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宏远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13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 1. 先秦思想家往往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让人们了解其中的道理。有位思想家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该思想家(    )
    A .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B .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 主张“事异则备变” D .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 2.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中,能反映墨家思想的是(    )
    A . “无为” B . “仁政” C . “尚贤” D . “法治”
  • 3. 有学者提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    )
    A . 儒学服务于专制皇权 B . 儒学取得了正统地位 C . 儒学背离了原有宗旨 D . 汉代儒学已完全僵化
  • 4. 下表是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朝代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A . 隋唐时期社会风气的开放 B . 儒学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 C . 宋代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隋唐时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
  • 5. 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的政治学说中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建立“民本——尊君”政治思想模式,以达到国家的统一和安宁。然而在政治实践中,总是皇权极度膨胀而民权日益衰微。于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开始改造这一旧的思想体系,他们改造后的模式应是(    )
    A . "民本——无君" B . “民本——限君” C . “民本——君本” D . “尊民——君本”
  • 6. 明清时期思想界比较活跃。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
    A . 儒家“民重君轻”思想的影响 B . 抗清斗争的高涨 C .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7.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 . 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 B . 儒学思想影响深远 C . 社会状况影响艺术风格 D . 统治者的喜好决定艺术风格
  • 8.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 . 楚辞、汉赋、唐诗 B . 楚辞、唐诗、宋词 C . 宋词、唐诗、楚辞 D . 唐诗、宋词、元曲
  • 9. 《海国图志》中批判了国人的蒙昧无知,力倡“筹夷事必知夷情”,突破古代华夷分界的文化世界观,使“中国文化优越论”动摇,描绘出立体实证的世界文明全图。这表明此著作的贡献在于( )
    A . 促进了近代思想观念变化 B . 孕育了近代民主思想观念 C . 催生出资产主义民族工业 D . 是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界
  • 10. 洋务运动时期,王韬认为西方在华报刊“其所立论,往往抑中而扬外,甚至黑白混淆,是非倒置”。主张要创办外文报纸,“散布五大洲,令西人见之,知中国实有自强之策"“不敢视吾为病夫也”。这反映出洋务派(    )
    A . 借助报刊宣传“中体西用” B . 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C . 通过歪曲事实维护清朝统治 D . 重视掌握舆论话语权
  • 11. 1895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在京城参加考试的举人们集体上书,呼吁:“使前此而能变法,则可以无今日之祸,倘使今日而能变法,则可免将来之祸,若今犹不变,则他日之祸更有甚于今者。”导致康有为如此的主要原因是(    )
    A .   近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B . 满清政府政治的腐败 C .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D . 西方科学技术的冲击
  • 12. 在20世纪20年代的陕北,有的学子反对妇女的职能只是生儿育女的传统观念,有的青年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当家里逼他回去完婚时,明确向父母表示婚姻是要“自由”“恋爱”。这说明当时(    )
    A . 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 B . 新文化运动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 C . 陕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D . 陕北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 13. 20世纪20年代,出版商推出文言文与白话本对照版本的书籍,并解释为“白话为宾,文言为主”“取白话以演述之,增注以电言之,正字音以考订之,并加标点符号,趋合潮流”。这表明当时(    )
    A .   “文白相间”成为了文学主流 B . 民主科学的传播途径趋于多元 C . 新文化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 .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开始传播
  • 14. 1920年11月,陈独秀发文,“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结合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据此可知,陈独秀意在说明(    )
    A .   民主革命是挽救危机之妙药 B . 中国应走以俄为师的道路 C . 马克思主义在华已广泛传播 D . 新文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 15.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指出: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国民党必须“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A . 革命的进程 B . 革命的领导权   C . 革命的依靠力量 D . 革命的指导思想
  • 16.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开篇中,就明确指出,“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据此可知,毛泽东(    )
    A . 为中国革命道路选择做了探索 B . 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C . 致使中共抛弃了“城市中心论” D . 主张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 17. 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就明确说过:“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邓小平这一说法(    )
    A . 旨在打破“两个凡是”错误思想 B . 使对外开放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C . 为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D . 受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发
  • 18. 1977年冬天,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直接改变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为一个国家得以重新复兴和兴旺的基本。材料评述的是( )
    A .   高考制度恢复的意义 B . “211工程”实施的作用 C . 义务教育实施的影响 D . “科教兴国”战略的价值
  • 19. 1910~191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被数次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均被否决。1917年诺贝尔奖委员会虽赞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贡献,却以在威尔逊山上的测量没有发现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为理由,否决了爱因斯坦的得奖。这反映出相对论( )
    A .   未能得到当时社会的普遍理解 B . 解释了科学界不能解释的现象 C . 被发现存在着许多致命的缺陷 D . 无法解释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
  • 20. 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 )

    A . 研制成了发电机 B . 发明了内燃机 C . 发明水力织布机 D . 改良了蒸汽机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3题14分,共50分。)

  • 21. 材料 中国古代具体学科科学家统计(汉代—明清)

    具体

    学科

    天文学

    数学

    医学

    农学(含博物学、本草学)

    地理制图学

    化学和炼丹术

    物理学

    工程水利、冶金等

    人数

    56

    36

    62

    35

    33

    6

    12

    45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术传统一贯是重文轻理,重书本轻实践。科学技术及其有关知识,不是被视为三教九流、旁门左道,就是被视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而为士大夫知识分子所不齿。自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玩物”被认为是“丧志”,脱离实际是旧知识分子的通病。

    ——摘编自杜石然《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22. 材料一:我们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就是要使中国人和外国人平等,不做外国人的奴隶。我们现在要脱离奴隶的地位,就应该赶掉外来的满人,推翻满清二百年来的专制统治,恢复我汉室的山河。

    ——《孙中山全集》9卷

    材料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孙中山全集》9卷

    (1) 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这一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根源。
    (2) 材料二表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 23. 材料一:1956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大转变的一年。这一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决定走自己的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要把 “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1956年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在艺术方面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

    ——摘编自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

    材料二:1957年5月中央开始布置反右派活动,为了充分“引蛇出洞”、“放出毒草”,毛泽东指示鼓励知识分子“大鸣大放”,“大鸣大放”成为反右派的一种政策。1957年6月8日,党中央正式作出反右派运动的决策,之后“百家争鸣”当然就不可能再有“右派”知识分子参加了。没有知识分子参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然成了一支独秀,一家独鸣了。

    ——摘编自曲洛松《从政策到策略——1956—1957年“双百方针”的嬗变》

    材料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摘编自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双百”方针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
    (3) 材料三中提出的“双百”方针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 24. 材料一: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高举“理性”旗帜,但他们所崇尚的理性不同于17世纪的来自于神的天赋的理性,而在于更多地接近感官和经验现象。他们是批判现实的启蒙思想家和战斗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再沉迷于思想的领域,而是纯粹现实和世俗化了。

    ——摘编自陈锐《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相比文艺复兴的新发展。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