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791 类型:开学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

    A . 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B .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C . 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D .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 2.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
    A .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 分封制度的崩溃 C .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 礼乐制度的破坏
  • 3. 罗马共和国时期,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
    A . 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 B . 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C . 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 D . 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 4. 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Siegfried  Lauffer)曾强调:“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下列说法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B .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 C . 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D . 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自由民的特权民主
  • 5.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 .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B .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 .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D .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 6.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 . 周朝王室的衰落 B . 铁犁牛耕的出现 C . 礼乐制度的崩溃 D . 宗法关系的疏远
  • 7.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
    A . 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B . 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 . 儒家学说倡导的伦理道德 D .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 8.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 . 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 . 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 .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 .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9.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 .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 10.

    2017年3月2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其中有如图这件绘制于20世纪早期的展品。瓷盘中央是一座冒着白烟的红色工厂,周围放射出的光芒驱散了过去专制社会的黑暗。一名男性(工人)从左侧走进,他手里举着的锤子,脚边有一个齿轮。他马上就要踏上一片在石间散落着单词KAPITAL(资本)的地方。这件展品宣传的是(  )

    A .   英国革命 B . 明治维新 C . 巴黎公社 D . 十月革命
  • 11. 中国近代有学者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竟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观念产生的社会影响是(    )

    A . 推动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兴起 B . 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 . 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 . 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 12.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

    A . 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 . 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 . 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 . 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 13.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 . 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 .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 . 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 .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 14. 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 .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 行驶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 15.

    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 . 1972年中美在①签署《联合公报》 B . 1978年在②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1997年我国正式对③恢复行使主权 D . 1980年④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 16.

    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

    A . 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 . 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 C . 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 . 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
  • 17. 下列日程是周恩来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上午10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点40分,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点50分,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这次会议(    )

    A .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 . 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 . 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 D .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8. [美]迈克尔•部德森在《金融帝囯: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认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田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而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胜出的原因不包括(  )

    A . 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B . 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C . 通过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贸易 D . 建立北约组织,发动针对苏联的冷战
  • 19.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 . 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B . 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 . 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D . 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 20. 如表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宗旨)的演变概况(节选).由此可知该组织(    )

    时间

    章程(宗旨)

    1959年

    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

    1962年

    首次对欧洲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1988年

    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相互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

    1991年

    成立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目前的经互会

    A . 符合苏联与东欧经济发展规律 B . 推动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断扩大 C . 是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 D . 后期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弱化
  • 21. 美国和英国等国在二战中通过谈判协调,建立国际组织来确定了多方在战后世界金融关系中的地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益。”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A . 有利于国际合作和稳定经济秩序 B . 是美国单方面强加于世界的 C . 是美苏意识形态斗争和冷战的产物 D . 实现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

二、非选择题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认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就创建了慈善性的医院,收容各种残疾人集中治疗,此后便历代相传。公元六年,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横行,汉平帝下令在当地建造一些房屋,里面放置各种药品,并配有专职的医生,给患病的人给予及时医治,这便是我国第一批公立的临时医院。公元491年,吴兴一带大水,疫病流行,竞陵的王萧把自己住宅拿出来,设医置药,收养贫病,这可能是中国私立慈善医院的最早形式。隋唐时期,具有一定收容能力,并制定有相关管理制度的医院便初步产生。到了宋代医院规模空前扩大,门类更加齐全,设备完善,而在北宋末年,全国各地也相继建成一些为贫困人治病的“安济坊”,既救济穷人的生活,又给他们治病。明清时期州县官办医院就较为普遍了。

    ——摘编自张赫《我国古代医院的诞生及演变》

    材料二:近代之前,“(英国)医院”主要是济贫、收容机构。在近代之前能请得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富人。医患关系是一种“恩惠制度”。直到18、19世纪随着自愿捐助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医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医院。中世纪,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随着医院的兴起,教学医院把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削弱了他们科别的划分……学生在化学实验、尸体解剖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随着医院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摘编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社会影响初探》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办的原因。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医院与中国古代医院的不同之处。
  • 25. 【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曾纪泽(1839-1890年),曾国藩次子,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面对西方各国“越海道数万里以与中华上国相通,商舶循环于海上”的局面,他认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在向西方寻求富强根源的过程中,他认为:“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因此,“至商贾管什之利权,子母盈馀以蓄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岐而视之。”“欲拒绝通商,屏斥洋货,言中国修德力政,而远人自然宾服者,此迂远而阔于事情者也。”为改变中西通商中“吾华之金钱日流于外洋,有出而无入”的不利局面,他极力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

    ——据唐月民《论曾纪泽的近代开放观》

    (1) 据材料概括曾纪泽“开放观”的具体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的“开放观”。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