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245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民法典姓“民”,意味着它以民为本,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全面保障人民的权利,这是民法典的特色所在,也是民法典立法宗旨和目的所在。

    民法典以民事权利的保障为核心,围绕着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而展开。可以说,民法典以民事权利的确认为经,以民事权利的保护为纬,编制了细密的民事权利保护屏障。民事权利的保护既是民法典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民法典总则编提纲挈领,通过抽象民事领域的共通性规范,构建了民事权利体系,并为各分场的展开奠定了基础。而民法典分则完全是以权利为主线展开的,形成了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并以侵权责任编对权利的救济为民法典的结尾,通过对各项民事权利提供立体保障,发出了民法典权利保护的最强音。

        民法典确认并建立了内容全面、体系周延、层次清晰的民事权利体系。民法典不仅广泛确认了各类主体的财产权,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广泛确认了人身权,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民法典不仅紧扣财产权的突出问题,究善了财产权制度,还强化了对个人生命、身体、健康等各项人身权益的保护,有力维护了个人的人身安全。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也使其成为与物权法、合同法等并列的民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落实了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任务,改变了传统民法存在的“重物轻人”的体系缺陷,这既是民法典回应时代需求的集中体现,也为世界各国有效应对人格权保护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民法典对民事权益的保护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了时代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为适应互联网、高科技发展的需要,民法典人格权编在我国立法上第一次引入了私生活安宁这一权利,并通过反面列举的方式,对侵害私生活安宁的各种典型方式作出了规定。民法典禁止行为人实施发送垃圾短信、垃圾邮件等侵扰他人私人生活安宁的行为,禁止非法进入,窥视、拍摄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有利于保障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为适应大数据发展的需要,民法典承认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受到法律保护。民法典不仅保护各项民事权利,而且也将各种新型的合法利益纳入保护范围,保持了权益护范围的开放性。

        民法典提供了完整、多样、便捷的权利保护方式。权利的救济应当先于权利,民法典为多样的民事权利提供了多样的保护手段。从为恢复权利人对其权益圆满支配状态的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到保障债权得以实现的继续履行请求权与违约损害赔偿请求权;从针对人格权侵害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到适用广泛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从补偿性的损害赔偿,到特殊情形下的惩罚性赔偿,民法典为所有民事权利的保护提供了足够的“武器”。民法典在保护民事权利的同时,也有效协调了民事权利与其他利益之间的冲突。例如,妥当处理人格权保护与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的关系等。民法典确认了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等法律原则,对民事权利的行使进行必要的限制,从而妥当平衡权利的冲突,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法治的核心是规范公权与保障私权。私权的保障彰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确保人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促进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民法典通过保障民权,旨在实现人民的福祉,保障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这也为全面依法治国宏伟蓝图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王利明《民法典开启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材料二:

        民法典是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法典,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新时代,我们与民法典如约相见,可以说是一种水到渠成。

