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第2章 空气的存在 单元试卷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73 类型:单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 1. 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分数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 )

    A . 氧气 B . 氮气 C . 二氧化碳 D . 稀有气体
  • 2. 下列做法与低碳环保理念一致的是( )
    A .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 B . 市区尽量开车出行 C . 工业废气直接排放 D . 化石燃料过度使用
  • 3.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 . 增大可燃物的数量 B .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4. 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
    A . 马德堡半球实验 B . 用吸管吸饮料盒中的牛奶 C . 医生用注射器给病人注射药液 D . 护士用注射器吸取药液
  • 5. 下列灭火的方法,不恰当的是( )
    A .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 电器自燃用水泼灭 C . 酒精洒出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D . 汽车自燃用灭火器灭火
  • 6. 下列关于空气中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B . 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作燃料 C . 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D . 氮气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 7.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 . B . C . D .
  • 8. 为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 在同一瓶氧气中,先后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B . 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C . 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D . 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不同相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 9. 下列各项中,因果关系配对正确的是( )

    ①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

    ③一氧化碳大量排入大气中

    ④冰箱制冷剂氟利昂排入大气中

    a.形成酸雨    b.产生温室效应

    c.破坏臭氧层    d.使人中毒

    A . ①-d B . ②-a C . ③-c D . ④-b
  • 10. 小明在“验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中,发现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在探究“为什么烧杯内壁被熏黑?”的问题时,下列他的做法错误的是( )
    A .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 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 . 继续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 . 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 11.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45mL的18mm×180mm的试管、量程足够大的针筒注射器等实验器材(如图),将白磷放入试管后,橡皮塞塞紧试管,并夹紧弹簧夹(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后,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15mL刻度处慢慢向左移动到约( )

    A . 3mL刻度处 B . 4mL刻度处 C . 5mL刻度处 D . 6mL刻度处
  • 12.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 . 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 . 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 . 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则迅速使用电梯逃生
  • 13. 小红在峨眉山旅游到达金顶时,感觉身体不适,可能发生了“高原反应”,主要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的空气稀薄,不能给人体提供足量的( )
    A . 二氧化碳 B . 氧气 C . 氮气 D . 稀有气体
  • 14. 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等体积的塑料瓶中,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用图示两种方法收集满二氧化碳后,旋紧瓶盖振荡,则( )

    A . 甲瓶没有任何变化,乙瓶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 . 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甲、乙瓶均变瘪 C . 甲、乙两瓶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甲瓶变瘪,乙瓶外形不变 D . 甲瓶变瘪,乙瓶试液变红
  • 15. 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 . 甲: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 乙: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C . 丙:验证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 . 丁: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 16. 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下列实验中,水起隔绝氧气作用的是( )
    A .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B . 硫在氧气中燃烧 C . 燃烧条件的实验 D . 试管的洗涤
  • 17. A、B、C、D四个集气瓶内分别装氢气、氧气、氮气、空气。为了区别这四种气体,某学生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这四个瓶内,发现在A瓶内木条燃烧状态不变,B瓶内木条燃烧变旺,C瓶内气体燃烧,还时有爆鸣声,D瓶内木条熄灭,则A、B、C、D依次是( )
    A . 氮气、氢气、氧气、空气 B . 空气、氧气、氢气、氮气 C . 氢气、氧气、氮气、空气 D . 氧气、氢气、空气、氮气
  • 18. 如图,保温瓶中装有液态空气,打开瓶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的上方,已知液态氮沸点-196℃,液氧沸点-18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木条燃烧更旺,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产生氧气 B . 木条燃烧情况不发生改变,因为瓶内盛放的也是空气 C . 木条燃烧先旺后灭,因为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低,所以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先产生氧气后产生氮气 D . 木条熄灭,因为液态氮气的沸点比液态氧气低,所以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而氮气不支持燃烧
  • 19.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 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 . 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 . 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 .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 20. 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氮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氧气,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B . 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 . 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 .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 21. 表中列出了五种行星上“大气”(相当于地球上的空气)的主要成分。

