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修改时间:2016-07-27 浏览次数:658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下列的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约为35℃ B . 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6m/s C . 一根新铅笔的长约为17cm D . 一份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100g
  •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 频率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色 C . 汽车禁止鸣笛,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 “B超”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 3.

    如图是考察探险队乘坐的橡皮船,在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以长江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B . 以橡皮船为参照物,江水是运动的 C . 以岸上的树木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D . 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船是运动的
  • 4. 2015年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

    A . 0.1m/s B . 1m/s C . 10m/s D . 100m/s
  • 5.

    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 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 . 前2s内,小华跑较快 D . 全程中,小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 6. 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 . ​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 . 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 . 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 7.

    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 .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 . 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 . 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 8. 关于自然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水结冰﹣凝固  吸热 B . 雾生成﹣液化  放热 C . 露产生﹣汽化  吸热 D . 霜形成﹣升华  放热
  • 9.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场景,是人们应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说法,其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  )

    A . 景区喷雾 B . 人造雪景 C . 撒盐融雪 D . 人工降雨
  • 10. 通过对《多彩的光》学习,以下物理现象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 .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虚像 B . 雨后彩虹的形成原理是光的色散 C . 物体通过平面镜可以成正立等大的实像 D . 矫正近视眼需要佩戴凸透镜
  • 11.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 . 手的影子的形成 B . 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C . 看到水中的硬币 D . 透过树丛的光束
  • 12.

    把一瓶矿泉水放在物理课本上,看到的情景如图所示,下列光学设备中,成像情况与它相同的是(  )

    A . 放大镜 B . 投影仪 C . 照相机 D . 近视眼镜
  • 13.

    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  )

    A . 3:4 B . 4:3 C . 2:1 D . 1:2
  • 14.

    小江进行了如下测量:①用天平测石片的质量m;②往烧杯中加适量水浸没石片.在水面位置作上标记.取出石片,用量筒取水缓慢倒入烧杯,让水面升至标记处,如图所示.量筒内倒出水的体积V即为矿石的体积;③计算出石片的密度ρ 。根据以上步骤,测出的密度值会(  )

    A . 偏大 B . 无偏差 C . 偏小 D . 无法确定
  • 15.

    在沪宁高速公路入口处有如图甲的标志牌,当小明乘坐旅游大巴经过如图乙的标志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标志牌上的数字“100”表示的意思是大巴匀速行驶速度是100km/h B .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这辆旅游大巴到达南京至少需要2.4h C . 汽车行驶中,路边的树木 向后飞驰而去,这是因为他选择了地面为参照物 D . 如果小明乘坐的是小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最多可提前24min到达
  • 1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这个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 . 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C . 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D . 将蜡烛移动到40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
  • 17. 小霖同学在学习密度时写出了一些交流材料,其中正确的是(  )

    A . 不同物质在相同状态下,密度大小一般是不相等的 B . 把某容器中的物质用去一部分后,剩余物质密度的大小都不会改变 C . 同种物质组成的实心物体在相同状态时,质量与其体积成正比 D . 质量相等的实心物体,体积较大的组成物质的密度较小

二、填空题

  • 18.

    如图,跳伞员从3600m高空跳下,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开始减速下降,若跳伞员看到地面“迎面扑来”,则他是以 为参照物的.若从跳下到落地用时200s,则其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m/s.我们看到本身不发光的降落伞,这是因为光发生了 (选填“漫”或“镜面”)的缘故.

  • 19. 在二胡表演时,表演者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的长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吹口琴时,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起,改变了声音的 ,我们很容易分辨出口琴、二胡的声音,我们判断的依据是他们的 不同.

  • 20. 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 、后 (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则它的凝固点为  ℃.

  • 21.

