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05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 .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B .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C .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 .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 2. 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
    A .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 .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 .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3.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 .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 . 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C . 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D . 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4. 《罗马法史》载:“‘万民法’概念有着双重的含义:一个是理论上的含义,它的根据是存在一种所有民族共有的法并且认为自然理由是这种普遍性的基础;另一个是实在的和具体的含义,它指的是产生于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那种罗马法体系。”据此判断该法
    A . 注重形式,侧重国家事务 B . 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 C . 适应了帝国时期的要求 D . 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 5.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 .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6.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 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 . 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 . 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 . 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 7. 如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美国相符的是

    A . B . C . D .
  • 8. 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能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领导阶级

    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 .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 .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C . 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D .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 9. 1921年《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中说:“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等。”导致上述思想主张产生的因素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近代国家建立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0.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 .   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 . 维护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 C . 意在扩大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 . 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1.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 . 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 . 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 .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 .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 12. 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出现“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是
    A . 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 . 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明显 D . 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 13.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上提出,“从现在起,每一个党员要从握枪的农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要学会管理城市的经济建设,从工业、交通、银行、货币、市政管理等各方各面都要学习。这是进京赶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准备好执政这个大考试。”据此可知,该会议指
    A . 中共七大 B . 七届二中全会 C . 中共八大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14.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 .   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 .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 .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 . 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 15. 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逐渐从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美国总统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主要反映了
    A . 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 . 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C . 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 D . 发达国家完全掌控着全球化进程

二、材料分析题

  • 16. 古代官僚机制是帝国运行的重要支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2) 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 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4) 综上,体现了唯物史观那一基本原理?

三、论述题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说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而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迈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