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46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
    A . 神话传说 B . 史书记载 C . 学者推断 D . 考古发掘
  • 2.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北京人遗址 C . 河姆渡文化遗址 D . 仰韶文化遗址
  • 3. 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说明(    )
    A .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 . 商王的权力高度集中 C . 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 D . 宗法制主导政治统治
  • 4. 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 (    )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井田制 D . 礼乐制
  • 5.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指 (    )
    A . 皇帝制度 B . 三公九卿制 C . 御史制度 D . 郡县制度
  • 6. 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    )

    A .   井田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礼乐制
  • 7.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遭到秦国守旧贵族极力反对的一项是 (    )
    A . 土地私有 B . 建立县制 C . 鼓励生产 D . 奖励军功
  • 8. 在孔子看来,要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 (    )
    A .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B .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C . 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D . 恢复周礼,倡导仁义
  • 9.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
    A . 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 . 农耕文明的扩展 C .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 . 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 10.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 . 儒家思想 B . 道家思想 C . 墨家思想 D . 法家思想
  • 11.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
    A . 加速了社会转型 B . 冲击了贵族政治 C .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 推动了战国变法
  • 12. 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普教得民心。”这表明他 ( )
    A . 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性 B .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C . 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主张 D . 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
  • 13.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    )
    A . B . C . D .
  • 14.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修筑的 (    )
    A . 灵渠 B . 阿房宫 C . 骊山陵墓 D . 万里长城
  • 1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
    A . 皇帝制度 B . 三公九卿制度 C . 郡县制度 D . 郡国并行制
  • 16. 《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年,迁夏社。”材料中的“子”指的是 (    )
    A . B . C . D .
  • 17.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
    A . 秦亡教训 B . 汉承秦制 C . 文景之治 D . 贞观之治
  • 18.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
    A . 无为而治 B . 崇尚节俭 C . 轻徭薄赋 D . 民贵君轻
  • 19.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
    A .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 .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 .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 .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20. 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    )
    A . 分封制 B . 算缗令 C . 察举制 D . 告缗令
  • 21. 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
    A . 夏启 B . 商汤 C . 周武王 D . 秦始皇
  • 22.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论证这一观点是 (    )
    A . 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B . 焚书坑儒推恩令 C . 统一文字推恩令 D . 统一文字独尊儒术
  • 23. 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    )
    A . 张骞凿空 B . 班超投笔从戎 C . 文成公主进藏 D . 昭君出塞
  • 24.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反映思想家的主张是 (    )
    A . 无为而治 B . 小国寡民 C . 朴素的辩证法 D . 崇尚自然
  • 25. “《子虚》《上林》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是指 (    )
    A .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B . 语言通俗深刻 C . 现实感强 D . 形式朴实自然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三:王(注: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朝觐)。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四: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1) 指出材料一图一与图二和图三分别处于哪个时期?
    (2) 材料二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3) 依据材料三分析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变化导致的后果。
    (4) 根据材料四指出秦朝实施的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 27.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题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