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29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句子默写

  • 1.  名句积累与运用。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毛泽东《沁园春·雪》)
    (2) 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3)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5) 李白《行路难》中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的句子:“。”
    (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与此相近情怀的句子是:“。”
    (7)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着这一哲理的诗句是:“。”

二、对比阅读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 用“/”给乙段中画线句断句。

    朝 而 往 暮 而 归 四 时 之 景 不 同 而 乐 亦 无 穷 也。

    (2)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谗:

    ②发:

    (3) 甲、乙两段文字的景物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4) 具体分析甲段文字对阐明全文主旨所起的作用。
    (5) 从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三、课外阅读

  •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教以

    因而抄录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3) 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四、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文,完成题。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的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 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第二次





    (2) 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3) 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至少写两点)
    (4) 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 5. 阅读下文,完成题。

    朗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人们变得口味粗疏。结果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段,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听说的。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孕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选自《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有改动)

    (1) 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2) 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
    (3) 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4) 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 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B . 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C . 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D .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

五、名著阅读

  • 6.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清代爱国名将左宗棠书塾的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读破万卷,首推名著经典;神交古人,当交心灵品格。中外名著所礼赞的圣哲先贤,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有许多都值得我们“神交”。请从下面推荐的4人中任选其一,先填写作品名称及作者,再用一句话概述你愿与之“神交”的理由。

    保尔·柯察金  鲁智深  大堰河  尼摩船长

    ①我选,出自作品:《》,作者: ②理由:

六、综合性学习

  • 7.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虽然这些风流人物的生命早已消逝,但他们感人的故事,不朽的业绩,博大的情怀,高尚的品质,却留在我们心中。假如你班要开展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主题语。
    (2) 在参与此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设计了两项活动,请你再补充两项。

    ①排风流人物座次。  ②讲风流人物故事。  ③。  ④

    (3) 在“排风流人物座次”时,假如你把毛泽东排在第一,请说说你对毛泽东的评价。
    (4) 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众多的风流人物,请写出一个活动在在吉林省的人名简要并概括其事迹。

七、作文

  • 8. 作文。

    题目:记一位敬业乐业的老师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 9.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一个不愿付出、不愿冒风险的人,一事无成对他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