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57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政治等是他对这一社会形态一般化的主要概念。

    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2010期间出现革命性的跃迁,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其依据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从此发生根本变化,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业的生疏关系,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些新的特征昭示了我们向费孝通意义的“乡土中国”告别。

    在城乡中国阶段,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目前的城乡繁荣与乡村破败本身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果。城乡规划、土地、融资、产业、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二元分割,造成乡村产业窄化、农民发展机会缺失,乡村成为没有希望和生机的地方,更加剧了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外流与生产要素的单向配置。把“城市中国”当成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标,是导致二元体制形成和长期维持的根源,越是单纯用城镇化来发展城市,就越是带来歧视乡村和城乡不平等发展。“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关键的是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中国的提出,也是为了避免以乡土中国的公共政策惯性来处理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中国长期处于乡土中国形态,加上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结构转变更加固化了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产生巨大的路径依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导致决策思维与政策应对滞后于结构变革的需求,影响城乡中国的演化与向城市中国的转变。

    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中国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中国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摘编自刘守、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乡土中国这一阶段,大多数“农二代”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行为,导致村庄的演化与分化发生重大转变。 B . 费孝通基于“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 C . 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是相对落后的,现阶段需要矫正。 D . 作者认为中国很难向乡土中国告别,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是相当艰难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首先提出“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等概念,接着指出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乡村的破败,城乡二元分割形态有一定消极影响。 B . 作者在文中论证了“城乡中国”的特点,并指出城乡中国的提出是为了消灭城乡二元体制,避免乡土中国的固化。 C . 文章重点分析探讨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变化转型之后的公共政策的变化和重要性,论证了“城市中国”并非中国城乡发展的必经之路。 D . 文章最后展望未来,经过前文充分论证后,提出了中国将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农二代”们本身就与土地和农业生疏,他们可以很轻易地选择不回村、不返乡。 B .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导致中国进入“城乡中国”阶段。 C . 中国的城乡关系来到“城乡中国”阶段,经历了近百年的努力才得以实现。 D . 在乡土中国阶段,公共政策以消除城乡二元制为手段,让城乡平等发展,最后实现中国结构的伟大转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按照我们现行的现代文学史,通常都把鲁迅界定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从思想与文化意义上说,这个说得通,但是,仅仅局限在小说修辞的内部,这个判断其实是不准确的。的确,鲁迅拥有无与伦比的写实能力,但是,写实能力是一码事,是不是现实主义作家则是另外的一码事。我们在谈论鲁迅的象征主义创作时,一般习惯于讨论《野草》和《狂人日记》。但是,我们先来看茅盾先生的《子夜》吧,《子夜》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上海。《子夜》写的是什么?上海。你要想了解20年代、30年代的上海,你就去读《子夜》,那是地道的上海“诗史”,甚至干脆就是历史。在当年的上海,吴荪甫和赵伯韬一抓一大把。你要说《子夜》写的是30年代的沈阳或陕北,我会抽死你。这是标准的现实主义作品。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一个基本点上,看它有没有隐喻性,或者说,延展性。通俗地说,现实主义是由此及此的,象征主义则是由此及彼的——言在象,而意在征。

    鲁迅深得象征主义的精髓,从《呐喊》开篇《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小说的基本模式就不是现实主义、而是象征主义的。鲁迅先生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在《药》这个小说里头几乎抵达了顶点。正因为如此,在《呐喊》里头,《药》反而有缺憾,它太在意象征主义的隐喻性了,它太在意“象”背后的那个“征”了。所以,《药》是勉强的。包括小说的名字。可以说,《药》的不尽人意不是现实主义的遗憾,相反,是象征主义的生硬与局限。

    和《药》比较起来,《故乡》要自然得多。——如果我们对鲁迅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把《故乡》这样的作品当作“乡土小说”或“风俗小说”去阅读,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故乡》绝对不是“乡土小说”或“风俗小说”,鲁迅是不甘心做那样的作家的。从作家的天性上说,鲁迅很贪大;从作家的实际处境来说,鲁迅有“任务”,也就是“听将令”。

