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语试卷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311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面是《红楼梦》第十五回中贾政与北静王水溶的一段对话,在横线上填入名句,最符合人物身份和语境的一项是(   )。

    水溶见他(宝玉)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          ’,未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蕃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

    A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 . 雏凤清于老凤声 C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 长江后浪推前浪
  • 2. 下面是温儒敏先生应新浪网采访的实录片段。记录者不慎将横线上的文字顺序弄乱了,几名同学整理记录稿提出了不同的衔接方式,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对中学语文要求不能过高,定位不能过高。       很少有人说语文是一门学科,物理学、化学都是“学”,“语文学”就没有人这样说。

    ①至于其他更高的要求当然也有,但不完全是语文一科可以负担的。

    ②语文要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主,但是学习过程中肯定要大量涉及文学、文化、历史,甚至科技等内容,各方面都要涉及。

    ③所以语文这个学科的范围很广,是覆盖性、弥漫性的。

    ④中学语文教育能培养普通公民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清晰地、得体地表达就可以了。

    A . ③②①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④①②③ D . ①④③②

二、情景默写

  • 3. 按要求填空。
    (1) 香雾云鬟湿,。 ((唐)杜甫《月夜》)
    (2) 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南宋) 《扬州慢》)
    (3) 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就比学生强,韩愈在《师说》中揭示这一观点的原因的句子是“”。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的群集性

    邱泽奇

    ①人一生下便需要接受他人的抚慰,与他人接触,与他人交往。实验观察表明,婴儿出生后有许多明显的社会交往迹象。如2个月大的婴儿可以与同伴对视。在人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婴儿要与父母接触,再长大一些,要有自己的玩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自己的朋友、同学和同事。只要我们醒着,大都与他人在一起,学习、工作、生活、游乐,生活在各种类型、规模的群体之中。只有在极少数特别情形下,我们需要短暂的独处、思考、休息,这就是人类群集性的具体表现。

    ②经验事实还表明,与世隔绝的人常常会感到迷惘、自闭,甚至会精神崩溃。自闭症儿童在交往上有障碍,症状之一是不依恋父母。如出现交往障碍,语言发育就会出现障碍。如对语言的理解低下,不能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姿势及音调与他人交往。儿童缺乏正常交往的另一个后果是根本不懂行为规则:一方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另一方面,对事物的变化具有强烈的抵触。

    ③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传统监狱中,对犯人最严厉的惩罚是关禁闭。在大多数军队中,对军士最严厉的惩罚也是关禁闭。《日内瓦公约》也承认,30天以上的单独监禁是一种残忍的折磨。

    ④人类的群集是必须的,所以强制性隔离便是惩罚,自愿性隔离便是不正常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某人常常不加入群体活动,我们会用“离群索居”来形容他。“人非孤岛”,说的便是人类社会的群集性,我们认为,没有人可以像孤岛一样与世隔绝而正常地生活。

    ⑤人不仅不能与世隔绝地生活,甚至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群体,也会觉得特别难受。(A)

    ⑥对于人类的群集性,社会学家有一个简洁的解释。社会学家认为,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有两种基本需要:一种被称之为工具需要,另一种被称之为情感需要。

    ⑦从人的社会化进程我们知道,人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生存和成长的。依靠群体帮助以达成某种具体目标的需要就是工具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不具有工具需要。儿童需要人帮助才能够饮食、站立、行走,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以学习知识,成年人需要人帮助做出某种决策,老年人需要人帮助以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国有一句俗语,“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人帮”,没有人是不需要其他人帮助而无所不能的。

    有时候,人们并不一定需要物质帮助,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 让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读者可以把书放下,静心地想想: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难道只是出于工具性考虑?为什么烦的时候想找朋友,高兴的时候也想找朋友?遇到不同的难题还倾向于找不同的朋友?为什么不去和一堆陌生人一起聊?这就是情感需要。找了朋友,获得了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也就满足了。而且不同的朋友能够满足不同的情感需要。

    ⑨对两种需要的满足不只限于朋友、家人,在需要满足方面,正式组织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举一个例子,群体性竞技活动、群体性游乐活动,都是正式组织的活动,不仅满足人们工具的需求,如赢得比赛、娱乐身心,而且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如情感宣泄和表达。(B)

    对人的需要进行工具和情感区分并不意味着两者是截然分开的 , 事实上,在某些时候两者很难区分。举例来说,朋友之间的帮助常常是两种需求满足同时发生,同事之间的帮助有时候也不仅仅是工具需求的满足。那么,同事和朋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回答什么是人类社会的群体开始。

