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06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方列强对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B . 这个出土的陶俑斑驳陆离 , 姿态生动。 C . 五千年历史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源泉。 D . 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浩繁而言,我们所学到的不过是沧海一粟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告诉世人:建立在共同信仰和追求基础之上的友谊,是万古长、牢不可破的。 B . 传统的悲秋情结、作者的身世性格、作品的创作背景都和故都的“秋”的悲凉美感有关。 C . 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至少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D . 常春藤是一种十分美好的常绿藤本植物,有着许多美好的象征:它可以象征忠诚,可以象征欢乐与活力,可以象征永恒的青春。因此,它深得人们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 3. 下列各句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B .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 . 王羲之的《兰享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D . 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文言一直是正规的书面语言。不仅如此,直到明清时期,不少读书人在谈话时也使用文言。20世纪初,在蒋光慈的小说《田野的风》里写到乡绅的谈话,仍然是半文半白的。如:“此人不除,恐怕吾乡永无安息之日矣!”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观念,他们觉得用文言谈话更高雅、更符合自己的身份。一方面是跟他们的阅读有关。张中行说:“执笔的人,总是通文的人。通文,旧时代的,脑子里装满《庄》《骚》《史》《汉》,新时代的,脑子里装满鲁迅、巴金,自己拿起笔,自然就不知不觉,心摹手追,也就《庄》《骚》《史》《汉》,或者鲁迅、巴金。”不仅写文章如此,说话也如此,满脑子都是文言,说话也就接近于文言了。新文化运动后,白话取代了文言,成为全民使用的正规书面语,但文言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非常重要。

    从语言方面讲,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有不少文言成分。孙德金对此作了很好的论述:“现代汉语书面语是在近代白话的基础上,融合了文言、方言及其他语言成分,经过百年多发展而成的”,“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文言语法成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汉语书面语正式、典雅语体风格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些文言成分不是为了仿古、转文而使用,而是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尤其是比较典雅、庄重的书面表达所必需的。比如,“之”“其”“以”等常用的文言虚词,今天在一般情况下,会用现代汉语的虚词代替。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仍然要用文言虚词,如“高山之巅”“自圆其说”“以少胜多”“集体所有”。即使在口语中,有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如“三分之一”的“之”,“以大局为重”的“以”。语法格式是如此,词汇更是如此。很多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单用了,但作为语素还很活跃,如“奥”可以构成“奥秘”“奥妙”“深奥”等。在成语中保留文言词语更多,如“唯利是图”“空空如也”“罄竹难书”“破釜沉舟”等,都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历史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所以,要很好地掌握现代汉语,就必须懂文言。

    从文化方面看,如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家都认识到这是提高文化自信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懂文言。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要懂文言,而且不能一知半解,否则就不能正确把握古代典籍的含义,甚至会闹一些笑话。教育工作者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要懂一些文言。从事科技工作的,也需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一些很有造诣的科技专家也有较深厚的文言功底,能自如地阅读文史古籍。即使是一般文化水平的公民,也要懂一点文言,否则,就无法懂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深刻的思想,无法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美德。所以,学习文言,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需要,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节选自蒋绍愚《也谈文言和白话》)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化水平一般的人学点文言,有助于了解古人的深刻思想,学习中国的传统美德。 B . 很多文言成分积淀在今天的日常语言中,成为现代汉语书面语有机的组成部分。 C . 除具备一定文言知识外,掌握一些历史常识,也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D . 生活中通文的人,脑子里总装满经史子集,难免在说话写文章时接近于文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从文言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兴衰变迁入手引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B . 文章主要采用比喻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和对比论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C . 文章以蒋光慈的小说、文言虚词和成语等的运用为事实论据,典型而有代表性。 D . 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论述了文言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论证思路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在谈话时都使用文言文,这与他们的阅读密切相关。 B . 现代汉语中典雅庄重的书面表达离不开文言成分,可见白话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不上文言。 C . 近年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这对提高国民传统文化素养来说意义深远。 D .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只要打通了文言的障碍,就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不管是在公交车上、地铁上,还是在街道的某个角落,咖啡店,甚至走路,总能看到人们玩手机的身影。手机,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玩具,主要因它功能的丰富性,打游戏,聊天,浏览新闻等等,让许多人爱不释手。手机不光能玩,还可以用来购物,现在出门,只需带一部手机,就能吃遍天下美食,看遍天下美景。手机可以说无所不能,其功能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近,在德国的一项关于互联网公司数据的调查显示,全球民众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明显增多。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我国人玩手机花费的时间,结果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要花费3个小时在手机上,位居全球第二,而位居全球第一的这个国家,比中国多了两个小时,这个国家是巴西,为近5个小时。手机不但耗费了人们的大量时间,对人身体的负面影响也不小。

    (摘编自“科技部落”《中国人沉迷手机全球第二,玩手机的危害你又知道多少?》)

    材料二:

    小学生从手机里获得的无非是APP和游戏。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已经认识1500字,完全可以独立阅读,于是她学起拼音来一点动力都没有。我下载了好几个学拼音的APP给她玩,最后发现一个叫《魔力小孩拼音》的APP做得非常好,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是用摩天轮来表现的,收集齐所有的摩天轮,孩子就基本掌握了所有的声韵母组合,这样学习应用比单纯地记卡片有意思。女儿玩几天游戏后拼音果然大为进步。我建议家长给孩子挑选学习用的APP要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更重要的是APP的表达方式必须是其他介质无法取代的。比如关于星座的APP,拿着手机对着天空,手机上马上会显示星座的名字;认识植物的APP,对着植物的叶子拍照,就会告诉你植物的名称——如果不具有这些无可替代的优点,我认为还是选择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好。

