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1288 类型:中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塑料袋使用方便,但是会造成“白色污染”,应减少使用 B . 一氧化碳既是化合物,又是氧化物,一氧化碳有毒 C .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D . 石油、煤、天然气和乙醇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 2.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通常状况下气体比金属易压缩,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B . 分子、原子、离子三种粒子中原子最小 C .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一定不变,离子种类不一定改变 D .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能集合成分子,离子不能相互作用生成分子
  • 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并放出大量的热 B .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C . 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D .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4.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类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B . 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单质参加 C . 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D . 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不一定是单质
  • 5. 用三块相同的铝片(均已去除氧化膜)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取第一块铝片,放入稀硫酸中,有明显的现象

    实验2:取第二块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实验3:取第三块铝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的现象

    实验4:将实验3中的铝片取出,洗净后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没有明显的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在实验1中可以观察到铝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B . 由实验2可以得出金属铝比铜活泼 C . 铝片与浓硫酸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D . 浓硫酸与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有差别
  • 6. 针对目前备受关注的“疫苗事件”,小照查阅资料认识了一种生产流感疫苗的原料﹣﹣莽草酸(C7H10O5),它具有酸的通性,下列关于莽草酸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B . 加入金属铜后产生气泡 C . 能与氧化铜反应产成蓝色溶液 D . 加入碳酸钾后没有明显现象
  • 7.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 .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氧元素 C .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所有的微粒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D . 金属能导电,所以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 8. 下列制取物质的设计中,不可能实现的是(   )

    ①CaCO3 CaO Ca(OH)2 NaOH溶液

    ②KMnO4 O2 SO3 H2SO4

    ③Fe H2 Cu Ag

    ④SO3 Na2SO4 BaSO4 BaCl2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9. 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
    A .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 B . 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不断加入锌、镁 C . 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1℃升温至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 D . 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恢复至原温
  • 10. 向盛有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持续通入CO2出现了异常现象(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提示:过量的CO2会与CaCO3等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数字分析仪进行研究,测定记录得到溶液的导电性变化随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ab段溶液逐渐变浑浊,bd段溶液逐渐变澄清 B . b点溶液溶液碱性最强 C . bd段反应为:CaCO3+CO2+H2O═Ca(HCO32 D . c点溶液中含有2种溶质,沉淀质量为15g

二、填空题

  • 11. 学习化学知识后,要学会从化学视角观察物质世界.
    (1) 从组成角度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都是由一百余种元素组合而成.水是由组成的.
    (2) 从微粒角度看: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二氧化碳是由构成的.
    (3) 从变化角度看:①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反应同时伴随着将化学能转变为能的过程.

    ②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转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甲(相对分子质量是90)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6.4g氧气,同时生成5.6g一氧化碳、4.4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对甲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碳元素质量分数为40%

    D.若相同质量的甲在9.6g氧气中完全燃烧,则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12. 了解物质构成的微观奥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
    (1) 氧和碳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元素,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2) 图是某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氯化钠由构成.

    (3) 表中4个微观示意图分别表示4种物质的微粒.

    微观示意图

     

    表示A,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则C和D的化学式分别为,生成C和D的个数比为

  • 13. 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1) 上述溶液中的溶剂是,上述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填数字序号),⑤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2) 实验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填数字序号).
    (3) 为了防止水体污染,小组同学提出了如下方案处理实验后的废液:

    步骤I:将⑤继续冷却至0℃,过滤,共可回收得到KNO3固体 g.

    步骤II:向滤液中加入 g水稀释,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的KNO3稀溶液,将此溶液做为花肥使用.

  • 14. 金属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 如图是家用的台灯.图中标示的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有(填序号),其中铜制插头利用金属铜的性.

    (2) 为防止铁螺丝钉生锈,常在其表面镀一层铬.镀铬能防锈的原因是
    (3) 硫铁矿【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亚铁(FeS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来制备铁、硫酸和氯化铁,其工业流程示意图如下.

    【资料】Fe+2FeCl3=3FeCl2

    ①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结合上述流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a.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4FeS2+11O2 2Fe2O3+8SO2

    b.上述流程所涉及的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有﹣2.+4.+6

    c.若向溶液乙和丙的稀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甲,会观察到完全相同的现象

    d.假设转化过程中无损失,150t含FeS280%的硫铁矿最多可以制得98t硫酸.

  • 15. 在如图有关物质转化关系中,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合物,其中B为最常见的酸,D为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G为蓝色不溶物.图中“﹣”表示相连物质之间能相互反应,“→”表示由两种物质可制得另外两种物质.试回答下列问题:

    (1) C物质的化学式为
    (2) 化学反应③的基本类型是
    (3) A物质所属类别为(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 16. Y型管是实验改进时经常使用的仪器.
    (1) 用图1所示装置研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①若在a处放置红磷,在Y型管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若要研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应在a处加入

    (2) 用图2所示装置可以研究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①在不打开装置的情况下,将Y型管I向右倾斜,使稀硫酸流入碳酸钠中,再恢复至图示装置的角度,即可产生二氧化碳.Y型管II中的现象是

    ②不改换实验仪器,将上述实验进行修改,即可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修改方法是

三、解答题

  • 17. 根据问题填空:

    (1) 浓硫酸与木炭共热生成CO2、SO2和H2O,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已知SO2能使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CO2不能使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SO2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而除去,而CO2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

    试用下图所列各种装置设计一套实验来验证浓硫酸与木炭反应所得到的各种产物.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方法)是 → (填写装置的编号).

    (3) 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瓶的溶液褪色,C瓶溶液不褪色.

    则A瓶的作用是

    B瓶的作用是

    C瓶的作用是

    (4) 装置②中所加固体药品是,可验证的产物是

    (5) 装置③中所盛放溶液是,可验证的产物是

  • 18.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两个实验:

    ①CuSO4溶液与NaOH溶液、②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实验结束后将两次实验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滤液呈无色.

    (1) 写出实验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溶液为紫色,则滤液呈性(填“酸”、“中”、“碱”). 废液在烧杯中混合后,肯定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3) 该小组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红认为:只含氯化钠;

    小明认为:可能含有硫酸钠、氯化钠和氯化钡;

    小亮认为:可能含氯化钠和氯化钡;

    你认为:还可能是(写一种猜想).

    【讨论】你认为小红、小明、小亮三位同学中谁的猜想明显不合理?为什么?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A: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

    适量纯碱溶液,振荡.

    无明显现象

    滤液中不含

    实验B: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硝酸钡溶液,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

    滤液中含有

    (4) 【交流拓展】a.要使蓝色溶液变成无色,除了加入NaOH等碱性溶液外,还可以在蓝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b.在盛有100g氢氧化钠溶液的大烧杯中缓缓加入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硫酸铜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

四、解答题

  • 19. 食品加工厂在制作馒头等面食时,经常会用到食用小苏打.与工业制取碳酸氢钠不同,食用小苏打是由纯碱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制得:CO2+H2O+Na2CO3═2NaHCO3 . 某温度下,向121.2g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至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碳酸氢钠析出,过滤,分别得到23.96g固体和106.04g溶液.

    请计算:

    (1) 参与反应的CO2质量.
    (2) 过滤后的溶液中,碳酸氢钠与水的质量比.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