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20年高三历史4月教学质量检测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97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是(   )
    A . 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 B . 土地制度的制约 C . 诸侯割据纷争的乱局 D . 法律规定的严苛
  • 2. 东汉末年开始的割据分裂,历四百年至隋唐始又统一;唐中期开始的割据分裂,经二百年到北宋方告结束。由此至近代以前,中国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局面。这一过程反映了(   )
    A . 中央和地方逐渐形成内重外轻状态 B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C . 外部因素始终影响了政局的分与合 D . 中央集权统治力度直线上升
  • 3. 《武林旧事》是南宋人周密追忆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体著作。表1是《武林旧事》(卷10.下)记载10人以上艺人的娱乐项目统计。据此可知,南宋时期的临安(   )

    表1

    项目

    唱耍令

    说浑话

    弹唱姻缘

    数量

    52

    44

    38

    26

    22

    20

    18

    17

    15

    14

    14

    11

    A . 市民文化成为正统思想的载体 B .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已经打破 C . 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主要形式 D . 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别逐渐消失
  • 4. 在祠堂祭祀中,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这是宗法制度尊祖敬宗原则的体现。但是清代有些宗族祠堂是根据贵贱而不是尊卑长幼排序,丧失了宗法的旨意。清代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 西方伦理文化的冲击 B . 家族伦理观念的淡化 C . 理学正统地位的下降 D .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 5.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分别在上海划定了居留地,均在当时上海的城北地带(如图1)。在中国人看来,那里是“丛墓之墟”,“一片泥滩,三数茅屋”,上海道台窃喜“夷人”自选城外荒蔓之地。据此可知(   )

    图1

    A . 华洋隔离很好地避免了中外的冲突 B . 此时上海的官民普遍缺乏现代视野 C . 西方列强对地理风水缺乏正确认知 D . 文化差异使列强不愿意与华人相处
  • 6. 康有为认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而待也”。这种思维使光绪皇帝过分相信自己的皇威,在变法中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力求速变,还在服式、发式、纪元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力求突变,结果逼得保守派疯狂反扑。这段话主要说明(   )
    A . 变法内容无法满足社会要求 B . 康有为为实现理想不避风险 C . 当事人的认知影响变法走势 D . 封建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
  • 7. 表2是上海海关报告中1882—1891年外地人在上海活动的统计信息,这说明当时上海外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

    表2

    输出地

    主要从事职业

    广东

    职员、外语通、餐馆老板

    宁波

    买办、裁缝、男洗衣工

    苏州

    女佣、刺绣工、头饰加工

    南京

    经营缎子、玉石、钟表生意

    A . 经济因素成为主要动因 B . 移民成为新选择 C . 知识阶层成为流动主体 D . 人员流动距离近
  • 8.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阐明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   )
    A . 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B . 表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 . 遵循了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运行规律 D . 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9. 从1950年到195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解放区土地制度改革使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党和国家还从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方面帮助农民。这些举措(   )
    A . 强化了农民的宗族血缘观念 B . 增强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C . 淡化了农村的阶级斗争意识 D . 加大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 10.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国方面提出的“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写入《联合公报》中。这表明了(   )
    A . 美国改变了霸权主义策略 B . 中美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C . 中国坚持一贯性外交原则 D . 中美建交的障碍得以消除
  • 11. 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召开前的第一项程序是传令官诵读大段咒语,其中有一句是“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打算恢复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痛苦地毁灭!”这一做法(   )
    A . 旨在消除氏族贵族的特权 B . 强化了公民的制度认同 C . 提高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 . 杜绝了僭主政治的发生
  • 12. 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A . 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 . 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 . 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 . 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 13. 19世纪前期,英国盛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而同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却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这反映了(   )
    A .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 英德两国垄断资本存在利益冲突 C . 英德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D .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 14. 图2为某一时期各国海军军备安排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图2

    A . 对潜水艇等舰只作了限制 B . 符合日本的海军军备预期 C . 落实了《非战公约》的规定 D . 基本反映了各国军事实力
  • 15. 表3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国家加入的主要国际组织状况统计。从中可以看出(   )

    表3

     名称 性质 东亚国家
    联合国 政治性国际组织 中国、日本、韩国、蒙古、朝鲜
    世贸组织 世界性经济组织 中国、日本、韩国、蒙古
    亚太经合组织 区域性经济组织 中国、日本、韩国
    东盟“10+3” 政府间区域性组织 中国、日本、韩国

    (注:东亚主要包括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5个国家。)

    A . 东亚国家区域合作的基础较为脆弱 B . 东亚国家间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C . 东亚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经济区域 D . 东亚各国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5分。

  • 16. 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

    ——摘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

    材料二  “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

    ——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吏上的功能与意义》

    (1) 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不同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
  • 17. 都城的选择对于中国古代政权来说,是国之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                        图2 元代两都巡幸路线图

    (选自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         (选自中国网•中国国情)

    图3 明代政区图(局部)

    (选自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

    (1) 比较图1和图2,指出北魏与元代都城变迁的异同及其不同影响。
    (2) 结合图3,指出明朝政权建立后都城的变化及其原因。
    (3)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政权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
  • 18. 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  表4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

    表4

    年代

    “天朝”使用频率

    “中国”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

    50余次

    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

    6次

    5次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6次

    14次

    成丰

    《筹办夷务始末》前五卷约5次

    逐渐取代天朝

    光绪

    几乎不用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内外称呼词语的变化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 19. 对于义和团运动,陈独秀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认为,产生义和团这个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孔教;第四、以儒释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仇视新学妄自尊大的守旧党”。由这五个原因,“造成了义和拳大乱;以义和拳大乱,造成了一块国耻的克林德碑”。“……照上列的事实看起来,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

    ——摘编自《克林德碑》,《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5期

    材料二  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杀死德公使及日本书记官,看不见英人将广东总督叶名琛捉到印度害死,并装入玻璃器内游行示众!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损害了一些外人的生命财产,看不见帝国主义军事的商业的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无数生命财产!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杀人放火的凶暴,看不见帝国主义者强卖鸦片烟、焚毁圆明园、强占胶州湾等更大的凶暴!……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

     ——摘编自《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向导周报》1924年81期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此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并分析原因。
  • 20.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表5  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年代

    历史时代

    消费实态和消费观念

    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

    古典时期

    消费实态:反对奢侈消费,提倡节制和等级消费,轻日常生活消费,重公共消费,轻物质消费,重精神性娱乐消费。

    消费观念: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

    16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

    近代时期

    消费实态:由轻世俗消费、追求来世变为肯定消费地位、注重生活质量、进行有节制的消费。

    消费观念:由非理性节俭变为理性节俭。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奢侈品进入普通家庭。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20世纪下半叶

    后现代时期

    消费实态:符号消费时代来临,注重精神消费,追求个性,炫耀品味,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盛行。

    消费观念: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注: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任选一个时期,提炼消费文化观念的时代特点,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