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三牧中学2020届九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72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 1. 背默。
    (1) , 万钟于我何加焉!
    (2) 乡为身死而不受,:是亦不可以已乎?
    (3)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余立侍左右, , 俯身倾耳以请; , 色愈恭,礼愈至。
    (4) 至舍,,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5) 日侍坐备顾问, ,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6) 塞下秋来风景异,
    (7) 左牵黄,右擎苍, ,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8) 马作的卢飞快, , 了却君王天下事,
    (9) 四面歌残终破楚, , 殊未屑!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真正美丽的生命________________(A执着B执拗)追求真善美。它不会无精打cǎi________________地放任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更不会无yuán_____________无故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染上尘污。除非风雨xī miè________________她的生命之火,使之伤痕累(   ),否则,她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百折不回地奔向大海。有时,它还未及瞥一眼那夜幕下美丽灿烂的星海沧穹,它就已被意想不到的诘难(   )与险恶毁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了。这样的结局虽然让人_____________(A可惜B惋惜),但是生命之美会永远yáng yì(   )在夜空之中!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

    ①无精打cǎi_

    ②无yuán无故

    ③xī miè

    ④伤痕累

    诘难

    ⑥yáng yì

    (2) 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①、②两处的横线上。

    真正美丽的生命①(A执着B执拗)追求真善美。

    这样的结局虽然让人②(A可惜B惋惜)……

  • 3. 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
    A . 他非常擅长哗众取宠的表演,所以拥有很多粉丝,可算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演员。 B .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近百年人类活动是加剧气候变化首当其冲的因素。 C . “鸟巢”体育场独具匠心的外观设计,令人叹为观止 D . 吉林长春长生公司违法违规生产狂犬病疫苗事件的调查结果让人如雷贯耳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按照《规划》,各县都要修建文化广场,建成以后能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 . 近年来非洲年轻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汉语作为到中国寻找梦想的工具。 C . 受新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使各省市学校春季开学时间一再延迟。 D . 能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校园的关键。
  • 5. 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下面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________________;多一些和谐与温暖,________________;多一些真诚与团结,________________

    A .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B .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C .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D .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二、阅读(68分)

  • 6. 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 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词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名。 B . 这首词上片集中写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集中写梅花精神品格。 C . 这首词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梅花身处困境却傲然不屈表现自己为国奉献的精神。 D . 这首词既以梅花的凄苦感叹自己人生坎坷;又以梅无意争春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2) 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7. 文言文阅读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 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 下列各项中画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为苟得也/何而至此 B . 所欲有甚生者/不凝滞 C .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渔父见问之曰 D . 非独贤者有心也/以见放
    (3) 画线词解释。

    故患有所不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不随其流而扬其波自投汨罗以死

    (4) 翻译。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5) 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的内在联系。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②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③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实践中极易陷入这一泥潭却不自知这一点。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准则,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④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⑤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加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华夏文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⑥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100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仍然给人启迪。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复兴后的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引领其他文明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 B . 中国近代改良者虽然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但在实践中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 C . 中华文明复兴要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所以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D . 中华文明只有存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才能复兴,而“梦回唐朝”的复古并不可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段提出文章中心观点,再对传承、创新和引领展开论述。 B . 第五段论述了现今的主导文明已经不益于人类发展而中华文明将会优越和高级的观点。 C .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以近代改良者的事例论证了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 D . 文章针对性强,既有对现实中的复古和全盘西化的批判,也有对文明复兴的展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B . 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C . 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博大的格局和世界眼光,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促进自身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D . 罗素认为中华民族始终没能力没条件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往事依依

    于漪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________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云流转,光影变换,阴晴雨晦,丽日蓝天,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产,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隆,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享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⑥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________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次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⑦老师们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⑧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1) 请梳理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概括补充完整。

    , 感受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②读《千家诗》,让我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

    , 让自己对语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通过文章可知,下面哪一条,不是“我”喜欢语文课的因素(   )。
    A . 老师的朗读让营造了良好的情境。 B . 老师讲课时非常投入,能够以情动人。 C . 课文配的插图让“我”遐想,让“我”能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 D . 从小对阅读的喜爱,激发了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
    (3) 联系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句子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时________________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

    ②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③这种感情________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A . 注视  编织  传染 B . 注视  编织  感染 C . 凝视  编写  传染 D . 凝视  编织  传染
    (4) 请赏析第(4)段划线句子。

    “一年之中,风云流转,光影变换,阴晴雨晦,丽日蓝天,真是美不胜收。”

    (5) 请分析文章结尾的作用。

三、名著阅读。

  • 10. 《朝花夕拾》 、三篇作品,分别记叙了“我”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 11. 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

    五行山收孙悟空→→流沙河收沙悟净

  • 12. 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咕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请写出孙悟空另一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

  • 13.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一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有利于焚烧,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

        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1) 根据材料,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垃圾焚烧的必要条件是分类。 B . 垃圾分类加大垃圾处理难度。 C . 鼓励拾荒将有助于垃圾分类。 D . 垃圾分类可以有限回收资源。
    (2) 根据材料,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 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现代垃圾物质。 B . 现代社会垃圾问题主要源于工业文明中科学技术广泛应用。 C . 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不断转变为各种垃圾。 D . 当前解决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垃圾问题。
    (3) 根据材料,推断下列商品最符合“零废弃”理念的一项是(   )
    A . 纽扣电池 B . 共享单车 C . 纯棉衣物 D . 塑料餐盒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