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2月大联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41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商鞅变法后,秦国按照法家弃绝“文学”、“智术”的主张,实行禁言、思民政策,“以民于战”,结果泰国“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这反映出(   )
    A . 秦民好战促进了秦朝统一 B . 秦国具有崇尚战功的传统 C . 统治者政策影响社会风尚 D . 商鞅变法提高秦国国力
  • 2. 汉武帝时,除有市籍的商贾不得为官外,又颁布了“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的法令;接着义颁布“初算商车”“算缗钱”等诏令,对商人所拥有的车辆、商品、资产征税。汉武帝时期这些举措(   )
    A . 意在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B . 表明汉初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恢复 C . 体现了商业管理十分严格 D . 打击了依附于王国的各地商人群体.
  • 3. 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职能不同,不同部门官员的工作诉求难以统一,经常出现三省官员相互之间“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现象。为此,乃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匡其政。据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议的设立( )
    A .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 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C . 消除了三省间分歧 D . 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 4. 1862年,同文馆设置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外语和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引进“西文”“西艺”“西政"作为教育内容,冲破了长达两千多年传统教育只讲“中学"的樊笼。这表明,同文馆新课程的设置(   )
    A . 有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 B . 拉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 C . 摆脱了儒学教育的桎梏 D . 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会通
  • 5. 当时全国有20多个省区,100多个大中城市卷人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洪流之巾。特别是6月5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罢工,以商业内外棉第三、四、五纱厂工人带头,全市六七万工人罢工。同时,上海商人也举行了罢市。这一系列的正义之举(   )
    A . 主要原因是外争国权的失败 B . 促进了反帝爱国民族力量的凝聚 C . 配合了国民革命军胜利北伐 D .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 6. 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后,学生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30多座大城市。各地工人纷纷集公罢厂予以支持. 宋庆龄、邹韬奋鲁迅、陶行知等各界爱国进步人十也纷纷支持。这说明(   )
    A . 中共开始领导全面抗战 B . 全国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 . 抗日教亡成为大势所趋 D . 全国抗日救国怒潮兴起
  • 7. 亚里士多德指出:法律只约束碌碌众生,还以神话比喻:赫拉克勒斯内其太强大而被阿耳戈船的英雄们排挤出去,肖像画i师总不能将一只脚画得太大而使四面失去和谐、驱逐非凡人物来维护城邦稳定亦不失为权宜之计,因"陶片放逐法"自有其政治的合理成分。其意在强调雅典( )
    A . 民主政治需要摆脱神灵束缚 B . 全体居民都享有公平的民主权利 C . 强权统治必然导致政局混乱 D . 陶片放逐法具有维护民主的作用
  • 8. 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是典型的由“多数”统治的民主国家。在美国,某人的观点如果被公众认为在政治上不正确,那么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他在公共生活中必将声名狼藉:而这种政治上的正确性不是由政府来判断,而是由代表“多数"的公众来判断,他旨在说明美国(   )
    A . 政治上的“多数"具有权威性 B . 代表“多数”的公众行使行政权 C . 多数人的政治判渐更具有正确性 D . 公众判断决定国家司法审判走势
  • 9. 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相互忍受透明度----通过相互高空侦查(卫星侦查机制),使得对方了解自己的部分军事实力,从而不敢轻举安动。这表明冷战期间美军(   )
    A . 全面了解了对方的实力 B . 双方势力平衡 C . 相互制约避免冷战升级 D . 均努力发展高新科技
  • 10. 乾隆时期,江南地区“至蚕忙之月,官长停其征讼,里民停其婚丧,亲友息其往来,专心事蚕。...来侗者成都市,即日用百余人,登时俱有。.... 多之家,佣工者甚众,即饭食亦是雇觅人做。”这表明当旺江南地区(   )
    A .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B . 社会贫富分化H益加剧 C .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密切 D . 经济发展颠覆传统观念
  • 11. 《史记.货殖列传》载:(汉化)“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谓川T由竹,及名闰万家之城,带郭千出,市钟之田,若千而卮茜,千啡麦韭,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其中“千亩”,“千畦”的经营者多是家强地主。这反映出,当代(   )
    A . 重农抑向收策的改变 B . 商品生产已在乡村盛行 C . 农业经济在多元发展 D . 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
  • 12. 道光《怀宁县志》载:“农民一由烟之获较厚于一亩田,人之耽烟者视为用不可或缺之物。”因此,烟草种植快速推广。宿松县“清中叶,东南两乡居民各就高阜地土试种烟草,续种植愈广,西北两乡间亦有栽种者。”这说明该地区( )
    A . 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 B . 农业主导地位开始动摇 C . 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 D . 重农抑商政策趋于松动
  • 13. 1894年,浙江第一家纱厂通久源纺纱织布局购置进口锅炉、发动机纺纱机,开始纺纱,并使轧花、纺纱、织布相连为一。《捷报》曾称其“一只大烟肉耸立在那里,和城市的宝塔一样惹人注日,强大的机器还在安装,前途充满希望,成为与洋布为敌的有力竞争者。”这显示着,我国近代民族纺织业(   )
    A . 将对外国商品产生抵制作用 B . 必然受到村建势力的控制 C . 很快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D . 将创立产销一体化新体系
  • 14. 邓小平指出:“我们是三个乃面的开放。一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二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材料意在说明(   )
    A . 维护国家主权是对外开放的前提 B . 改革开放要分层次有重点的逐步推进 C . 面向发展中国家是对外开放重点 D . 全方位开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15. 由于英国农业遭到欧洲大陆农产品的竞争,英国议会丁1815年颁布了《谷物法》,其内容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夺特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目的是维护国内的谷物价格水平,抵制国外低价进口谷物的竞争。《谷物法》的颁布( )
    A . 基本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B . 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C . 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相冲突 D . 推动了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
  • 16. 以下为1933年美国联邦紧急救济署制定的三项管理收策,其主要意图是( )
      管理政策
    全部救济都由公共机构主要是联邦政府来支出,减轻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的负担。
    救济额度以实际需要为准逐例审定,具体落实到每个家庭甚至个人。
    确立救济管理的最高标准,联邦政府掌握救济金发放与撤回权力。
    A . 建立救济金使用权的规则和程序 B . 敦促国会通过经济调整复兴法案 C . 赋予工人以合法的集体谈判权利 D . 理顺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关系
  • 17. 1920年12月,列宁在一次讲话中说:“不实行租让,我们就不能实行我们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没有租让,就不能在10年内恢复我国的经济,而只有我们恢复了经济,我们才不会被资本打败”。这一讲话体现出列宁( )
    A . 致力于新的社会主义探索 B . 继续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努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 D . 认识到国家资本主义的价值
  • 18. 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张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日标的支持却落在后面,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该学者的观点意在说明,全球化( )
    A . 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 B . 带来发展的不平衡性 C . 不可能实现发展双赢 D . 加剧了国际社会冲突
  • 19. 春秋战国之际,有大批奴隶主贵族因没落而沦为平民阶层,成为士人的重要来源。如《左传》云:三代帝王后裔,“于今为庶”,奕、邵、肯等大贵族“降在皂隶”,《国语》也有“天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的记载。这一社会变动(    )
    A . 导致士人阶层演变为新兴地主    B . 改变了社会阶级关系    C . 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基础    D . 促进了当时文化下移
  • 20. 有学者指出,在宋朝“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这说明,在宋代(   )
    A . 不同学派分歧严重 B . 士人重视心灵自由 C . 三教思想各有特色 D . 理学占据统治地位
  • 21.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魏晋)正始时,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之倡也。自此以后,竞相祖述。”这表明,在魏晋时期(   )
    A . 老庄之学成为正统思想 B . 儒学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C . 士族当政导致社会黑暗 D . 礼法观念失去民众信任
  • 22. 中国古代数学“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颐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汉代的《九章算术》以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分类,列举246个数学应用问题并做了解答。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 )
    A . 为其它科学所借鉴 B . 与商业生产密切结合 C . 长期处于世界领先 D .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 23.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思潮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以推翻罗马教廷统治、争取民族教会的独立为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德国(   )
    A . 宗教改革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B . 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宗教改革 C . 反抗压迫是宗教改革的本质 D . 宗教改革者支持强化世俗政权
  • 24. 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场文化思想上的革命。他说:“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陈独秀意在强调(   )
    A . 政治制度近代化具有局限性 B . 宣传西方民主科学迫在眉睫 C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关键 D . 清除时弊必须推行全盘西化

