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08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 1.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是商代的一种主要的纪日方法。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反映出商代(   )
    A .   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 . 商朝人崇信鬼神 C . 王权的自我神化 D .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 2. 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合法性”的是(   )
    A .   设置官吏 B . 楚王问鼎 C . 三家分晋 D . 兼并争霸
  • 3. 中国古代民间“换帖”结拜,有的是基于相同的经济利益,有的是基于共同的文化志趣,当然,还有的是基于共同的政治诉求。后来,民间“换帖”结拜之风乱到官场,且成普遍现象,清代尤其严重。乾隆帝采用“年终汇奏”制进行自查自纠,收效甚微。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 “年终汇奏”制度凝聚了官僚的向心力 B . “年终汇奏”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 C . “结拜”受宗法观念影响,严重损害吏治 D . “结拜”严重造成清王朝专制衰落
  • 4.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试想一下,兵马俑应该面朝
    A . 东方 B . 南方 C . 西方 D . 北方
  • 5. “(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据此可知(        )
    A . 刺史制形成于汉文帝时期 B . 刺史大都是由丞相兼任 C . 刺史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D .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
  • 6. 朱元璋长子朱标因病去世,其他诸子中唯燕王朱棣的才能突出。于是朱元璋与大臣们商议:“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对曰:“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于是朱元璋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这表明( )
    A . “立嫡大事皇帝一人独断 B . 朱元璋的决策权受到朝臣的制约 C . 燕王朱棣有夺嫡之心 D . 朱元璋以传统方式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 7. 传说古代西方,有一天天庭里的众神失和,世界处于灾难的边缘,没有人敢站出来仲裁。血气方刚的易受仙女勾引,老于世故的不敢直言权势,天上地下没有合适的人选。最后,天帝身旁站起一位白袍金冠的女神,拿出一条手巾,绑在自己眼睛上,大声说道:“我来!”众神一看,均表示同意。此传说主要表明(        )
    A . 城邦争斗企盼和谐 B . 调和纠纷纯靠理智 C . 商品交换需要公平 D . 拯救国家要靠正义
  • 8.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上述观点的最有力论据是(        )
    A . 制定《十二铜表法》 B . 编纂《民法大全》 C . 颁布《拿破仑法典》 D . 万民法的形成
  • 9. 有观点认为,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观点(        )
    A . 否定了英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B . 强调英国以法律确认政治权力的边界 C . 认为英国革命后阶级矛盾已根除 D . 旨在论证《权利法案》资产阶级属性
  • 10. “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个美元。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个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富兰克林这番话,说明他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
    A . 白人的利益 B . 黑人的利益 C . 穷人的利益 D . 议员的利益
  • 11. 英国领事富里赐在《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
    A . 洪秀全 B . 洪仁玕 C . 曾国藩 D . 石达开
  • 12. 历史学家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指的是(    )
    A . 甲午中日战争 B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 抗日战争 D . 鸦片战争
  • 13. 陈独秀在《说国家》中指出:“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做一国一国的……我生长到二十多岁,才知道有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这表明(        )
    A . 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于外来侵略 B . 闭关锁国造成国民意识的落后 C . 晚清时期的中国落后于日本 D . 国人学习日本开始于甲午战后
  • 14. 清帝退位后,定都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申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南北二者比较之,则江左为偏安之局,北京有建瓴之势。若进而言武昌,则南北两京均居于一偏……恢恢帝都,无逾于此。”《申报》认为(   )
    A . 南京环境安定适合定都 B . 北京能领导全局适合定都 C . 武昌位置居中适合定都 D . 地理位置对定都没有影响
  • 15. 林治波撰文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两次战略转变:从城市到农村,使共产党找到了立足之地和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南方到北方,则使共产党取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由城市向农村、由南方向北方转移的起因分别是(        )
    A . 八七会议的决定、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B . 遵义会议的决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需要 C . 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 D . 南昌和长沙起义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16.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 . 南昌起义 遵义会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 中共“七大” “工农武装割据” 敌后游击战 C . 秋收起义 “工农武装割据” 中共“七大” D . 遵义会议 井冈山道路 《论持久战》
  • 17. 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两则材料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材料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注:《唐六典》是唐玄宗时期颁布的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王建是唐朝中后期诗人。)

    A . 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 B . 城市发展突破空间限制 C . 扬州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D . 扬州是唐朝的政治中心
  • 18. 1947年某月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造成蒋介石“忧患最深”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 .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C .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作战打响 D . 南京解放,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 19. 有学者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于1917年十月革命。该学者所持观点为(        )
    A . 近代化史观 B . 革命史观 C . 整体史观 D . 文明史观
  • 20. 世界体系霸权周期是不断更替的,霸权国家也是不断更迭的,而世界体系结构本身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历史上,世界体系曾存在三个中心。它们是(        )
    A .   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荷兰、20世纪的英国 B . 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C . 17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D . 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 21. 有一部讲述某处商帮商人情感世界的黄梅戏电影,其中有下面一段歌词:“我是一只雁,南来北往任遨游;我是一朵云,飞来飞去遍九州……浪迹商海暂分手,我心永远系徽州系徽州!”此故事应发生在(   )
    A . 隋唐时期 B . 宋元时期 C . 明清时期 D . 民国时期
  • 22.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的签订反映了(    )

    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③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④农民分田到户违背了当时政府的土地政策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 23. “尽管这是(17世纪末)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邪恶、最不人道的贸易模式,但却是刚刚诞生的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材料主要说明(   )
    A . 英国海盗式贸易影响了全球市场形成 B . 荷兰商业贸易对全球市场形成的推动 C . 奴隶贸易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 D . 东西方贸易发展促成了全球市场形成
  • 24. 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从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传统商路受阻的影响 B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 . 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D . 工业革命的影响
  • 25. 面对经济危机时期严重的失业问题,罗斯福说:“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遭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以下新政措施当中最能体现罗斯福这一想法的是(   )
    A . 颁布《社会保险法》 B . 推行蓝鹰运动 C . 成立劳工关系委员会 D . 兴办公共工程
  • 26. 梁启超指出:“哥伦布之后,有无数之哥伦布,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造成中西航海命运差异巨大的根源是(   )
    A . 航海方式不同 B . 政治体制不同 C . 经济基础不同 D . 对外政策不同
  • 27.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期间的主要成就不包括(   )
    A . 电力工业 B . 内燃机 C . 蒸汽机 D . 化学工业
  • 28. 据史料记截:“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 . 生产方式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 .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 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 .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 29. 斯大林在1924年掌权后,便推行了一项急速工业化的计划,目标是赶超西方工业化国家。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心地位。这里“核心地位”的实质是指(   )
    A .   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保障 B . 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根本 C . 发展个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途径 D . 发展个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
  • 30. 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
    A . 国民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 . 民族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C .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 .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

二、史料解析题(本题共有2小题,40分)

  • 31. 荣氏企业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缩影,在内忧重重、外患频频的近代中国,演绎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商业传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春天。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的代表,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荣家在无锡、上海两地企业设备被毁,纱锭187万枚布机2766台、粉磨36部…荣家兄弟把大量面粉和小麦送给中国军队做军粮。1941年,汪伪政权威胁荣德生求他将中新一、八两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荣德生当即严词拒绝,并大义凛然地说道:“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荣氏家族》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 据材料二,指出荣氏企业在抗战时期的境况,并说你对“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理解。
    (3) 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 32. 中国梦,是2014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3)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 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