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92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殖,人类开始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的生活,人类的衣食来源更多地依赖这种农耕和畜养。对这一演进过程解释正确的包括( )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的分工和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使较大居住点成为早期城市

    ④西亚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玉米和小麦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下列文明成果属于亚洲居民创造的有(    )

    ①用莎草纸作为书写材料  ②种姓制度  ③城邦民主政治  ④甲骨文

    A . ①④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②
  • 3.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 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 . 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 . 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 . 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 4. 11—13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拥有巨额资本的商人崛起为社会新权贵,他们不是凭借武力,也不是他人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工匠在经济上对他们的依赖,在原料供应、成品出口等环节中获利,例如巴黎权贵成立了控制水路贸易的商业行会,并选出1名市长和4名市政官,负责处理政务,管控经济,主持司法。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权贵与庄园主相比,根本区别在于( )
    A . 要求解除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 B . 城市通过选举等办法确立了资本主义议会制度 C . 城市权贵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 D . 依靠经营工商业而不是通过控制土地来获取财富与权势
  • 5. 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A . 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 . 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 . 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 . 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 6. 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
    A . 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 B . 庄园经济形成,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武士集团形成,促进了日本进步发展
  • 7. 1891年古文物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写道:“我对这地区(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本题观点本质上反映了( )
    A . 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 B . 认可外来文明对古津巴布韦文化的影响 C . 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 D . 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 8. 15世纪后期,西欧形成了一股贵金属热。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西班牙人人都受着一种心病的折磨,这种病只有黄金才能治愈。”该“心病”的病因是(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文艺复兴的兴起 C . 新航路的开辟 D . 罗马帝国的征服
  • 9. 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的地理枢纽》中认为,“空间革命”使世界历史从欧亚大陆主导的时代转变为海洋世界主导的时代。他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A . 天主教的传播 B . 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扩展 C .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 世界范围内出现农业革命
  • 10.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写道:“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贸易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对这一时期白银的流向和世界贸易地位解释正确的是( )
    A . 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美洲从欧洲购买棉花、棉布 B .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商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C . 英国占据了世界贸易的支配地位,将欧洲贸易扩展到全世界 D . 中国和印度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成为白银主要的流入国
  • 11.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以下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 .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B .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C .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D .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主权在民
  • 12. 他们(启蒙思想家)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这说明(  )
    A . 启蒙运动具有全球性 B . 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 C . 牛顿定律具有永恒性 D . 启蒙运动推动科学革命
  • 13.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 .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 14.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作者旨在说明(   )
    A . 其他国家不具备民主制条件 B . 美国联邦宪法缺乏普遍意义 C . 政治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情 D . 美国民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 15. 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 . 源自于劳动实践 B .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 . 取决于资金保障 D . 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 16.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 . 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 .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 .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 .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 17. 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材料表明恩格斯(    )
    A .   强调采取城市斗争的重要性 B . 已预感一触即发的斗争形势 C . 坚持暴力反抗手段的必要性 D . 看到工业革命后的阶级变化
  • 18.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 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 . 建立国民自卫军 C . 没收资本家的工厂 D . 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 19. 英国人安东尼·培根是一名奴隶贩子,从1768年开始从事黑奴贸易……尽管很多黑人死于途中,但每趟利润仍高达百分之几百。这样在八年中,他竟赚了76 000英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
    A . 黑奴贸易使英国商人获利丰厚 B . 殖民者从非洲抢夺了大量财富 C . 黑奴贸易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 黑奴贸易具有血腥性
  • 20. 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后,形成一个不成文的先例:会上只讨论政治、经济问题,不讨论容易引起摩擦的社会、宗教问题;只讨论全国性问题,不讨论地方性事务。这为国大党定下了世俗主义和强调印度民族团结的基调,以争取自治。19世纪末,国大党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缓和与英国殖民者的关系 B . 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中心 C . 团结群众以争取民族独立 D . 推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展
  • 21. 该事件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涉及地区广、卷入人口多、斗争时间长,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该事件是( )
    A .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 . 召开第一次亚非会议 C . 非洲独立运动高涨 D .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 22. 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整体理解历史。下列示意图旨在说明(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 . 凡尔赛体系下隐藏的矛盾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D . 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
  • 2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 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 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C . 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D . 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 24.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 .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C . 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D . 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 25.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这揭示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 . “新经济政策”的成果 C . 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 D . 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
  • 26. 甘地曾给英国驻印总督的一封信中表示,“暴力派正在增加势力,扩大影响……我的目的在于发动那种力量(非暴力),既对付英国统治的有组织的暴力,又对付增长中的暴力派的无组织的暴力。无所作为就等于对上述两种势力的放任”。据此可知,甘地(    )
    A . 目睹暴力的危害性,倡导与英国殖民当局合作 B . 抨击阿姆利则惨案,提出同英国全方面不合作 C . 主张对英国殖民当局“文明不服从” D . 基于非暴力思想,主张管制暴力事件
  • 27. 1930年代,美国漫威和DC两大漫画公司成立。至40年代,两大公司创作了许多有着超级能力的英雄,如超人、美国队长等,他们匡扶正义、除暴安良,为人们带来希望,深受美国及世界民众喜爱。这一现象(    )
    A . 体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流行 B . 反映了世界动荡不安的局面 C . 表明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心态 D . 说明了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
  • 28.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其影响是( )
    A . 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得到鼓励 B . 导致纳粹德国独裁统治的建立 C . 日本确立了对外侵略的国策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 2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结束后,世界大国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②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

    ③从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走向美苏对峙的局面

    ④以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为主要目标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30. 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历史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

    ①亚非拉民族主义高涨,要求独立与民主

    ②法西斯主义兴起,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成为工业化国家

    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各国矛盾解决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 31. 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由相互封闭隔绝到逐渐联系、融合,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时的欧洲,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片广阔的陆地,尽头是万丈深渊。虽然……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通非常困难,很少有人到过中国,也很少有中国人去过欧洲。

    材料二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费自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1) 材料一描述的世界东西方相互隔绝的局面被打破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具有什么重要的世界意义?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对他们的政治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有何变化?“新的着重点”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各举一例说明这种“新的着重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4) 综上,简要谈谈你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认识。
  • 32. 20世纪前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美国工业产量相当于欧洲总和。

    1914年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917年

    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1918年9、10月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1918年11月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1921年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

    1933年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1936年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5年8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这些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最后终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快一战结束的因素。
    (2) 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二战全面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国际政治前提。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