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景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61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与运用

  • 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运用典故,希望朝廷给他建功立业机会的句子是:
    (2) 辛弃疾的词既有金戈铁马的纵横驰奔,又有坎坷多舛的慷慨悲凉。在一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抒发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豪情壮志,如黄钟大吕豪迈惊天的句子是
    (3) 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
  • 2.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叱咄  一豆羹  羌管悠悠  温袍敝衣 B . 寤寐  麾下  锦帽貂裘  援疑治理 C . 嗜学  右擎仓  秋容如拭  裘葛之遗 D . 耄老  微霜  廪稍之供  德降望尊
  • 3.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在横线上写出修改意见。

        与发达地区相比,①我市中小学生存在矮个多、胖墩多、近视眼多等。②挑食、偏食,形成了成   一部分学生营养摄入不足,不利于长高。而过多地食用高油、高热和高糖食品,会让无法消耗的能量转化成脂肪,积蓄在体内,形成“胖墩”身材。③学生近视眼越来越多,一方面与他们的胡萝卜素、维生素等缺乏有关,另一方面课业负担和娱乐负担造成用眼过度,影响危害了视力健康。④有关部门已专门对这一现状进行研究和调查,并寻找相应对策。

    第① 句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

    第② 句搭配不当,应将改为

    第③ 句词语赘余,应删去

    第④ 句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 4.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也称“诗三百”。内容分“赋”“比”“兴”三类,表现手法主要是“风”“雅”颂”。 B . 东汉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D .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藤野先生、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 5.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艺术形式。它有着自己鲜明独特的特点:小开本,通俗化,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配合上文字,就可以弥补绘画的不足,中国连环画是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材料二:连环画形成于两汉魏晋时期,真正繁荣于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达到新的艺术高度,连环画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读物之一。改革开放初期,连环画创作与出版进入鼎盛期。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国外卡通漫画的大量涌入,连环画受到冲击,上世纪90年代起,连环画逐步被挤出图书市场。近来,社会上掀起一股“连环画收藏热”,“小人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材料三:法国FEI出版社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出版发行高质量中国连环画,除已推出《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精品外,目前正策划出版《红楼梦》等书,帮助法国读者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1)   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3) 在信息化的今天,人们更多地选择阅读电子书籍,如何让连环画有不竭的生命力,请你提出两条保护连环画的措施。

二、阅读理解

  • 6.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阕作简要分析。
    (2) 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渴望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C . “卷”字极言骑行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D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合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乾不可兼,舍得不到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雎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③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⑤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⑦。

    【注释】①悴:困苦。②睢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术者:术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④病笃:病重。⑤内:同“纳”放入。⑥俾(bì):使。⑦宛然:依然如故

    (1) 解释加下划线的词。

    ①所有甚于死者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术者病笃

    ④今汝成立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

    (3) 试用【甲】文的主要观点,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评价范仲淹。
  • 8.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①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増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       , 能够帮助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题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⑤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能够帮助背诵。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祝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能够帮助背诵。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 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1)     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
    (2)     根据内容,把第④段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
    (3) 下面的语段放在选文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美学家朱光潜回忙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4) 从全文来看,结尾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 9.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问题。
    (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他”的“六个月心血的结晶一下子给偷去了”指的是什么事件?
    (2) 《朝花夕拾》中长妈妈送我绘图的《山海经》和父亲逼“我”背诵《鉴略》这本书分别带给“我”怎样的影响?
  • 10.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缩短五厘米的父爱

    候焕晨

        ①我上高中时,学习很好,长相也过得去,但是我依然感到自卑。原因只有一个——我个子太矮,只有一米六五。班里的男生清一色的一米七五以上,和他们站在一起,我就像一个初中生。身高一米八五的生物课代表总在我耳边重复一句话:兄弟,别着急,等哥考上大学生物系后专门研究长高的药,让你四十岁时还能蹿一蹿!这句玩笑话,我听起来却那么刺耳。

        ②那天,已经做好准备要参加校篮球比赛的我临时被换掉了,原因不言自明。晚上,我禁不住向父母抱怨:咋给我生得这样矮?

        ③母亲保持着一贯的严肃认真:“儿子,身高不是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接着他又举了一大堆我耳热能详的例子,听得我头昏脑涨。父亲倒是很亲和,拍拍我的肩膀说:儿子,咱有自卑的,只要有能力,个子大的还听咱指挥!”父亲是一家国企的车间主任,车间有三十多个人高马大的小队子归他管理。“况且,你也没矮到哪去啊,你看咱俩一般高……"父亲把我拉到他身、果真我和父亲一样高!

        ④我很疑惑,记忆中,父亲一直是一米七零的个头啊,怎么变成了一米六五?我注意到了他弯下去的脚,驼下去的背,心里一阵酸楚。父亲虽然说得轻松,其实车间的工作一点都不轻松,几乎每样工作他都要亲力亲为,他的背是累弯的!父亲刚四十八岁啊,无情的岁月下仅苍老了他的而容,还浓缩了他的身体。

        ⑤和父母聊天虽然没有给我带来明显的影响,但是我隐隐约约也明白了一点,身高的缺陷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来弥补。

        ⑥高三了,虽然我一再阻拦,可是父亲还是坚持要接我下晚自习,他说这一年很关键,他颔点黑没啥。

        ⑦和父亲走在一起、碰到说话爽快的同学会直接这样说:“哇,你和你爸一样高啊!”我当然明白这句话后而的潜台词是什么,可是我已经很坦然了。因为我多了一个战友,他就是我的父亲!我们站在同一个战壕里,他每天乐观开朗,我凭什么要忧伤呢?

        ⑧高考,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那天,父亲特意在饭店备了十几桌酒席宴请亲朋好友。

        ⑨席间,一个有点喝多了的亲友举着酒杯对父亲说:“大哥,你看你儿子虽然还没有你高,可人家学习好,真厉害啊。”

        ⑩他的这句话让我开始正视一旁满面红光的父亲,他的腰不弯了、背也不驼了,差不多比我高半个头!

        ⑪母亲注意到了我表情的变化,把我叫到一边说:“儿子,其实你爸没老到那样,为了照顾你的心理,他假装弯腰驼背,这样他就和你一般高了……“

        ⑫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亲爱的爸爸,为了儿子那可怜的自尊,他竟然努力适应了非常别扭的走路姿态,陪我走了365个夜晚!

        ⑬泪眼朦胧中,父亲在向我微笑。在我的眼里,他变得那样伟岸,他把自己缩短了五厘米,却拉长了我的人生。

    (1) 阅读全文,梳理“我”的心路历程。

    →抱怨→→坦然→

    (2) 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3)     文中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请找出两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     文意最后一段写“我”泪眼矇胧中父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5) 本文的标题“缩短五厘米的父爱”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写作

  • 11. 题目:那件事,让我想起来就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纸写抄袭;③文体自定;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文章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