        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民法典孕育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编纂民法典,完善民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为各类民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具有现实紧迫性。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唤民法典,对立法提出了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多年稳定运行中一些基本原则共识的形成,也为制定民法典提供了条件。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持和落实,为民法典赋予了鲜活生命。民法本质上是“人”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保护人格权、维护人格尊严,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民法典继承民法通则中有关人身权的规定,回应了人格权保护的现实需求,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创新,在世界各国民法典中也是十分先进的,使我国民法典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除了人格权独立成编,疫情期间监护责任、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电子合同、旅客霸座、高空抛物坠物等一系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民法典中都有回应。可以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摘编自李焱《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以民为本,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通过保障民权实现人民的福祉,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 B . 民法典民事权利体系层次清晰,完全满足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并创造性地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财产关系,改变了传统民法“重物轻人”的缺陷。 C . 民法典与时俱进,加强民事权益保护,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正面而详实的解读,在我国立法上首次明确规定了私生活安宁这一权利。 D . 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坚持和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关人身权的规定无论在我国还是世界上都是首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法典以民事权利的保障为核心,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为了保护民事权利。 B . 民法典权益保护范围具有开放性,比如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等新型的合法权益不断被纳入保护范围。 C . 民法典确认了诚实信用等法律原则,主要内容就是协调民事权利与其他利益间的冲突,解决纷。 D . 民法典回应了如旅客霸座、高空抛物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性的热点问题,体现了时代特点、人民意愿。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法典中人格权范畴的一项是( )
    A . 不得侵害他人的健康权 B . 不得侮辱,诽谤他人的名誉 C . 未经同意,不得使用他人肖像 D . 侵害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
    (4) 如何理解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并分析其特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谈(节选)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烘烘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再有一个例子: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正是这样一个桃林。现在请你坐下,来一杯清茶,两毛钱的枣子,也作一次桃园的茶客罢。那边又有几位,也围着一个石桌子,但只把随身带来的书籍代替了枣子和茶了。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温雅得和闺女一般。男女混合的一群,有坐的,也有蹲的,争论着一个哲学上的问题,时时哗然大笑,就在他们近边,长石条上躺着一位,一本书掩住了脸。这就够了,不用再多看。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重庆枣子岚垭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不仅引出下文,还巧妙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特殊环境。 B . 茅盾在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当中。”《风景谈》这篇文章中,“风景”只是形,“政治”才是它的神。, C . “看他们的手,这是……,那是……,这是……,那又是……,巧妙地交代了他们的身份,也表现出这个团队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 D . “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指的是他们曾经参加过红军长征,走过最难走的路。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沙漠驼铃”“高原晚归”两部分写法相近,在写动态画面时,先写点,再写面,由少到多,由远及近,像电影镜头一样,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B . “难道这不是风景吗”“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等设问句的使用,能够使人警醒,并促使读者对眼前景象进行思考。 C . “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不仅注意动静搭配,更注重色彩的调配。 D . 茅盾语言细腻而奔放,明快而含蓄,如写"枣园小憩”,善用动词,如“坐”“蹲“争论”“大笑”“躺着”“掩住”,表现了一群热血青年的精神风貌。
    (3) “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中的“形式的和内容的”如何理解?
    (4) 文章中穿插了很多抒情议论的语句,其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监狱长),而萧何为主吏 , 居县为豪吏矣。秦灭,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迁为将军。从还定三秦,击三秦军壤东及高栎,攻之。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月余,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遨军于东张,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王豹。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击赵相国夏说军于邬东,大破之,斩夏说。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淄。定齐,凡得七十余县。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天下既定,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 , 与诸侯剖符 , 世世勿绝。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号曰平阳侯。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黄帝与老子)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监狱、市场)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荣也?吾是以先之。”萧何相汉,乃用黄老。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史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B . 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ノ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C . 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D . 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吏,秦和西汉初年负责官府人事的官员,全名为主吏掾,居掾属之首。后一句中“豪吏”也是秦汉时期的官职名。 B . 列侯,爵位名,汉初称“彻侯”,因避武帝讳,改称“通侯”,为二十等爵制的最高一级,后世亦为封侯者的泛称。 C . 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任命将帅郡守,把符节从中间剖分为二,帝王与受封者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 D . 郡国,郡和诸侯王封国的统称。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域。郡直接隶属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参身经百战,屡建战功。他先后随军攻占了三秦、魏国、赵国、齐国等地,汉朝建立后,被封为平阳侯。 B . 曹参相齐有功,人称贤相。他厚礼请来胶西盖公,请教治理方法,在他担任齐国丞相期间,齐国安定和睦。 C . 曹参判断准确,料事如神。他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预测到自己将要入相,不多久,朝廷使者果然来召他。 D . 曹参善于用人,恪尽职守。他接替萧何做相国后,挑出那些木诎老实、不善言辞的官吏,免去他们的官职。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

    ②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5) 曹参的哪些行为体现了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

三、诗歌鉴赏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李白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①。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注释】①挂冠:去官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格式上,本诗五言与七言融为一体,形式活泼而自然,也体现了李白不构一格,自由奔放的诗歌特色。 B . 本诗不仅再现了山水壁画,也展示了此幅山水画“以虚为实,虚实相生,善用留白”的风格与技法特征。 C . 诗中借用“空天”“江海”“游云”“白鸥”等意象,营造了空灵静谧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忧伤忧愁之感。 D . 诗歌最后两句融情于景,笼罩在“秋色”中的“松溪”和“石磴”无不带有诗人、画家的感情因素。
    (2) “挂冠”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谏太宗十思疏)中写木高固本、流远浚源,其目的是为了申明“”。
    (2)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两句,形象地写了两人在幽梦里、轩窗下重逢相见时无限凄凉的场景。
    (3)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作者在楼上听风,思考“”;最后一句“”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绪。

五、语言表达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乐器。这乐器,与季节、气象相合,风声雨声、帘卷树声,落在建筑上,都成了音乐,而且,从不凝固。因此,营建紫禁城的人,是建筑师,也是音乐家。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宜雪,大雪之日,宫殿上所有的坡顶,都会盖上松软的白雪,把金碧辉煌的皇域,变成“一片孤城万彻山”——那飞扬高耸的大屋顶,已经修涂改成雪山的形状,起伏错落、重峦叠嶂。其实,紫禁城不只宜雪,也宜雨。它的设计里,早已纳入了雨的元素。宏伟的大屋顶,在雨季里,成了最适合雨水滑落的抛物线。雨水那一天,我见证了紫禁城的雨。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在紫禁城宏大的背景下,雨点迟迟难以抵达它的终点。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
    A . 她的坚强,她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所有这一切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 .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 .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D . 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据统计显示,今年大学生就业招聘主要在线上进行。②很多单位出台了“云招聘”服务政策。③“云招聘”特点是求职者与面试官全程不需要面对面接触。④传统招聘方式存在人力物力成本高、招聘信息覆盖面小、招聘方式单一、受时间和空间等限制较多,⑤“云招聘”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⑥相比传统线下招聘,“云招聘”有三个优势:人数优势、时间空间优势、效率优势。⑦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趋势和变化,⑧在就业工作中加强“云端”设计、“云上”渠道,⑨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架设“云梯”。

  • 8.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完成全球组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的规模最大、性能要求最高的卫星导航系统,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将定位导航授时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实现实时厘米级的导航定位增强服务能力。

六、材料作文

  • 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意思是,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了两个问句来启迪人们:有好的琴,又有琴师高超的弹技,才能演奏出动听的曲调;意在说明主客观的统一。

    请你结合生活的所见所闻,或者根据当前的疫情,以“成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