    游戏是我最为担心的,因为大多数游戏没有营养,反而催生了一批面无表情心无温情的宅男宅女。来自最前沿的科技研究显示,小学生近视最大的原因是遗传,其次是缺乏户外活动。我希望孩子去大自然里跟小伙伴一起玩真正的游戏,变得体格强壮、心灵友善。当然,家长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设计线路、召集同伴,比扔给孩子一个手机累多了。

    我们家每天晚饭后到睡觉前,手机、平板电脑、甚至电视都要关掉。在这段“电子监狱”时间里,我们一家画了很多画,看了很多书,聊了很多温暖的话,是全家生活质量最高的时间段。

    (摘编自著名童书出版人三川玲:《家长要会引导孩子用手机学习》)

    材料三:

    英国政府曾向全国所有中小学寄出一封警示信,严格限制16岁以下的学生使用移动电话,指出儿童使用移动电话会对其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芬兰法院决定,禁止芬兰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违反这一禁令者,将被处以最高10万欧元的罚款。意大利颁布命令,禁止学生在教室里使用手机,目的是为了避免手机铃声扰乱课堂秩序,并防止学生使用摄像头胡乱拍照。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致函全国各中小学,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高中制定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的规定。而一些私立学校则由学校统一购置学生定制手机,上课期间统一关机。早在2000年,美国各州的学区纷纷制订规则,完全取缔在校学生使用传呼机和手机。2007年1月29日,美国200多所公立学校联合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韩国政府颁布法律,对青少年使用手机进行监管。法律规定,韩国青少年手机用户要签订一份单独合约,要求他们和父母一起参加手机费用封顶计划。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于手机对人身体产生的负面影响,英国认为儿童使用手机会对其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其他国家并非都认同这一结论。 B . 材料二从家长的角度看同题,通过典型案例,提出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的问题。 C . 材料三显示了世界各国对学生使用手机的各自不同的管控方式,对我国有关部门的决策是有参考价值的。 D . 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手机无所不能的功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指出了民众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过多的问题。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下许多人对手机爱不释手,主要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功能,并正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B . 近年全球民众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明显增多,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民众平均每天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位居全球第二。 C . 材料二的作者认为手机中的一些APP非常有用,有其他介质无法取代的优点,能寓教于乐,让孩子真正学到东西。 D . 材料二的作者认为游戏只会催生面无表情、心无温情的宅男宅女,家长们应该让孩子在大自然中玩真正的游戏。
    (3) 目前,我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学生使用手机做出规范,那么,我国有关部门该如何解决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精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恍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者不愧为散文大家,在他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究其因是作者善抓特征所致。那有棱有角的脑袋轮廓,那秃秃亮亮的尖头,那方方扁扁的脸形。寥寥几笔,便把徐先生刻画的形神兼备。 B . 本文欲扬先抑,似贬实褒。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徐先生的有趣和可爱。 C . 作者描写徐先生既突出其优点,也不回避其极其可怕丑陋的长相。如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开始,不惜笔墨交代了其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等。这反映了作者写人叙事力求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D . 作者在塑造徐先生这一形象时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
    (2) 文中的徐先生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分析。
    (3) 文章最后写道: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怀着怅惘敬慕之意。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作者为何会怅惘敬慕。

五、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 , 博通经史。嘉佑二年 , 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③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④,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 苏轼列传》)

    【注释】①涂潦:道路泥泞积水。②侪:chái辈。③厉声:高声。④磨勘:古代政府通过勘察官员政绩,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B .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C .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D .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比冠,等到行加冠礼的时候。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 . “嘉佑二年”与《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都是干支纪年法。 C .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D . 对义: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从儒家经籍中摘句为题,考生根据经义解题作文。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对梅圣俞曰:“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B . 苏轼做徐州知州。洪水在曹村决堤,苏轼说:“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 C . 苏轼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很让王安石生气。王安石以“不在朝为官”为由,最终没有答应苏轼。 D . 苏轼的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称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

六、古代诗歌阅读

  • 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逢故人

    杜牧

    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

    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

    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

    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悲”看似反常却真实。 B . 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 C . 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相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 D . 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时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
    (2) 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之“悲”体现在哪些方面。

七、情景默写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语句是:“。”
    (2) 《离骚》中诗人为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而流泪叹息的语句是:“。”
    (3) 《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用桂木和兰木做的桨划着船,在铺满月光的江面逆流而行,极富诗情画意。

八、语言表达

  •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通常认为,除了遗传,近视主要和个体长时间伏案学习或工作有关。然而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近视,而不是因为伏案学习或工作的时间过长。也就是说,只要接受的户外光照充足,,也不容易近视。这可能是因为阳光能够刺激视网膜中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的增加可以抑制眼球的伸长。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孩子每天在1000勒克斯的光照中待上3小时就可以防止近视。这样的光照值相当于一个人在晴朗的夏天配戴太阳镜,站在树荫下所接受的光照值。而一间亮灯的办公室或者教室的光照值通常小于500勒克斯。目前,有些国家已将孩子每天定为一项准则。

  • 11. 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其典型特征和节日内涵。仿照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能够体现我国传统节日的特征及其内涵。

    示例:清明节----暮春三月,梨花微雨,清扫祭台怀亲人。

    元宵节     端午节     重阳节

    仲夏五月   火树银花    吊贤才     寒冬一月

    划动龙舟   登高望远    粽叶香囊   游赏花灯

    享天伦     黄菊西风    暮秋九月    思故人

九、材料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历经四季轮转和古今沧桑,语文与生活同宽;从牙牙学语到垂垂老矣,语文与生命等长。语文能够让我们感受各种各样波澜壮阔的人生,获得创造的至美时刻。

    请以“我与语文的故事”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②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书写规范,正确运用标点符号;④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