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综合练习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253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1. 历史课上,有同学向大家介绍半坡人生活的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 . 生活在黄河流域 B . 住半地穴式房屋 C . 种植粮食作物水稻 D . 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 2.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周朝 D . 秦朝
  • 3. “战国时期,他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从此,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材料中的“他”是(    )
    A . 伊尹 B . 商鞅 C . 李冰 D . 管仲
  • 4. 公元前356年,秦国一位新上任的官员在都城咸阳上演了一个“立木取信”的故事。他还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位官员是(    )
    A . 李冰 B . 商鞅 C . 管仲 D . 姜尚
  • 5. 秦始皇实行残暴统治,其中刑法极其苛严,单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多种。他的这一治国之道借鉴了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
    A . 韩非子 B . 孟子 C . 董仲舒 D . 墨子
  • 6. 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为什么秦国的士兵那么能打,就是有一个很强的刺激在鼓励着他们。这个很强的刺激是指(    )
    A . 承认私人土地所有权,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提高 B . 奖励农耕政策的刺激,多生产粮食,可免除徭役 C . 奖励军功政策的激励,以获取军功,受赐到田宅 D . 严明法令政策的影响,连坐法让大家彼此监督
  • 7.

    农具的发明和改进对农业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下图农具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③①② D . ②③①
  • 8. 2018年1月,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展示并演绎了文物“商鞅方升”(见下图)的前世今生。这一文物可以佐证商鞅变法中哪一项举措(    )

    A . 奖励军功 B . 奖励农耕 C . 推行县制 D . 统一度量衡
  • 9. 为改变经济凋敝的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所体现的思想流派是(    )
    A . 道家 B . 法家 C . 墨家 D . 儒家
  • 10.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想要完成这一建设,必须首先做到教育公平。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的是(    )
    A . 因材施教 B . 兼爱 C . 有教无类 D . 仁政
  • 11. 《论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流派的思想?(    )
    A . 兵家 B . 法家 C . 墨家 D . 儒家
  • 12.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最主要理由是(    )

    A . 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B . 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C . 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D . 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 13. “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它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亮剑》中李云龙的这句台词反映的是(    )
    A . 台儿庄战役 B . 平型关大捷 C . 孟良崮战役 D . 百团大战
  • 14. “乡村包围城市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必须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这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遵义会议 C . 七届二中全会 D . 八七会议
  • 15. 《大公报》记载:10月18日晚,张治中在欢送毛泽东的晚宴上致辞时说:“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统一,团结。在蒋主席领导之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这次晚宴的背景是(    )
    A .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 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协定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形成
  • 16. 下列哪一事件“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
    A . 重庆谈判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 D . 南京解放
  • 17. 某战役是“解放战争中震撼世界的三大决战之一……最主要是和平解放了北京,使北京一大批文物建筑幸免于难……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意义重大”。这次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18. 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的大生纱厂试开车,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记者,为此事写一篇新闻稿件,最恰当的标题是(   )

    A . 弃政从商、实业救国  B . 创办实业、开启中国近代化之路 C . 引进外资、救亡图存  D . 一战正酣、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代”
  • 19. 一位外国记者在听了一部音乐作品后说:“这个拥有黄河的民族是不可能被征服的。”这部音乐作品的作者是(    )
    A . 聂耳 B . 冼星海 C . 田汉 D . 徐悲鸿
  • 20. 民国初年,北大教授辜鸿铭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
    A . 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 B . 中外通婚成为社会时尚 C . 清朝政府重用留学人员 D . 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 21.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化即是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实现社会的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幅图片

    材料二: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独秀文存》

    材料四: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两幅图片中的企业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说明该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作用?
    (2) 材料二反映出康有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为实现其思想主张所做的努力有哪些?
    (3) 材料三中所述文字首先发表在什么刊物上?当时中国文化界兴起了什么运动?“德”、“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
    (4) 依据上述四则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在内容上呈现的基本趋势?
  • 22.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前途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一生主张共同奋斗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工农劳动阶级利益的政党,孙中山知道没有这些劳动阶级的热烈支持与合作,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

    ——摘编自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

    材料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只剩下唯一的选择,那就是高举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抵抗。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来到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队伍逐渐壮大。

    材料三:“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四: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摘编自《同赫尔利的谈话》

    材料五:毛泽东与蒋介石会面,共商国内和平问题

    材料六: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1) 根据材料一,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指出国共两党采取的军事行动及成果?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说明它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2)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依据材料四,说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战役是哪次战役?
    (3) 材料五中,毛泽东与蒋介石“共商国内和平”的目标最终实现了吗?请用史实说明。材料六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造成了怎样的历史问题?
    (4) 综合以上六则材料,你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得到哪些启示?
  • 23.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剧变之中,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白渡桥通行工具变化表

    年份

    行人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1770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50823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材料二: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

    材料三:

    (1) 从材料一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申报》登载范围包括哪些方面?简述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材料三中图1中的著作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图2中的译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两部著作(译著)诞生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4)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