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中,“义”,就是道德准则,是谋“利”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利”,就是利益,既包含物质利益或功利,也包含其他方面的利益。它是人活动的目的,也就是举“义”的目的。义为理,利为欲,二者互为依存,对立而统一,这一对矛盾范畴作用于人的主体,就构成了人的思维方式,即形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义利观范畴,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主张“贵义重利”,提倡和鼓励人们追求“义”的利益,反对“重义轻利”;二是在谋利的方式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上,主张“取利于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三是强调先公后私,直至“舍生取义”。

    ——摘编自吴定求《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材料二:在近代义利观演进中能较为完整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思想,并提出独立见解的要数严复。他将义利观摆在其德育教授新法中的显要位置,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对这一古老的课题赋予了新的意义。……严复依据西方近代生物学知识论证自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又依据经济学知识来论证“独利必不利”的公例,进而提出了“义利合”、“两相为利”的思想。他认为,要获取功利,其行为必须以符合道义为前提,所谓“非明道则无以计功,非正义则无以谋利。

    ——摘编自《传统义利观的近代衍化》

    材料三:邓小平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义利观作了发展,他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整个关于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核心与根本,他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正视并重视正当的物质利益,指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应协调发展,这是对义利之辨的新的诠释与发展。

    ——摘编自刘天宇《中华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阐释》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并说明传统义利观的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义利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新型义利观发展的意义。
  •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产责任制从承包到组向承包到户、最终到包干到户(“大包干”)演进,这奠定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本格局。农民概括“大包干”是:“交了国家的,留了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种制度的实质是将农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与劳动成果的剩余直接挂钩,农民直接享有在必要扣除后全部的剩余索取权,所以农民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大包干”以其独具的优越.性受到农民的特别拥护,终于成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主要形式。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绝不是单纯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而是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过去几十年实施的计划经济发出的第一声炮响。

    ——摘编自张晓山《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施“大包十”的必要性。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施“大包干”的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近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城邦伦理向法权制度转变的过程。古希腊罗马时代和欧洲启蒙时期政治文明的萌芽与催生,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进入近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走向伦理与制度的结合,从伦理价值向法权制度发生了根本转变。西方近现代在社会政治形态中所确立的法律观念,在政治文明中具有绝对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在近现代法权制度的框架下,西方资本主义创造了丰富的现代政治文明,奠定了一系列政治文明的基本原理。

    ——摘编自戴木才、余小江《西方政治文明的历史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文明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