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45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 1. 《三字经》中讲道:“夏(禹)传子(启),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主要反映出在夏朝出现了(    )
    A . 王位世袭制度 B . 内服外服制度 C . 社会等级制度 D . 财产私有制度
  • 2. 商王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所谓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其君主接受商王的册封,大体服从商王的权威。所以商朝实际上是(    )
    A . 不同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 B . 以商政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C . 以商国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D . 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国家共同体
  • 3. 商王通过占卜决策一切政治事务,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特点是:(   )

    A . 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B . 以禅让的方式传承王位 C . 王权开始在一姓中世袭 D . 国家已成为帝王的私产
  • 4. 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
    A . 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B . 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C .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D .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 5. 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
    A . 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 . 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 C . 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 .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 6.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    )
    A . 禅让制 B . 嫡长子继承制 C . 郡县制 D . 察举制
  • 7.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禅让制 D . 行省制
  • 8. 假如你是一名战功卓著的将军,被周天子分封到齐国任国君,你(    )
    A . 可以不去朝觐周王 B . 可以在齐国征派赋役 C . 不用跟随周王去打仗 D . 不可以建立自己的武装
  • 9.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 . 恩泽贵族 B . 实现民族交融 C . 增加税收 D . 削弱王国势力
  • 10. 战国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分封制的加强 B . 宗法制的衰落 C .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 井田制的推行
  • 11. 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    )
    A . 分割宰相权力 B . 形成“中朝”的决策机构 C . 削弱地方权力 D . 以中书省为最高权力机关
  • 12.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 .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13.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A .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 促使一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 . 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 14. 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将贫瘠的土地归于弟弟。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于是推荐其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
    A . 秦朝 B . 两汉时期 C .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 唐宋时期
  • 15.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A .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 .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 .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 16.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 .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 内阁成为主要的决策机构 C .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 .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17. 有明一代,皇帝经常怠政,甚者如嘉靖二十年幽居深宫不问朝事。但即使如此,国家机关也能正常运转,维持帝国统治。这是因为(    )
    A . 皇帝暗中监视朝局 B . 官僚结构完整系统 C . 宰相代为监理朝政 D . 儒家教化民众自觉
  • 18. 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
    A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B . 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 C . 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 D . 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
  • 19.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C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 .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20. 某班同学在看了《毛泽东点评历代名相》后,对丞相制度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A . 丞相制度的存废与皇帝制度同步 B . 丞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所限制 C . 丞相制度经历了一相—多相—废相的历程 D . 丞相制度废除,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21.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两位皇帝,一个“毁城”,一个“筑城”,看似矛盾,但其意图均在于(    )
    A . 巩固中央集权 B . 承认土地私有 C . 发展商品经济 D . 抑制诸侯势力
  • 22.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
    A . 征收赋税 B . 监察官吏 C . 行政管理 D . 笔录政事
  • 23.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24. 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
    A . 相权的日益加强 B . 中央官员职位增多 C . 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D . 中央机构的精简
  • 25. 明清时期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B .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C .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 26. 乾隆帝说:“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若因归降天朝,必尽用天朝服色,势亦有所难行,尔等习惯自然,一时岂能骤易?且将旧时衣服尽行弃置,亦殊非爱惜物力之道。即朕所颁赐物件,亦止善为收贮,传之子孙,惟来京朝觐,暂时服用。由此可见,其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    )
    A . 断发易服 B . 因俗而治 C . 改土归流 D . 定期朝觐
  • 27.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后果是(    )
    A . 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 . 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在旅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
  • 28. 在《马关条约》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
    A .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B . 赔款白银二亿两 C . 增开通商口岸 D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 29. 有四位同学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下是他们的发言,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同学甲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市场 B . 同学乙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战争是由中国人民禁烟而引起的 C . 同学丙认为鸦片战争是必然的,因为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全面落后 D . 同学丁认为鸦片战争是偶然的,因为中英双方在历史上并无仇怨

二、材料题(共40分)

  • 3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 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 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3) 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四: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实行什么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 32.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
    (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