    (1) 第②段中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具体是指
    (2) 下列判断与原文观点不发生冲突的一项是(   )。
    A . 正常生长发育的人,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朋友、同学和同事。 B . 人类群集性与我们需要短暂的独处、思考和休息并不矛盾。 C . 特立独行的人,就能像孤岛一样与世隔绝而又正常地生活。 D . 社会成员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工具需要,可以舍弃情感需要。
    (3) 依据原文画线部分做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出现交往障碍,语言发育就会出现障碍⟹ 不出现交往障碍,语言发育就不会有障碍 B . 没有人不具有工具需要⟹ 所有人都有工具需要 C . 人们并不一定需要物质帮助,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所有人都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D . 并非说人的工具和情感需要可以截然分开⟹ 人的工具和情感需要不能截然分开
    (4)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 王冕同学读完本文,想起了电影《甲方乙方》里面有个故事正好能佐证本文某个观点。下面是王冕的观影笔记,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A处还是B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电影《甲方乙方》里有一个电影明星唐丽君。她厌倦了人潮如涌,厌倦了明星生活,希望过普通人的生活。在“好梦一日游”公司宣布中止唐丽君的一切演出活动和社交活动以后,她真的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可不久,她就耐不住寂寞了,让经纪人到处打电话,希望参加那些她从前根本就瞧不上的活动,免费也行。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寒露的雨

    刘丽丽

    ①人在雨雾中行走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既感到无限安全又无限危险。尤其在薄暮时分,天色逐渐昏暗下来,除非必须,很少有人愿意从舒适的家里走进湿漉漉的雨雾中,做这样一种刺激的尝试。

    ②穿过积水的马路,路边千根草的叶子越发紧贴了地面,随着秋天的日益加深,它们茎叶的颜色会更深沉,变成深沉的赫石色。

    ③雨后的蛙声类似于低音号,把号声拉长,加上雨雾带来的湿气,声音越发变得沉闷。它们在做一种最基本的音阶练习。当你脚步朝着灌木丛中的它们靠近,这种演奏慢慢停下,当你走远了,练习继续进行。这样的演奏方式让人听出许多漫不经心,似乎一个早就功成名就的演奏家,已经过上了舒适生活,但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依然时常把乐器拿到太阳光下检视一番。演奏者除了蛙类,还有一种秋虫,在雨雾里毫不怯场地歌唱,它们的调子比较嘹亮。一低一高,双声部的演奏给灌木丛增加了立体感。

    在这样的演奏里,脑海中回闪着刚读过的《梵高家书》。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提到了画家塞雷的故事。他这样评价:“这样的人真是奇才。他一生历尽艰辛,最终创作出了哀婉动人的伟大作品,他就像一株黑山楂树,或者更像一株枝干扭曲的老苹果树,饱受摧残,终于开出了最娇美、最纯洁的花朵。”一个处于社会下层的天才,最终获得了巨大的荣誉,就像一株鲜花盛开的老树,的确令人感动。在此之前他饱受了严冬的巨大的痛苦,痛苦的程度并不是后来的那些仰慕他、对他表示同情的人所能够想象和体验得到的。

    ⑤梵高评价塞雷的句子非常贴切,而后世在他对别人的评价中,自然联想到了他的遭际。三十七岁之前的日子,梵高颠沛漂泊,他的饥寒冻馁,他坚持过程中的绝望和失落,分明就是一株青年的苹果树。经历了抽枝展叶的新奇,也接受了风雨的捶打。尽管青春的气息已经在体内聚集,在寻找突破口,但是失败的天空总是那么令人绝望。

    ⑥在纳南,梵高曾经跟他的一个做皮革工作的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绘画早晚会得到世人的承认。在我离开人世以后,一定会有许多文章来评论我的绘画。如果时间还来得及的话,我打算为此做好准备……”读这样的句子,在惆怅的阴霾中,总算透进了一丝阳光。这是一种绝对自信,带着穿透时间遮蔽的勇气和悲壮。稀有的植物往往生活在更加隐秘的地方,这一定是大自然更为精心的创造;而一个卓越的画家,在画出传世的作品之前,却深受生活的磨难,裹挟进深秋的雨雾之中,没有人告诉他还有多少日子才能迎来温暖。

