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河西五市部分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313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    )

    A . 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B . 传统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C . 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D . 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
  • 2. 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更有利于(    )

    A . 完善中央官制 B . 加强君主专权 C . 决策更加科学 D . 提高行政效率
  • 3.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

    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 .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 .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 .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 4. 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宋元时期,人们将各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更是流传不衰。这表明(    )

    A . 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 B . 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 C . 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D .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 5. 杜君立在《现代的历程》一书中认为,“在资本主义崛起(或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战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工业化而言。不同程度的工业化取决于国家受战争影响的强烈程度。正如18世纪长期的激烈战争将英国推向了工业化。”以下表述最符合材料基本思想的是(    )

    A . 战争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 B . 洋务运动与内部战争压力有很大关系 C . 法国工业革命滞后与周边威胁有关联 D .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一战的爆发相关
  • 6.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 中国当时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 . 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 7.

    1931年11月4日,马占山将军领导的江桥战役打响了东北抗战的第一枪。上海福昌烟草公司专门生产出“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上海人争相先购买,一时间,出现了“马占山将军牌”香烟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不吸烟的人也买回几包留作纪念。这说明(    )

    A . 全面抗战局面形成 B . 企业大发战争横财 C . 中共领导民众抗战 D . 抗战成为民众心声
  • 8. 据统计,我国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29.2%上升到1957年的32.1%。由此可知( )

    A . “一五”计划加速了工业化 B . 国民经济重心转向了内地 C . 工业“大跃进”局面已形成 D . 沿海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 9. 雅典曾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所谓“私心”就是对国家缺乏好感。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说明雅典法律强调(    )

    A . 城邦至上 B . 人民主权 C . 公民意识 D . 轮番而治
  • 10. 牛顿说:“我们只是通过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爱迪生诗云:“在理性的耳中,它们永久歌唱:‘我等乃造物主所生’。”这反映出(    )

    A . 科学家对上帝充满着信仰 B . 科学与宗教的调和 C . 近代以来神学的发展趋势 D . 欧洲宗教改革成功
  • 11. 下表是俄罗斯某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什么”所作的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罗斯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A . 对十月革命的认识长期保持着一致 B . 特别关注十月革命带来的经济影响 C . 反思十月革命的同时怀有大国情结 D . 要求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 12.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订了条约,相互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和平;并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做法(    )

    A . 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B . 削弱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 C . 扩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D . 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世界=100)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98

    1600年

    29.2

    19.9

    600

    908

    1700年

    22.3

    22.5

    600

    1033

    1820年

    32.9

    23.6

    600

    1245

    ——数据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6至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摘编自王信《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等

    材料二:在十五六世纪的明朝中期,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政府原来法定的“大明宝钞”,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白银之成为主要通货,是商业繁荣,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远距离贩销的结果。

        由于商业的繁盛,16世纪下半叶,货币不足以支付商货的交易,政府不得不加大铜和银的生产。但明中叶国内白银产量也只有二三十万两,不足以应付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恰在此时,美洲的白银来到中国。……据估计,在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130年时间里,从南洋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加上中日贸易而运入的日本白银,中国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的规模。(注:到19世纪初,尽管中国大量进口鸦片,导致白银外流,但由于美国商人用银购买茶叶等物,白银仍净流入中国)这必然促进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9世纪初中西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中国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的影响。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当选。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四十七条: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并简要加以诠释。(要求:明确写出政体设计上的缺陷,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5. 【选修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辛早在1917~1933年就帮助奠定了后来冷战和遏制苏联的政策基础。……美国政府本来可以通过许诺提供美元和外交承认的计划,防止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和约,从而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但威尔逊和蓝辛却因基本要素(猜疑、相互误解、反感、畏惧、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外交孤立)的存在对该计划“关上了大门”。

    ——摘编自【美】戴维斯·特兰尼《第一次冷战:威尔逊对美苏关系的遗产》

    材料二:在美苏建交的问题上,苏联政府愿意在不干涉内政和解决债务问题的基础上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迟至1933年,罗斯福建议苏联派代表前往华盛顿就建交问题直接进行谈判。谈判主要围绕两国债务问题展开,最终苏美两国达成相关协议,并正式建交。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苏联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美建交的历史影响。

  • 16. 【选修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他山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以善属文闻名乡里。因不肯攀附权势,他在科场上颇受困顿,三十几岁才中进士。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大量有地位的文人开始参与传奇戏曲的创作,这样的文化氛围唤起了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兴趣。在南京任职期间,汤显祖开始进行戏剧创作。早期作品《紫箫记》便创作于此时。

        官场生活并未改变汤显祖清傲率直的性格。他仗义执言揭露弊政,结果激怒了当朝皇帝,被贬到边远地区。因始终无法适应官场黑暗,1598年汤显祖辞官归乡。辞官后,对于政治的厌恶与理想生活的追求,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拿起笔,让自己在理想的梦境中批判现实,先后完成了《牡丹亭记》、《南柯梦》、《邯郸梦》等广受欢迎的作品。在《牡丹亭记》中,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不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在《南柯梦》中,主人公淳于芬酒醉后梦入蚂蚁国被招为附马,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公主死后,召还宫中,权倾一时,淫乱无度,终于被逐。这些作品“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充分体现了汤显祖以情格理的观念。汤显祖的戏曲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在戏曲舞台上长演不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显祖戏曲创作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汤显祖戏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 17.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2年5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现在通商交涉事宜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1907年朝廷成立修订法律馆,由沈家本、伍廷芳任修律大臣,并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冈田朝太郎、松冈义正帮助修律。在修律过程中,西方法律文献被纷纷翻译过来,成为拟定新法律的重要蓝本。并且清末修律大抵上按照西方法制的模式对中国传统法律体系进行结构性改造。到晚清政权垮台前,已经基本上移植了西方大陆法系的结构框架,形成了以《钦定宪法大纲》、《重大信条十九条》、《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钦定大清商律》以及刑事、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为骨干的系统的成文法体系。

    ——摘编自朱勇《清末新政:一场真正的法律革命》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修律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修律的影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