    有两句话我不得不说,第一,先生是一个很早熟的作家;第二,鲁迅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小说家。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先生其实是一个把自己书写过两遍的作家。他“重写”了他自己。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许都没有先例。事实上,在写小说之前,先生的思想与艺术能力就已经很成熟了,但是,有两个“使命”他没有完成,第一,他不够普罗,第二,尚没有“白话”。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因为陈独秀等一干同仁,先生用当时根本就“不算文学”的“小说”把自己“改写”了一遍,同时,也用白话把自己“翻译”了一遍。可以这样说,为了启蒙,先生放下了身段,来了一次“二次革命”,这才有了我们所知道的鲁迅。请听清楚了,——在鲁迅的时代,尤其是,以鲁迅的身份,做“小说家”可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连体面都不一定说得上。小说是写给谁读的?是给鲁迅妈妈那样的、“识字”的人读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不明白这个,我们根本就无法了解鲁迅,更无法了解鲁迅的小说。

    可是,我们不得不说,作为小说家的鲁迅又有一个小小的偏好,或者说特点,那就是小切口。这是鲁迅小说的美学原则。鲁迅的小说可以当作“史诗”去读,但鲁迅个人偏偏不喜欢“史诗”。即使和茅、和巴、和老、和曹比较起来,鲁迅小说的切口也要小很多。说到这里一切都简单了,小切口的小说必然在意一个东西,那就是它的延展性,也就是它的隐喻性,换句话说,鲁迅的小说必然会偏向于象征主义。所以,所谓的“故乡”,它不可能是“邮票大小的地方”,鲁迅会对“邮票大小的地方”有兴趣么?不可能的。他着眼的是康有为所说的那个“山河人民”。在鲁迅的笔下,《故乡》是一篇面向中华民族发言的小说,它必须是“中国”,只能是“中国”。这就不难理解《故乡》为什么会成为“呐喊”的一个部分。《故乡》是象征主义的,正如《呐喊》是象征主义的一样。

    (摘编自毕飞宇在鲁迅文学院的演讲《什么是故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鲁迅小说有基本的写作模式,能够巧妙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故他的小说精髓在于象征主义。 B . 作者认为茅盾的《子夜》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因为他的作品中没有体现出隐喻性或延展性。 C . 鲁迅创作小说最初是为了启蒙国人,为此他不惜放下身段去做不体面的“小说家”,这是鲁迅的实际处境决定的。 D . 作者认为鲁迅的小说必然是象征主义的,这是由鲁迅注重小说的隐喻性决定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理解鲁迅的小说,不能够离开象征主义这个大框架,因此,虽然鲁迅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并不妨碍读者理解其作品的内部修辞。 B . 《药》和《故乡》比较起来,不够自然的原因在于没有把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结合,使得作品具有缺憾。 C . 鲁迅有着作家天性上难以摒弃的贪大特性,因此,他的《故乡》不会是充满乡愁和闲情逸致的。 D . 《故乡》能成为《呐喊》的一个部分,不仅是因为两者同属象征主义的,更在于两者都是面对中国发言的。
    (3) 为什么说“鲁迅的小说必然会偏向于象征主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 衡

    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本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

    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它体型庞大,巍然如山,又寿命极长。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但不管南枝、北枝都绿叶如云,浓荫泼地。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毛泽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以上去乘车骑马,可以与雕像拥抱照相,可以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是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两棵树周都围了齐腰的栏杆,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嬉闹的游人到了树下也立即肃穆而立,礼敬有加。他们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如《史记》;一种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第三种就是古树。因为世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它可以超出人十倍、二十倍地存活,它的年轮在默默地帮人类记录历史。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提到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目的的旅游城,作者对此种将项羽故里商业化的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 B . 作者去凭吊古树,不仅是因为两棵树有足够长的树龄,更因为古树寄托着游人对项羽的敬仰。 C . 文中的青桐和古槐就像历经沧桑的老者,用年轮无声地叙述着历史,用挺拔的身姿迎接美好的未来。 D . 作者认为青桐树和司马迁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同等的价值,为我们存了一条中华文化的根。
    (2) 本文题为“秋风桐槐说项羽”,作者借桐槐塑造出项羽怎样的英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四、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良子房,其先韩人也。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行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甚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 , 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项羽后解,语在《羽传》。