    ⑦有一张画他感觉很满意,画的是在淡紫色并且略带金黄色的夜空下,农舍黑乎乎的轮廓。黑黑的白杨树耸立在农舍之上。注意这儿个词:淡紫色、金黄色、黑色、黑乎乎,色彩的丰富,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多彩。大自然对于众多物种,自有其合理的安排,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所遭遇的一些不公正而停滞不前,并不明智。所幸,梵高有弟弟提奥的支持,当时还算健康的身体扛住了所有现实的窘迫,积极的精神抵挡了厄运带来的打击,那是一段穷困但是幸福的时光。

    ⑧黄河滩蒙蒙的雨不断飘落下来,林地在远处成了黑黝黝的一片。近旁的白色水洼中倒映出最后的天光,无形中阔大了想象,让这片土地有了汪洋大海般的气势。

    ⑨林地四周,雨点落进灌木丛,发出轻微的击打声。由于击打的介质不同,声音也有了不同的特色。雨点从树叶上滑过,飞快坠落到地上,落进泥土的声音,略显沉闷。滴落在柏油马路上的声音就变得清脆了许多。如果雨滴落进道路附近的排水管道,许多的水珠汇聚成溪流,有了集体行进的脚步声,让人听出来一种进行曲一般的昂扬和青春的豪迈。更多的雨滴在下水管道中奔流,流水击打着水泥地面,透过缝隙传到地上变成泠泠的脆响。我站在林地旁边倾听了好一会儿,心情无端激动,感觉内心某种沉寂的东西被这种声音所唤醒——它们互相召唤,向前向前,永不止步,一颗颗欢快的心,明亮着。一个人如果没有功利之心,他的奔流本身就是目的,美,就在这样没有预设目的的自足中完成。

    ⑩夜晚的第一盏灯在雨雾中亮起来,我撑着伞,回转身,朝着光亮走去。

    (1) 第③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蛙声和虫声,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 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3) 第⑨段集中写雨声和流水声,分析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
    (4) 本文标题“寒露的雨”,主要写梵高的命运,这种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唐)李白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 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

    【注释】紫泥,用之以封玺书。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后岁余,帝思谊,征之。

    (1) 与“日落看归鸟”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 B . 云斜花影没,日落荷心香。((南北朝)萧纲《苦热行》) C . 归鸟乱飞叶,暮云凝远山。((宋)文同《登山亭》) D . 日落出渔火,橹多疑雁声。((清)朱文治《野望》)
    (2)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佳兴”指谪迁之人尚有观赏自然的美好兴致。 B . “吾子”乃所送之人,拜访“我”于闲居之中。 C . “圣朝”如果要用人,贤能之士终有出仕之日。 D . 这首送别诗托鱼鸟言志,饱含了对友人的祝愿。
    (3) “潭澄羡跃鱼”中“羡”有的版本作“怜”,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两个字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六、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顺甫传

    (明)王世贞

    ①魏顺甫者,名裳,世为蒲圻人。大父溶邻水令,以治称。季子正蒙,曰中宪君,顺甫父也。顺甫十六试,诸生高等。是时廖学士雅自负博而辨,又贵也,所引说经史连拄诸生口,独顺甫避席奏对不穷。盖又十馀年而举乡试,又四年而成进士,授刑部山西司主事。

    ②始与予及李于鳞辈游,而好为古文词。顺甫性高简,无所过从 , 所过从必于鳞。甫莅事而宽大。决大狱江左,察其情,稍有间者,即为谳语著于牍以授御史,故于守济南益敏练有声。

    ③是时寇蜂起齐鲁间。顺甫奋身往,悉逮豪,置之理,于是伏田尽出,而小户得足食,无困徭矣。

    ④岁癸酉九月,余起家为楚按察使,以书报顺甫。顺甫来武昌,而余有岭南迁,且发,顺甫追及之。夜饮于汉阳之晴川阁,俯视二江环流,挟月如璧,意欢甚,谓余曰:“自吾登天门视日出,而于鳞实偕并,是乐为再哉!弗可三矣。”余少于顺甫七岁,而须发强半白。顺甫甚鬒 , 气充然若少年子。余谓:“大匠庀楚材殆遍,将无及子耶?”笑弗答。

    ⑤顺甫为人温温长者,而性特 , 于取予辨 , 毫发不苟。所善如于鳞、明卿及徐子与,顺甫皆兄事之。所最庄事于鳞,亦以于鳞故,推东郡谢生。一日,谢生恨于鳞,数其郡不法事,众默然。顺甫独前质曰:“为先生见之耶?抑闻之人耶?”生遽曰:“亦闻之人耳。”顺甫曰:“于鳞之善先生,天下莫不闻,先生宜得之久。今以人言而遂信之,则不明;有所闻而不以告于鳞,则不忠;不以告于鳞而告之士大夫显者,则不厚。裳请改事矣。”遂拂衣去。谢生乃败。

