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2021届高三文综历史零诊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10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史载:周襄王时期,戎人入侵,王室要求齐国救援,“齐令诸侯各发卒戍周”;周敬王时期,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周天子征诸侯兵戍周,最终平定叛乱。对上述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 周王具有天下共主地位 B . 分封制已走向崩溃 C . 周王室有效控制了地方 D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2.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刘邦在楚、齐、赵等地推行郡国并行,东方晏平。这反映出
    A . 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B . 东部只适合郡国并行制 C . 秦汉东西部发展具有差异性 D . 汉承秦制才能长治久安
  • 3. 唐朝规定,蕃商可以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理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 . 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B . 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 . 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D . 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 4.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据统计,整个唐朝共开科考试268次录取进士7448人,平均每榜28人;而宋代仅从宋太祖到宋仁宗间就开科考试48次录取进士7996人,平均每榜167人。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北宋科举制的完善 B . 北宋实行守内虚外 C . 北宋强化君主专制 D . 北宋调整用人方针
  • 5.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
    A . 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 . 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 . 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D .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 6. 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这种观点在研究中国近代化的问题上叫“危崖转石”(转石效应)的史学范式。在中国近代史上符合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 . 新文化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洋务运动 D . 戊戌变法
  • 7. 如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A . 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 B . 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 C . 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 . 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
  • 8.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提高商品关税税率;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这主要反映了
    A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收回关税自主权 B . 中国海关关税自主化的努力与实现 C . 关税自主极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D . 人民反帝爱国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
  • 9.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1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增长8.86%。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这些数据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A .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 . 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C . 国民经济轻重工业比例失衡 D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顺利完成
  • 10. 有学者认为:这是要打破权力单向中心化结构,建立起——个中心与周边之间的经常性互动与反馈的体系,中心带动周边,通过汇聚民智而变得更加聪慧,周边烘托中心,通过领悟中心而变得更加自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 . 雅典民主政治 B . 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1.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文学创作上除了工农兵题材作为主流之外,还出现了突破概念化的边缘性文学,如李国文的《改造》、宗璞的《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这些边缘性文学作品产生的主要原因
    A .   经济建设巨大成就 B .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 . 百花齐放方针的推行 D . 三大改造的巨大成功
  • 12. 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据材料信息可知

    A . 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经济增速 B .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波动增大 C .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 D . 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稳定

二、材料分析题

  • 13. 在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西方的海路交流可以上溯到秦末汉初。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可到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广东社会的重商思想不断得到加强,粤商形成。

    材料二: 长期的商贸往来,广东人培养出独立自信的意识,即使在充满屈辱的百年近代史里,广东人仍大胆提出“以夷制夷”、“中体西用”、“商战救国”等口号并付之于具体的行动,充分显示出粤人敢于融入海洋文明的魄力。广东商人往往对外向型手工业作坊或工厂手工产品特别青睐,甚至投资于外向型手工业,从而促进外向型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随着广东海商出海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明中叶开始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外国商人的银元经由广东向全省乃至全国流散。广东的市镇也像雨后春笋般兴起和发展起来。贸易的通道,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广东商人的大量出海贸易,不仅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带到国外,而且也把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带回中国来。

    —— 摘编自杨久炎 ,林涛《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广州的发展特点并简析其在唐宋以来一直居于重要地位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以来对外商贸发展对广东产生的影响。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察举官吏违法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

    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元代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所有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监察制度的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 15.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月4日,为顾全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被迫接受国民党的无理要求,命令新四军军部及主力部队9000余人向北转移。7日,当部队行至皖南茂林时,遭到国民党重兵包围袭击。虽奋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00余人突围外大部牺牲,军长叶挺被扣——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撤销其番号,下令进攻新四军余部。18日,中共中央发出宣言,揭露事变真相,驳斥蒋介石的命令。时任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20日,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命令。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重建,后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共9万余人,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皖南事变”爆发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共产党针对事变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意义。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叶企孙(1898—1977年),名鸿眷,字企孙,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被当代人赞誉为“大师的大师”。

    叶企孙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受到国学熏陶和西学东渐的影响。20世纪初叶的中国受尽西方列强欺凌,叶企孙时常为此而忧愤,认定以“科学救国”为己任。1918年他赴美学习,23岁发表论文《普朗克常数的测定》,被称之为“一个伟大的进步”,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十余年。192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4年3月,不忘祖国仍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叶企孙,毅然决定回到上海。1926年,他被聘入清华任教,便着手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自从走上物理这门学科,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教育及科学事业,在清华开展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教学、科研活动,对学生教育方法得当,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科学家。仅抗战前毕业50余人学生中,就涌现出了许多的杰出学者,如:理论物理学家王竹溪、彭桓武、张宗燧、胡宁;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施士元、钱三强、何泽慧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9位曾是叶企孙的学生。因此有人称他为“大师的大师”。

    ——摘编自《叶企孙的贡献与悲剧》《中国教育报》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企孙“科学救国”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叶企孙被誉为“大师的大师”的原因。

三、论述题

  • 17. 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下表为美对台政策的演变历程:

    1942年以后的二战期间

    在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签署《开罗宣言》和1945年发表的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中,美国承诺战后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

    美国主张不让台湾“落入共产党之手”,竭力公开制造“两个中国”,以期实现对台湾的长期侵占。甚至抛出十分露骨的侵略条约——《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70年代——80年代

    1972年、1979年、1982年与中国签署三个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在《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

    美国专家认为阻止中国的统一进程,“以台制华、打台湾牌”是遏制中国崛起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基于这一认识,美国政府依据《与台湾关系法》进一步强调美国对保证所谓“台湾安全”的承诺。

    ——谭晓曙《美国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 》(江汉大学学报)

    请提炼一个与材料信息有关的观点,并运用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