    汉六年,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六岁薨,曰文成侯。

    (选自《汉书·张良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B . 夫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C . 夫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D . 夫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又称表字,是古人小时候由父母或者族中长辈取的表示其德行或美好祝福的称呼。 B . 结婚,现在指男女结为夫妻,古时则指结为儿女姻亲关系。 C . 谥号,指古人死后由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或褒或贬的文字。 D .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而《史记》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良忠于国家。秦灭韩后,他散尽家财,想要找人刺杀秦王,连弟弟死了也没有厚葬。 B . 张良善于进言。刘邦进入秦宫后,贪图享乐,想要留下来,不听樊哙的劝谏,后听从了张良的进言。 C . 张良长于谋略。项羽想要攻打刘邦,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与项伯交好,之后和项羽暂时和解。 D . 张良不慕名利。汉高祖分封功臣,虽然张良没有功劳,仍然想封给他三万户的封地,张良坚持推辞,最终被封为留候。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②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焚书坑

    章 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注释】①祖龙,始皇的意思。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竹帛”代指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故意夸大了秦始皇的罪过与荒谬。 B . 次句“关河”指函谷关和黄河,虚写没能守住基业,与首句构成了递进关系。 C . 第三句点“未冷”是夸张,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 D . 末句通过写实手法,阐述了焚书没有作用的原因是起义者不读书。
    (2) 请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并对诗人的观点进行评价。

六、情景默写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2) 《荆轲刺秦王》中,“”两句,用环境描写来渲染凄凉悲怆氛围。
    (3) 《沁园春·长沙》中描写江水满溢和千帆竞发场景的句子是“”。

七、选择题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高铁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十几年前,高铁技术还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冲破技术封锁,弯道超车,_____,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车辆到线路,从制动到通信信号,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高铁企业苦练内功、_____,实现了国人高铁产业腾飞的梦想。以高铁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_____,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_____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铁路凤凰涅槃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仅仿真计算生成的结果数据就高达5000G。解码中国高铁成功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舍近求远 B .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舍本逐末 C .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舍本逐末 D .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舍近求远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B .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C . 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D . 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B .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C .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我们做了18 种概念模型。 D . 如今,中国高铁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碰撞安全防护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8种概念模型。

八、语言表达

  • 8. 下面是一名作家在新书得奖后其庆功宴上的发言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得体,语体风格一致。

    今晚是我作品获奖的庆功宴,感谢各位嘉宾和粉丝前来恭贺。这部大作是我耗时多年所成,我将惠赠给到场的每位朋友,渴盼你们拜读后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一定听取你们的拙见,以便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上更上一层楼。

  • 9. 在历史画卷之中,有无数英雄人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或有其鲜明的个性,或有其突出的贡献。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从烛之武、荆轲、刘和珍等本学期学习过的人物中,任选两位,为他们分别写一副对联。要求:符合人物形象,与示例格式一致。

    示例:项羽——数杯酒忘刺杀初衷,一场宴搅天下大局。

九、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流转,掠过满天星斗。从董存瑞、雷锋,到钱学森、陈景润,再到“四大天王”和周杰伦。到2020年中国武汉成功战胜疫情后,无数青年又以挽救生命的医生、护士为心中的榜样,崇拜他们的专业、勇气和担当。

    不同的时代,人们存在着不同的精神偶像与价值追求。你的偶像是谁?他/她(们)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偶像?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