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0年高三历史4月模拟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56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 ”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
    A . 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 . 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 . 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 . 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 2. 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
    A . 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 . 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 . 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 . 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 3. 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这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

    农书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陈敷《农书》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 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专论江南地区水田农事和生产技术的 综合性农书

    《农桑辑要》

    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 年)

    由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官方农业著作,以北方农业为研 究对象

    王桢《农书》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 年)

    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对耕作、农具、桑蚕等的记述,都 顾及南北差别,致意于其相互交流

    A . 农业科技最为发达 B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 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 . 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 4. 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 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
    A . 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 .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 . 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 . 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 5. 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 . 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 . 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 . 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 6. 图1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

    图1

    A . 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 B . 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 C . 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 . 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
  • 7. 图2为1919年日本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其中甲地区对应的是(   )

    图2

    A . 华中地区 B . 华北地区 C . 华南地区 D . 东北地区
  • 8. 下列文字是出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是(   )
    A . “军阀、地主、资本家、富农等……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B . “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保证农民的人权、政权……借以改善农民生活。” C . “汉奸、卖国贼及内战罪犯……其家庭未参与犯罪者分给与农民同样的土地及财产。” D . “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 9. 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一次劳模大会,表扬奖励了 185名劳动英模,给予各位英模人物丰厚的物质奖励。之后这一做法迅速被各抗日根据地所仿效。这一举措旨在(   )
    A . 应对日本对华适地适产主义 B . 打击国民党的消极抗战情绪 C . 坚持自力更生摆脱抗战困局 D . 通过劳动教育鼓舞抗战斗志
  • 10. 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向社会发行首批1000万元的股票,不料遭到“冷遇”。政府动员党政干部带头购买,仍然只完成发售计划的79%,其余的只好动员几家国有企业认购。 这主要是因为(   )
    A . 国有企业普遍经营不善 B . 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 C . 对外开放程度比较有限 D . 人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 1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国家公民划分为治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只有哲学家才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 智慧;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这一构想(   )
    A . 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作用 B . 认为雅典政治需分权制衡 C . 基于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D . 强调对知识和理性的追求
  • 12. 十三世纪前后,西欧活跃着一批异端教派,他们都在讨论人与上帝的关系。阿诺德教派 猛烈攻击教会腐化和神父、修士的恶行,卡塔尔派提倡“保持基督纯洁”,韦尔多派则主张 “回归贫穷教会”。这说明当时(   )
    A . 天主教会权力走向衰落 B . 人们自我意识增强 C . 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D .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 13. 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到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   )
    A . 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 B . 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 C . 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 D . 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
  • 14. 图3是1941年8月15日英国《每日邮报》的一幅漫画《缔造者的会议》。该漫画表明(   )

    图3

    A . 英美开始商讨建立联合国国际组织 B . 美国彻底放弃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C .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政治基础的奠定 D .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 15.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国防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把公路作为躲避洲际导弹袭击时城市疏散的通道。在此背景下,美国文学领域出现了公路叙事文体,它们以自由驰骋和 漂泊流浪表达对传统的挣脱,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这一文学现象(   )
    A . 具有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 B . 突出了战后美国民众的理性思维 C . 说明民众对美国干预政策不满 D . 反映了冷战导致美国社会的焦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2分,共55分。

  • 16. 自古以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流传,但相关历史记载多有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清华简•系年》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周避犬戎难,(平王)东迁洛邑。
    ——《吕氏春秋》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注:《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中晚期竹简

    (1) 综合甲乙丙三则史料,简述从中我们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原因。

  • 17. 材料

    内容

    出处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溃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祀唐尧于平阳,舜禹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北史•魏本纪第三》

    “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

    《金史•熙宗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

    《金史•百官志》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
  • 18. 在近代史上,中国铁路建设经历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表1  晚清具有代表性的铁路建设一览表

    铁路

    起始点

    建设日期

    (年)

    建成日期

    (年)

    所用轨距

    (毫米)

    建设国

    中东4失路

    满洲里一绥芬河

    1898

    1902

    1524

    俄国

    安奉铁路

    丹东一沈阳

    1904

    1905

    762

    曰本

    京奉铁路

    北京一沈阳

    1881

    1912

    1435

    清政府

    正太铁路

    石家庄一太原

    1904

    1907

    1000

    清政府

    胶济铁路

    青岛一济南

    1899

    1904

    1435

    德国

    道清铁路

    道口一焦作

    1902

    1907

    1435

    美国

    汴洛铁路

    开封一洛阳

    1903

    1909

    1435

    清政府

    京绥铁路

    北京一包头

    1905

    1923

    1435

    清政府

    津浦铁路

    天津一南京

    1908

    1912

    1485

    英德

    卢汉铁路

    北京一汉口

    1898

    1906

    1435

    清政府

    粵汉铁路

    汉口一广州

    1900

    1936

    1435

    清政府

    沪宁铁路

    上海一南京

    1905

    1908

    1435

    美国

    滇越铁路

    海防(越)一昆明

    1901

    1910

    1000

    法国

    ——据崔卫华、杨成林《中国近代铁路遗产的时空分布与遗产价值研究》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有关晚清铁路建设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9. 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4为1949一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

    图4

    ——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

    材料二              表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年份

    农民

    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工资性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1983

    310

    228

    73.5

    58

    18.7

    24

    7.7

    1988

    545

    403

    73.9

    118

    21.7

    24

    7.7

    1993

    921

    678

    73.6

    195

    21.2

    48

    5.2

    1998

    2160

    1466

    67.9

    574

    26.6

    120

    5.6

    2003

    2622

    1541

    58.8

    918

    35

    163

    6.2

    ——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
    (2)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 20. 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健康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材料二  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