    如图甲所示,是李辉“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依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

    (2)由图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该物质在BC段处于 (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此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 

  • 22. 视力正常的小明把凸透镜贴近眼睛,观察远处的房屋,眼前“模糊”此时来自远方房屋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选填“前”或“后”)方.如图所示,他又伸直手臂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房屋清晰的(选填“实”或“虚”)像,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的(选填“左”或“右”)侧.

  • 23.

    青蛙之所以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就是因为光是沿 的缘故,当井中灌满水时,光由空气进入水中,在水面上要发生折射,青蛙的观察范围 ,根据折射规律在图中画出大致的光线传播路径,确定青蛙的视野范围. 

  • 24. 一个容器的质量为200g,装满水时总质量是700g,装满某种液体时总质量是600g,这个容器的容积是  cm3 , 此液体的密度是   kg/m3 . 若将容器中的液体倒掉一部分,则剩余液体的密度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25. 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的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特快T31

    车次

    特快T32

    北京→杭州

    北京起/km

    站名

    杭州→北京

    15:50

    0

    北京

    13:20

    20:21

    20:29

    497

    济南

    8:41

    8:33

    1:16

    1:24

    979

    蚌埠

    3:54

    3:46

    5:45

    5:53

    1458

    上海西

    23:24

    23:16

    7:50

    1600

    杭州

    21:20

    (1)T31全程运动的时间   ;

    (2)列车全程运动的平均速度   km/h.

  • 26.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图甲和乙分别是一、二两小组同学所做的实验,他们的实验操作有错误的是 组.(2)图丙是他们实验中观察水沸腾 (前/时)出现的情景.(3)烧杯口有大量的“白气”不断冒出,这些“白气”是 ;当温度接近90℃时,三组同学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表格里记录的数据,通过实验观察到水的沸点是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85

    87

    89

    92

    94

    96

    97

    98

    98

    98

    (3)有时实验时烧杯上覆盖硬纸板,其目的是 


三、实验题

  • 27.

    如图是小勇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移动,当移动到A像的位置时,发现它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 

    (2)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将一块与玻璃板等大的不透明的白板竖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从蜡烛A侧观察,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拿走蜡烛B,将这块白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3) 拿走白板,他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2cm,再将蜡烛B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他发现蜡烛A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  cm,同时发现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实验中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请你说出这样会对实验操作带来怎样的不便影响?​ 

  • 28.

    如图所示,李宁同学在张老师指导下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当蜡烛位于图中B处时,移动光屏到D处,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像和物大小相等,则该凸透镜焦距为   cm 。

    (2) 李宁同学把蜡烛移动到A处,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倒立、 的实像 。

    (3) 在上述(2)操作的基础上,张老师取下自己戴的眼睛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李宁同学发现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由此可知,张老师所戴的眼镜是 透镜,张老师的眼睛属于 (选填“近视镜”、“远视眼”、或“正常眼”).

  • 29.

    小勇在江边拾到一块鹅卵石,他想知道这块鹅卵石的密度.于是他找来天平、量筒按表格中的顺序进行了测量:请将表格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

    (1)

    石块的质量m/g

    量筒中水的体积V/cm3

    石块放入后的总体积V/cm3

      

    石块的密度ρ(kg/m3

      

    30

    40

    10

      

    (2) 若在测量石块质量的过程中,当他向右盘添加最小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当拿掉最小砝码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接下来他应该 ,才能准确测出石块的质量 。

    (3) 在测量过程中,小勇若按照BCA的顺序进行测量,则测量的密度值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30.

    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  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右”或“左”)调  。

    (2) 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   g,酱油的密度为   kg/m3

    (3) 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

    (4) 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   .(已知水的密度为ρ)。

四、解答题

  • 31. 质量是7.9千克的铁球,体积1.5×1033 , 空心处的体积是多少?若在空心处住满水,水的质量是多少?(铁的密度为:7.9×103kg/m3

  • 32. 某烧杯装满水总质量为350克,放入一合金块后,溢出一些水,这时总质量为500克,取出合金块后总质量为300克,求合金密度.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