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95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理解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无全牛:比喻看事物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B . 踌蹑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C . 报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害,结果反而被祸害消灭。 D . 缘木求鱼:用那样的办法来追求那样的目的,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 2. 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②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

    ③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④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 . ②①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④①②③

二、情景默写

  • 3. 填空题。
    (1) 林庚在《说“木叶”》中为了说明意象的需要,引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不尽长江滚滚来”。
    (2) 《阿房宫赋》末尾写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 《红楼梦》是朝作家写的一部中国古代体长篇小说。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条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从鼎盛到衰败的过程,同时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命运。

三、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英诗中“西风”形象的流转

    包慧怡

        一切要从一首名为《西风啊,你何时吹拂》的中古英语小诗说起。

        西风啊,你何时吹拂/让细雨轻降?

        对这首诗的赏析离不开对它的中心意象“西风”的理解,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 “西风”在欧洲古典时期至现代诗歌史上的演变。

        希腊神话中的西风之神是仄费洛斯,早从古典时期起,相较于北风波利阿斯、南风诺图斯、东风优洛斯,西风一直在文学中被表现为最柔和宜人的风,人格化的西风大量出现在荷马、柏拉图等人的作品中。早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中,西风就已是春日化身。古罗马诗歌中往往保留西风的希腊名字“仄费洛斯”,比如维吉尔《田园诗》中的一首牧歌:“……或去到随西风轻颤的树荫下/或拾步追寻岩洞。看,山葡萄/已用最初的几串果实点缀岩穴”。晚期拉丁文诗歌中的例子可举拜占庭诗人提贝里阿努斯:“这儿河流的呢喃与树叶的窸窣相配/宛如仄费洛斯用轻灵的音乐为它们谱曲。”

        在所有这些拉丁文例诗中,西风的形象总体都是正面的、带来生机的、温暖轻柔的地中海地区的拂面和风。这一点到了中世纪英国文学中并无明显改变,西风仄费洛斯依然是春日和风细雨的代言人。最著名的例子当数“英国诗歌之父”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之《序诗》开篇的描述了:

        当西风也用他馥郁的呼吸/把生机吹入每一片林地/和原野上的嫩芽,年轻的太阳/已走过白羊座一半的旅程……在乔叟这里,西风继续被强化为春分之风,带来雨水润泽万物之风。

        当我们在汉语中读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中独自登场、只手为天地易容的春风,或者“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伴雨随行的春风;乃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仅被暗示在场的春风,我们应当记得,这春风正是乔叟的西风,维吉尔的西风。西方近代以前诗歌中的仄费洛斯、作为春日化身的西风,而绝不是中文语境下“古道西风瘦马”中的“西风”,——汉语诗歌中西风实乃“秋风”,如()。

        这主要是由古代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正如我们的春风实乃“东风”;“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直到又过了一个多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的“西风”开始具有了一些更复杂的特质:依然是温柔的和风,却开始孕育和暗示着更危险和暴力的事物。到了浪漫主义诗歌中,这一潜能全面真实化,西风开始大面积摆脱古典—中世纪时期明媚和煦的形象,成为往来于生命与死亡、秋冬与春夏之间自由不羁且不可控制的雄浑之力,西风同时成了绝望与希望之风。再也没有比雪莱的《西风颂》更为生动的例子了:

        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

        悲怆却又甘冽。你!/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宇宙,/就像你驱遣落叶催促新的生命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在诗中自比西风,而西风也拥有了调和两个极端、同时作为毁灭者和催生者的双重身份,成了最高浪漫主义精神的一种象征。

        而在现代英语诗歌中,与《西风啊,你何时吹拂》在移情作用上最为接近的一首诗,笔者认为出自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之手:

        风雨之夜!若我能和你在一起

        风雨之夜应是你我的奢侈!

        何妨就将迪金森诗中未被命名的风看作“西风”?

    (选自《读书》2018年9期,有删改)

    (1) 标题中“流转”一词在本文中的词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流动转移 B . 流通周转 C . 流畅变化 D . 发展演变
    (2) 文中括号内填入的古诗词最恰当的是(   )
    A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3) 请分析文末划线句的含义。
    (4) 概括“西风”意象变化特点。
  •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祝福(节选)

    鲁迅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1) 下则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祝福”为题,既指鲁镇祭祀习俗,又展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 B . 鲁迅善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如写祥林嫂的“眼珠间或一轮”,用极简笔墨刻画人物麻木迟钝。 C .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中的省略号表现了“我”欲言又止,内心矛盾,闪烁其词的心理。 D . “我”庆幸自己回答了祥林嫂的疑问,“说不清”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也免除了祥林嫂恐惧和责任。
    (2) 分析选文开头加点词“瞪着”写眼睛的表达效果。
    (3) 以下对“我”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作为小说作者,能更好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抒情性。 B . “我”作为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满怀同情却又无能为力。 C . “我”与祥林嫂的对话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愚昧无知深受封建礼教毒害。 D . “我”叙述故事时,运用倒叙,产生了悬念,引人入胜。
    (4) 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选取小说节选内容中的某一人物形象,谈谈你的认识。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奋杏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 下列评价适用于这首词风格的一项是(   )
    A . 质朴清新 B . 旷达洒脱 C . 慷慨激昂 D . 庄重深沉
    (2) 以下关于这首词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词上片描写令人感伤的江南春景,下片描写眼前所见实景,都表达了豁达自适的心境。 B . 这首词上片写景突出日落与山色,有孤寂之感,下片写人突出庄子胸怀,有自比之意。 C . 这首词上片写静景,宁静中有孤独悲凉,下片写动景,动态中有奋发向上之心。 D . 这首词,展现了开阔明丽、动静互衬的情景,同时由景生情,表达了自由豁达情怀。
    (3) 请以词句为例,从语言上分析这首词是如何表现思想情感的。

五、文言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 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二 )颜渊、季路侍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②老者

    (2) 下列加点字句中“与”的意思是“赞成”的一项(   )
    A .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B . 嬴而不助五国也。  ——苏淘《六国论》 C . 点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D . 失其所 , 不知。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3) 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蚓无爪牙之利 B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 .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D .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 文中(二)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
    A .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B .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C .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D .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雾,咏而归。

    (6) 下列对两篇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一)和文(二)都记录了不同的“志”,表明孔子尊重差异。 B . 文(一)孔子评判了弟子所言之志,文(二)则没有评价。 C . 文(一)孔子没有表明自己志向,文(二)则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D . 文(一)标题用“侍坐”比文(二)标题用“侍”增添了孔子与弟子谈话宽松平等的氛围。
    (7) 两篇选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关于“志”的对话,表达方式各有特点,请举例比较赏析。

六、材料作文

  • 8. 如今微信、微博等信息传播技术与渠道极速增多。有人认为,人们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视野会更开阔;有人认为,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视野反而狭窄了……请说说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2)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