    行星名称

    行星上“大气”的主要成分

    木星

    氨气、氦气、氢气、甲烷

    水星

    没有气体

    冥王星

    甲烷

    火星

    二氧化碳

    金星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和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表内5种行星的“大气”中,含有稀有气体的行星是
    (2) 试推测金星上“大气”层的温度比地球表面大气的温度(选填“高”或“低”),金星表面(选填“有”或“没有”)液态水。
    (3) 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但火箭喷出的火焰不能点燃冥王星上的甲烷,原因是
    (4) 近几年,“温室效应”使地球气候变暖。其主要原因是
  • 22. 如图是初中科学中的四个小实验,请回答:

    甲:燃烧条件探究

    乙:铁丝燃烧

    丙: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丁: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 甲实验中能燃烧(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2) 乙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3) 丙实验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可得出的结论是
    (4) 【思考分析】丙实验中若将红磷换成燃烧的木炭,该实验能否成功?请说明理由。
    (5) 丁实验可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23. 如图是验证“温室效应”的图示,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选填“左”或“右”)移动。“温室效应”已给全球带来了很多的灾难,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预防和控制“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大事。对如何控制“温室效应”,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 24. 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C,D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把D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

    A:;B:;C:;D: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6分)

  • 25. 小李学习了二氧化碳知识后,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溶解性的探究,其实验步骤及装置如图。

    ①用大号针筒抽取200mL二氧化碳气体。

    ②试剂瓶中加入200mL水(恰好加满),塞紧双孔橡皮塞。

    ③连接大号针筒和试剂瓶,缓慢推动活塞,将二氧化碳注入水中。

    (1) 试剂瓶中加入的水应是____。(填字母)
    A . 蒸馏水 B . 自来水
    (2) 推动活塞时尽量缓慢,其目的是
    (3) 当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体积达到120mL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体积的二氧化碳。
  • 26. 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小冬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

    经实验探究证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查阅资料1】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四氧化三铁(Fe3O4黑色)和三氧化二铁(Fe2O3红褐色)两种。

    【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三氧化二铁呢?

    【查阅资料2】

    ⑴四氧化三铁和三氧化二铁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

    物质

    四氧化三铁

    三氧化二铁

    分解温度(℃)

    1538

    1400

    熔点(℃)

    1535

    ⑵三氧化二铁高温时分解成四氧化三铁。

    【理论探讨】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三氧化二铁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生是四氧化三铁。

    【拓展延伸】⑴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

    ⑵三氧化二铁高温时会分解成四氧化三铁和氧气,请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27. 某课外小组的同学将玻璃罩内充满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如图甲所示,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后,该小组同学用注射器从a处抽取气体,测定玻璃罩内气体的成分及其含量。

     

    【查阅资料】

    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放出氧气。

    ②氢氧化钠溶液能充分吸收二氧化碳,且没有气体物质生成。

    【实验一】检验玻璃罩内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抽取适量气体,注入澄清石灰水中

    玻璃罩内含有二氧化碳

    【实验二】采用两种方法测定玻璃罩内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方法1: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测量从a中抽取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⑴实验前要对该装置的气密性进行检查,小明设计了一种方法,请你帮助他完成:打开止水夹,把导管末端浸没在水中,用热毛巾捂住集气瓶,若导管处(选填“出现气泡”或“不出现气泡”),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⑵将抽取出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到150mL的集气瓶中,关闭止水夹,点燃红磷。

    ⑶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液体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为120mL。该方法所测得氧气约占气体总体积的

    方法2: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测量从a中抽取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⑷抽取150mL的气体,缓缓地从b处通入装置中。

    ⑸实验结束后,c处气体为,集气瓶中排出液体的体积约为75mL,该方法所测得氧气约占气体总体积的

    【实验反思】通过对比,该小组同学发现,方法1与方法2两种方法所得实验结果差距较大,其中实验结果更准确的是(选填“方法1”或“方法2”),另一实验方法中不合理的实验操作是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