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1-07-22 浏览次数:80 类型:月考试卷
容器 | 反应条件 | 起始物质的量/mol | 达到平衡所用时间 /min | 达到平衡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 ||
X2 | Y2 | XY3 | ||||
① | 恒容 | 1 | 3 | 0 | 10 | 放热0.1akJ |
② | 恒压 | 1 | 3 | 0 | t | 放热bkJ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醛中常含有微量甲酸,应先除去。取甲醛amL于锥形瓶,加入1~2滴指示剂,用浓度为bmol/L的NaOH溶液滴定,滴定管的初始读数为V1mL,当锥形瓶内溶液呈微红色时,滴定管的读数为V2mL。
②向锥形瓶加入饱和食盐水试样cmL,静置1分钟。
③用上述滴定管中剩余的NaOH溶液继续滴定锥形瓶内溶液,至溶液呈微红色时,滴定管的读数为V3mL。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固氮过程中,N2只做氧化剂
B.硝化过程需要有氧化剂参与
C.反硝化过程有助于弥补人工固氮对氮循环造成的影响
D.同化、氨化过程中,实现了氮元素在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转化
②反硝化过程中,CH3OH可作为反应的还原剂,1mol还原剂失去6mol电子。请将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5CH3OH+□NO3- □( )+□( )+□( )+□( ),
①已知:SO2生成SO3总反应方程式是2SO2(g)+O2(g) 2SO3(g)ΔH=-196.6kJ/mol
此反应可通过如下两步完成:2NO(g)+O2(g) 2NO2(g)ΔH1=-113kJ/mol
NO2(g)+SO2(g) SO3(g)+NO(g)ΔH2=。
②一定温度下,向2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NO2和SO2各1mol,5min达到平衡,此时容器中NO2和NO的浓度之比为1∶3,则NO2的平衡转化率是。
①AsH3的稳定性比NH3的稳定性(填“强’’或“弱’’)。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②常将含砷废渣(主要成分为As2S3)制成浆状,通入O2氧化,生成H3AsO4和单质硫。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298K时,将20mL3xmol•L-1Na3AsO3、20mL3xmol•L-1I2和20mLNaOH溶液混合,发生反应:AsO33-(aq)+I2(aq)+2OH- AsO43-(aq)+2I-(aq)+H2O(l)。溶液中c(AsO43﹣)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平衡时溶液的pH=14,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
电解法:利用铜和钛做电极,电解含有NaCl和NaOH的溶液时,反应只消耗了铜和水,体系pH及Cl-浓度维持不变(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阳极电极反应式是。
光照射到Cu2O光催化剂上产生光催化反应,Cr2O72-和H2O分别在光催化反应中形成的微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反应原理如图所示。写出Cr2O72-转化Cr3+的电极反应:。
a.Cu2O作光催化剂;b.Cu2O与Cr2O7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已知:Cu2O的添加量是2×10-4mol/L,Cr2O72-的初始浓度是1×10-3mol/L;对比实验(pH=3.0且其他条件相同),反应1.5小时结果如图所示。结合试剂用量数据和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依据是。
已知:Cu2O Cu+CuSO4;酸性越大,Cr2O72-被还原率越大。
①pH分别为2、3、4时,Cr2O72-的降解率最好的是,其原因是。
②已知pH=5时,会产生Cr(OH)3沉淀。pH=5时,Cr2O72-的降解率低的原因是。
已知:i.
ii.
a.反应③中C发生氧化反应
b.可用FeCl3溶液检验反应⑤中A是否反应完全
c.反应⑥的反应物与生成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d.反应⑩中试剂b的结构简式是
e.反应④是缩合聚合反应,生成了聚酯
中间产物1:;中间产物2:。
资料a.Mn的金属活动性强于Fe,Mn2+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pH高于5.5时易被O2氧化。
资料b.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Mn(OH)2 | Pb(OH)2 | Fe(OH)3 | |
开始沉淀时 | 8.1 | 6.5 | 1.9 |
完全沉淀时 | 10.1 | 8.5 | 3.2 |
注:金属离子的起始浓度为0.1mol·L-1
①MnO2与浓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检验滤液1中只含Fe3+不含Fe2+的操作和现象是:取少量滤液1于试管中,滴入铁氰化钾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另取少量滤液1于试管中,。
③Fe3+由Fe2+转化而成,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a.2Fe2++Cl2=2Fe3++2Cl-
b.4Fe2++O2+4H+=2Fe3++2H2O
c.......
写出c的离子方程式:。
ⅰ.氨水法:将滤液1先稀释,再加适量10%的氨水,过滤。
ⅱ.焙烧法:将滤液1浓缩得到的固体于290℃焙烧,冷却,取焙烧物......。
已知:焙烧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FeCl3+3O2=2Fe2O3+3Cl2 , MnCl2和PbCl2不发生变化。
①氨水法除铁时,溶液pH应控制在之间。
②补全ⅱ中的操作:。
③两种方法比较,氨水法除铁的缺点是。
实验一
注:本实验忽略Cu2+在此条件下的水解。
①甲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向2mL1mol·L-1KI溶液中加入1mL溶液(硝酸酸化,pH=1.5),再加入少量试剂a,观察到与(1)相同的现象。甲同学由此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生成I2的原因是酸性条件下, 氧化了I-。
②乙同学认为仅由甲的实验还不能得出相应结论。他的理由是该实验没有排除氧化I-的可能性。
③若要确证实验一中是 氧化了I- , 应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行检验的实验。
①查阅资料得知:CuI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于是对棕黑色沉淀的组成提出两种假设:
a.CuI吸附I2b.吸附I2。为证明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取棕黑色沉淀进行实验二:
实验二
已知:CuI难溶于CCl4;I2+ ==2I-+
(无色);Cu++S2O32-==
(无色)。由实验二得出结论:棕黑色沉淀是CuI吸附I2形成的。
②现象iii为。
③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产生现象ii的原因:。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