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长葛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03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 1.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北伐的目的是(    )
    A .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全国的统一 B . 打倒吴佩孚.孙传芳 C . 争取冯玉祥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 D . 使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
  • 2.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在北伐战争中,他曾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被誉为“北伐名将”,第四军也因此被称为“铁军”。“他”是(    )
    A . 叶挺 B . 朱德 C . 贺龙 D . 刘伯承
  • 3. 某校打算暑假组织学生去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举办夏令营,他们应该选(    )
    A . 延安 B . 井冈山 C . 西柏坡 D . 北平
  • 4. 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次会议是指(    )
    A . 中共一大 B . 八七会议 C . 古田会议 D . 三湾改编
  • 5.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用“五个创造性地”总结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这里的“创造性的革命道路”是指(    )
    A . 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道路 B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 .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 .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 6. 红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从上面歌词中可以推断出这首歌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 国民大革命时期( 1924 - 1927) B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 - 1937) C . 抗日战争时期( 1937 - 1945) D . 解放战争时期( 1946 - 1949)
  • 7. 小李去旅游的城市正在维修“兵速亭”,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
    A . 北京 B . 西安 C . 重庆 D . 广州
  • 8.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是(    )
    A . 赵登禹 B . 佟麟阁 C . 马占山 D . 杨靖宇
  • 9. “地道战、庄稼汉,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他个人仰马也翻....”。这首歌词反映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 . 国共官兵英勇善战 B . 两大战场密切配合 C . 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D . 全世界人民的热情支持
  • 10. 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确为事实”。材料中“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指(    )
    A .   平型关大捷 B . 台儿庄战役胜利 C . 百团大战胜利 D . 抗日战争胜利
  • 11.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其公祭的对象是(   )
    A . 国民大革命死难者 B . 抗日战争死难者 C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D . 解放战争死难者
  • 12. 人民解放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全面进攻而采取的作战方法是(    )
    A . 运动战 B . 阵地战 C . 破袭战 D . 游击战
  • 13. 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 .  “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B . “驱除耻虏,恢复中华” C .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 . “要和平,争民主”
  • 14. 1947年4月17日新华社发表社论指出,历史的发展表现如此出人意料,蒋介石占领延安标志着蒋介石的灭亡,人民解放军放弃延安却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
    A .   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B . 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C .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 三大战役
  • 15.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局占领南京》中写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    )
    A . 渡江战役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平津战役
  • 16. 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这座城市是(    )
    A . 南京 B . 西安 C . 武汉 D . 重庆
  • 17.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 . 张学良 B . 傅作义 C . 李宗仁 D . 张自忠
  • 18. 1949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是( )
    A .   1月1日 B . 7月1日 C . 8月1日 D . 10月1日
  • 19.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 .  断发易服 B . 移风易俗 C . 实业救国 D . 践行民权
  • 20.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下列作者与作品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 .   冼星海——《义勇军进行曲》 B . 徐悲鸿——《愚公移山》 C . 郭沫若——《女神》 D . 巴金——《家》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30分)

  • 21.   围绕长征主题,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层面,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史料一:红军四渡赤水时,国民党《中央日报》称“匪子弹用尽,患病亦多,实无战斗力量与勇气”“沿途伤病饿疲倒毙之匪,遍地皆是”。

    史料二:《 湘潮》杂志记者吴义国:三渡赤水仅仅4天,红军又驾轻就熟地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从容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1) 请根据图中的有关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A处写出相应的时间,在C处写出对应的地点。
    (2) 如同史料一与史料二,历史研究中经常出现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哪些因素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
    (3) 长征的历史意义?
  • 22.  2020年12月13 日是我国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警报声响!南京全城静止!行人默哀,汽车停驶鸣笛......再次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抗争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战的彻底胜利。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材料二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三中华民族不畏 强敌,不怕牺牲。....在这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

    ——摘编 自《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1) 全民族抗战始于什么事件?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2) 材料二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指什么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3) 材料三中的“这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指挥员是谁?
  • 23.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朝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回答下列问题。
    (1)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哪一 解放区,标志着全国性的内战从此开始?实际上国民党的这-举动也违背了国共双方在重庆签订的什么协定?
    (2) “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它有何历史意义?
    (3)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标志着什么?
  • 24. 探究题。

    近代中国,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照相、电影等西方工业文明相继传人,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与此同时,民主、平等、博爱、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人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这些都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为此,小华和小明围绕“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思想的深刻变化"“近代教育的重大改革”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也来参加。

    探究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指什么?

    探究二:[近代思想的深刻变化]

    探究三:[近代教育的重大变革]

    (1) 举出19世纪后期在中国出现的交通或通讯工具一例。
    (2) 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

    (3) 魏源和严复都被称为是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促使他们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4) 在中国,最早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哪一位?
    (5)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在中国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至清朝被废除了,说明其原因。
    (6) 清政府取代原有的教育采取了那些措施?
  • 25.  看下面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 120字的小短文。(要求:语句通顺,符合史实)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