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都师大附属苹果园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保温练习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52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 “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营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 . 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 .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 . 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 . “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 . “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 . 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 . 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 . 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 . 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4) 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
    A . 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 . 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 . 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 . 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5)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 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ロ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 . 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 . 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 . 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 . 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 . 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 . 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3)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4)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二、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尹(1)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 , 心乎生民而已。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 又奚以憧憧 , 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取材于唐·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最终受用于汤。

        人称之曰“伊、吕(1)”,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祀,伊尹之心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晏安坐于磻溪之中 , 忍其君不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听,桀卒不能知善,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桀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不忍其民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国之祀日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以归于文王,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纣有悔乱改过之心,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商之社未矣。惜乎望之不一往也。

    (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

    【注释】①吕:指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汤为尧、舜                   俾:使

    ②又奚以憧憧                    憧憧:摇摆不定

    ③夏未祀                     泯:亡

    ④然伊尹卒不得听                 见:看见

    ⑤而桀灭夏                    放:放逐

    ⑥国之祀日坠矣                  且:将要

    以归于文王                   直:径直

    ⑧商之社未矣                   迁:迁都

    A . ①⑤ B . ②⑦ C . ③⑥ D . ④⑧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何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 . 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 . 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 . 晏安坐于磻溪之中 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 . 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 . 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 . 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4)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5) 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样评价的理由。

三、名著阅读

  • 4.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社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请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 5.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命仙女们为贾宝玉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其中有一句曲词:“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曲词中涉及了小说中哪几个人物?暗示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 .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 .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 .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 . 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 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 .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五、情景默写

  • 7. 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 《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借曹操这样的英雄也只是一时显赫,感叹人生短促无常。
    (2) 王羲之写兰亭雅集之乐:“,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 人生路上,有风雨也有晴天,超然物外的苏轼曾就此发出感慨:“,归去,。”
    (4) 学习中离不开积累。如果想表达积累对于结果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引用的古诗文名句有:“。”

六、语言表达

  • 8. 语言基础运用。  

           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突出成就, 也是世界各系园林中的重要典型。它                            。使自然美典型化,变成园林美。中国园林讲究“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重视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组织丰富的观赏画面。同时,还模拟自然山水,使诗情画意更加深浓,趣味隽永。中国园林具有中华文化,也是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1) 将下面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又注入了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

    ②以自然为蓝本

    ③摄取自然美的精华

    ④采取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法

    A . ②①④③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②④① D . ④①③②
    (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错误原因并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
  • 9. 最近,多地中学生联合发起“推广分餐,拥抱健康,从这个春天开始”的倡议。请拟写一则微信,劝说自己的长辈接受该倡议。

    要求:有理有据,语言得体。150字左右。

七、小作文

  • 10. 班里组织“小说人物谈”专题讨论会。请你从《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他(她)的认识以及可以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

    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 11. 请以“2020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八、命题作文

  • 12. 今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力量令国人自豪,令世界震惊。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

    请以“中国力量”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传统文化的土壤等),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御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我们常用它来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自我抵制能力。机体失去免疫力,生命就没有了保障;头脑失去免疫力,精神大厦就会坍塌……

    请以“免疫力”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自选角度;语言得体。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