    ⑥赞曰:夫以顺甫之便吏治不苟取予又温温长者其才行足蔽官而竟不达 , 何也?或谓顺甫死已耳,不死将有所为,士固未可知。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删节)

    【注释】①拄:讽刺,驳倒。②李于鳞: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③谳语:审断案子的文辞。④鬒(zhěn):头发黑而稠密。⑤庀(pǐ):完备。⑥于取予辨:对于获取和给予能分辨清楚。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又贵也()   ②而性特

    (2)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无所过从(   )

    A.巴结,奉承    B.交往,往来   C.交往的人     D.随从,听从

    ②谢生乃败(   )

    A.猜疑    B.越权    C.诬陷    D.谎言

    (3) 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所善如于鳞、明卿及徐子与,顺甫皆兄事之。所最庄事于鳞,亦以于鳞故,推东郡谢生。

    (4) 对第⑥段画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记出来。
    (5) 根据文本内容,按要求概括。

    ①第①段表现魏顺甫“多才”,第③段表现其“”,第⑤段表现其“”。

    ②第④段写作者与魏顺甫的交往,表现了魏“珍视友情”;作者感慨魏氏“将无及子耶?”表现了作者对魏氏多才而未被大用的之情,魏氏“笑弗答”,表现其的一面。

    (6) 第⑤段写魏顺甫、李于鳞、谢生三人交好,后来谢在背后说李坏话,只有魏挺身而出批评谢生,魏顺甫这段话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审舒归里序

    (清)施闰章

    ①杜生审舒自齐归,施子赆焉,司橐者以匮告。杜生谢,且蹙额曰:“先生厚人而忘己也。”施子曰:“若以我为过廉乎?予盖天下之贪夫也!子何敝敝然为我谋?”杜生口呿色变。久之,曰:“从先生官三年矣,事小大罔弗知也。所与交游,虚往实归者众矣。而先生橐中无长物,以币进,则拒之惟恐不速。焦形槁颜,手校雠而口伊吾,夫子病 。如是以为贪,将阳拒而阴纳与?敢问其说。”

    ②施子曰:“夫取而不能有者,非贪也;不取而有之,人不能夺焉者,贪之至也。《庄子》曰:‘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子不见夫今之鼎食而覆餗者乎?戕其躯、籍其家以沉其宗者,比比矣!其始不过竞筐篚之私,卒以捐其所甚爱而不遑恤。夫人捐其所甚爱至于弃身家、舍妻子,谓之能贪则不可。予,鄙人也,未受事而先饮冰,其行若踬,其居若坠,其独处若群窥。予盖患得患失,见鄙于尼父者也。然而疾风震雷,守之晏如,饱食高坐,进退生徒,陟泰岱,观沧海,谒阙里,陈诗书,搜讨旧籍,累椟连车,寸缣尺楮,并蓄兼储,盗不睥睨,民不咒诅,人见不足,我见有余,此亦贪之至也。”杜生闻之,喜曰:“吾乃今知先生之所以为贪。”于是酌酒别去。

    ③明日,次其语,追而送之济水之上。

    (选自《施愚山集》)

    【注释】①赆(jìn):以财物赠送行者。②司橐(tuó)者:管理钱物的人。③敝敝然:疲困貌。④口呿(qū):张着嘴。⑤覆餗(sù):倾覆鼎中珍馔,指不胜任而败事。⑥筐篚(fěi):竹器。

    (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2) 对本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施润章自称施子,全文以施子与杜生的对话制造悬念,展开讨论。 B . 作者写给杜审舒的这篇赠序,围绕“贪”字进行了特殊的解释和辨析。 C . 文章嘲弄了那些贪腐官吏,指出他们最后的结局“弃身家、舍妻子”。 D . 作者不仅善于批判别人,对自己在物质上的“贪”欲也做了无情解剖。
    (3) 作者说自己是“天下之贪夫”,能支持这个说法的一项是(   )
    A . 所与交游,虚往实归者众矣,而先生橐中无长物。 B . 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 C . 搜讨旧籍,累椟连车,寸缣尺楮,并蓄兼储。 D . 予盖患得患失,见鄙于尼父者也。
    (4) 作者说自己“此亦贪之至也”,请对此加以评析。

七、材料作文

  • 9. 写作

    每次考试考砸了,都发誓此后要集中精力学习;每次体检看到许多数据不正常,就想要好好锻炼身体。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一股更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回到了过去的轨道上。——我们就不能改善自己吗?我们真的能改善自己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