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786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哪项不是所有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

    A . 能运动 B . 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C . 能生长发育 D . 基本结构单位一般是细胞
  •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水暖”描述的是哪一种环境因素对鸭生活产生的影响(  )

    A . 竹子 B . 桃花 C . 温度 D . 土壤
  • 3. 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目镜上有“5×”字样,物镜上标有“40×”字样,观察到的物体的实际放大倍数是(  )

    A . 5倍 B . 40倍 C . 45倍 D . 200倍
  • 4. 把刻有“p”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应当是(  )

    A . q B . P C . d D . b
  • 5. 显微镜的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的部位是(  )

    A . 目镜 B . 物镜 C . 反光镜 D . 转换器
  • 6. 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的正确顺序是(  )

    ①左眼往目镜中看,转动粗准焦螺旋,慢慢上升镜筒,直到视野中出现物像为止。

    ②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要观察的材料对准通光孔,压上压片夹。

    ③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④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使低倍物镜接近玻片,切勿触及。

    A . ①③②④ B . ②④①③ C . ③①④② D . ④②③①
  • 7. 如果看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下方,要向哪个方向移动玻片才能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

    A . 右下方 B . 右上方 C . 左下方 D . 左上方
  • 8. 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时,应该(  )

    A . 换高倍物镜 B . 缩小光圈 C . 选择凹面镜反光 D . 选择平面镜反光
  • 9. 科学探究常要进行对照实验,实验中应注意(  )

    A .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 . 所有变量都相同 C . 所有变量都不相同 D .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因素都不相同
  • 10. 显微镜调节光线强弱时的结构是(  )

    A . 反光镜、遮光器 B . 目镜、物镜 C . 转换器、反光镜 D . 目镜、遮光器
  • 11. 在下列显微镜的结构中,对物体起放大作用的一组是(  )

    A . 反光镜、目镜 B . 物镜、目镜 C . 遮光器、镜筒 D . 转换器、光圈
  • 12.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次使用目镜为5×、物镜为10×,第二次使用目镜为10×、物镜为40×,那么第二次观察到的情况与第一次相比(  )

    A . 视野亮,观察范围大 B . 视野亮,观察范围小 C . 视野暗,观察范围大 D . 视野暗,观察范围小
  • 13. 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时都未能把视野中的污点移走。可以判定污点在(  )

    A . 目镜上 B . 反光镜上 C . 物镜上 D . 玻片标本上
  • 1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等五个步骤; B .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C . 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能提出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D . 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结果与实验前提出的假设必须一致。
  • 15. 北极的极地狐耳朵小,沙漠的大耳狐耳朵大。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 温度 B . 水分 C . 光照 D . 空气
  • 16. 森林中的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把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这说明(  )

    A .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B . 生物能影响环境 C . 生物能适应环境 D . 环境因素密不可分
  • 17. 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是(  )

    A .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 . 鲫鱼体色与水的颜色保持一致 C . 生活在雪地的北极熊的毛为白色 D .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
  • 18.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 一群麻雀 B . 一片草原 C . 一个湖泊 D . 百亩农田
  • 19. 以下各种关系中,描述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关系的是(  )

    A . 牛吃青草 B . 大鱼吃小鱼 C . 狼捕食羚羊 D . 小鸡吃虫子
  • 20. 下列四组生物中,能够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是(  )

    A . 高粱和大豆 B . 猎豹和大熊猫 C . 菖蒲和紫菜 D . 丹顶鹤和仙人掌
  • 21. 在广阔的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大量动植物死亡,但它们的遗体会“消失”,这是什么在起作用(  )

    A . 太阳 B . 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C . 动物本身 D . 植物本身
  • 22. 生态系统的一般成分有(  )

    A . 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B .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 消费者、分解者、病毒和非生物成分 D .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 23.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阳光、水等基本条件 B .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C .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D . 生物圈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 24.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 大气圈 B . 水圈 C . 岩石圈 D . 生物圈
  • 25. 在生产和生活中,生物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下面仿生中,不正确的是(  )

    A . 蝙蝠—雷达 B . 蜻蜓—直升机 C . 海豚—潜水艇 D . 萤火虫—伏特电池
  • 26. 小麦在籽粒形成期间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就会造成减产。这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是(  )

    A . 光照 B . C . 温度 D . 空气
  • 27. 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光合效率,下列哪些做法是可取的? (  )

    ①合理密植  ②尽量密植  ③间作套种  ④大面积单一作物种植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28. 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的主要目的是(  )

    A . 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 B . 消耗掉叶片中的水分 C . 消耗掉叶片中的无机盐 D . 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
  • 29. 天竺葵实验中,叶片遮光部分与不遮光部分的颜色变化情况依次为(  )

    A . 变蓝、变蓝 B . 不变蓝、变蓝 C . 不变蓝、不变蓝 D . 变蓝、不变蓝
  • 30.

    下面是“探究绿叶在某种条件下制造淀粉”实验的流程图,


    由此实验可以推断出,光合作用需要(  )

    A . 二氧化碳 B . 氧气 C . D .
  • 31. 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A . B . C . D .
  • 32.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 .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B . 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C . 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 33. 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绿色植物在白天与黑夜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 . 绿色植物制造的氧气是地球上氧的主要来源 C .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其他生物食物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D . 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 34.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物是(  )

    A . 法布尔 B . 袁隆平 C . 巴斯德 D . 孟德尔
  • 35. 2015年10月,我国哪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位中国人是?(  )

    A . 莫言 B . 杨振宁 C . 屠呦呦 D . 李政道

二、填空题

  • 36.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现象及其的科学。

  • 37. 自然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种生物都具有独特的的能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等方面。

  • 38. 根据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完成以下题目

    (1)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影响植物的生长。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成分,它能进行,合成有机物。请用完整的公式表示此生命活动。

    (2)

    下图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各序号代表的名称依次是

    A

  • 39. 根据生物学原理,回答以下小题

    (1) 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所做的柳树生长实验,证明了柳树生长需要的物质是,但是忽视了的作用。

    (2)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的做法是

    (3) 我们常用来检验有无淀粉的存在;温室里的“气肥”主要指

    (4) 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选用(一种淡水植物)来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该植物最大的结构特征是其叶绿体的形状为

    (5) 被誉为“地球之肾”、“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分别是

三、探究题

  • 40.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研究生命科学的常用方法,下表是小强同学为了探究“水分影响花生种子发芽”,设计的实验。据表格回答问题:

    花盆

    光线情况

    温度/℃

    一周后

    向阳处

    20

    湿润

    发芽

    向阳处

    20

    干燥

    没发芽

    (1) 小强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2) 作出的假设是

    (3) 小强同学设计甲、乙两组实验,目的是为了进行

    (4) 你能从现象中得出科学结论是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