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1138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但是,“新和谐公社”短短几年就失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和谐公社”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 美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强大 C . “新和谐公社”缺乏群众基础 D . 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尚未暴露
  • 2. 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场人为的“强制性”爆发的革命。下列能够作为这个结论依据的是(    )

    A . 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 B . 布尔什维克党人数较少难以发动革命 C . 俄国从沙皇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过渡太快 D . 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条件不足
  • 3. 《社会主义研究》杂志1986年第3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 . 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B . 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 C .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D . 建立了工农联盟政权
  • 4.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 .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5. 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激进”的表现是(    )

    A .   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B .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 . 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D . 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 6.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段,该片段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 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B . 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C .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 D .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 7.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A .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 .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 .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 .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 8. 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    )

    A . 人民代表大会 B . 政协会议 C . 民族区域自治 D . 村民自治
  • 9. 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两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B .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达成 C . 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D . 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 10. 《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    )

    A . 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 B .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 . 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11. 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    )

    A .   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 B . 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C . 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D . 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立场
  • 12. 有史学家估计:二战后联邦德国从1949年起,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民主德国却人均负债2500马克。下列因素可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是(    )

    A . 参加“北约”和“华约”的时间不同 B . 联邦德国率先加入欧洲煤钢联营 C . 两国处于“冷战”格局的战略地位不同 D . 两国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不同
  • 13. 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材料表明(    )

    A . 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B . 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 . 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14. 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等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

    A . 官营手工业 B . 民营手工业 C . 家庭手工业 D . 田庄手工业
  • 15.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无法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B .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C .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D . “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
  • 16. 《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    )

    A . 稳定物价 B . 严禁流通 C . 抑制商贾 D . 提倡节俭
  • 17. 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 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B . 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 C . 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 D .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
  • 18.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迫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A . 军事准备不足 B . 政治经验短缺 C . 思想理论肤浅 D . 经济基础薄弱
  • 19.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时间 1937.8-1938.2 1938.7-1938.10 1938.12-1940.7
    迁移方向 上海→武汉 武汉→宜昌 宜昌→川渝等地
    内迁企业数量 121家 304家 448家
    A . 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 . 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C . 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D . 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 20. 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 .   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 . 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 . 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 .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 21.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这一思想(    )

    A .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 .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 . 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 D . 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
  • 22.

    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主要取决于(    )

    A . 工业文明进程的持续发展 B . 世界文明融合程度的加深 C . 世界经济体系化与制度化的推动 D . 全球普遍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 23. “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 . 罗斯福新政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 .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 .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 24. 美国前总统胡佛及其追随者大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其依据是新政(    )

    ①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②照搬斯大林模式

    ③规定工人最高工资             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③④
  • 25. 1983年3月撒切尔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削减政府公共开支,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同时降低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税率。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主要是为了(    )

    A .   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B . 缓解经济发展中“滞胀”问题 C . 废除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D . 消除福利国家政策的不利因素

二、综合题

  • 2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西方的社会发展并没有在1945年崩溃,这是因为西方的核心世界如今已经很强大了,即使是最大的战争也不能将其全部毁灭。苏联已经重建了工业,这是德国所不及的,苏联的炸弹差点在美国国土爆炸。与此相反的是,日本对中国开战所造成的破坏及美国对日本的破坏却将东方的核心区域彻底毁灭了。其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让西方的统治变得越来越强大。毋庸置疑的是,西方的统治地位依旧存在,不过问题在于谁是领导者——苏联还是美国。

    ——[美]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

    (1) 材料中“西方的核心世界”指哪两个国家?它们在战争结束前不到20年的时间里,分别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了“如今已经很强大了”的。

    (2) 材料中“东方的核心区域”的两个国家,它们战后20多年没有官方正式交往,是什么事件直接促进了它们的建交?目前,影响它们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3) 战后为解决材料中“谁是领导者”的问题,它们彼此斗法,形成了怎样的局面?结果如何?

  • 27. 在中国古代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职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朝形成了以“王都——郡城——县城”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城市的商业、农业、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政体变革和经济的进展,使我国的城镇体系形成了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等级规模结构。除此之外商品经济的活跃、封建土地拥有量差别的加大,使当时出现了“万室之国,千室之都”的等级联系……如此,出现了大中小城市,推动了城市的扩大与发展,不再受分封制的限制。城镇系统等级愈加清楚、明朗。

    材料二  宋朝时期,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城市……浙赣地区的小县横峰县(旧名兴安),当地民谚云:“小小横峰县,两家豆腐店,堂上打屁股,四门都听见。”由于它是县治所在地,这个县城当然属于城市一级,而附近的全国四大镇之一的景德镇、江西四大镇之一的河口镇,却非行政驻地,只能归于市镇一类。

    材料三  在太湖周边地区,明清两代千户规模以上的市镇,至少有54个……湖州府邻界的嘉兴府桐乡县鸟青镇,是江南第一大镇。其疆域范围已超过了湖州、嘉兴二府的府城,自然要比桐乡县城来得庞大,颇具“府城气象”。其行政管理上曾设有高于县官的通判和同知。苏州府吴江县的盛泽镇,也是首屈一指的大镇。由于经济上的繁荣,政治地位也显得日渐重要。到乾隆五年,吴江县丞就移驻于此,遂称“巨镇”。嘉兴府嘉善县的县丞与主簿都不驻县治,分别驻于西塘镇(亦称斜塘镇)和风泾镇(即枫泾镇),以加强对县境边区的控制与管理。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时城镇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2) 材料二中宋朝时期划分城市和市镇的标准是什么?这种情况在材料三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 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三中市镇职能变化对明清社会发展的影响。

  • 28.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与“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并列为“四大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

    材料二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中注入了什么新的元素?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以保障落实的?

    (2) 20世纪40年代罗斯福新政在中国受到国共两党及社会各界高度评价。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