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杂说(四)》同步练习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681 类型:同步测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基础题

  • 1. 《马说》本文作者家。

  • 2.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

  • 3. 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 4.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 5.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 . 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6. 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一项(    )。

    不以千里

    A . 称赞 B . 称呼 C . 物名
  • 7. 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与其它项相同的一组是(    )。

    A . 虽有千里 B . 不以其道 C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 环而攻之而不胜学而时习
  • 8. 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一项(   )。

    有名马(    )

    A . 虽然 B . 即使 C . 如果
  • 9. 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一项(   )。

    一食尽粟一石

    A . 有时 B . 或者 C . 可能
  • 10. 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B . 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C . 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 D . 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 11. “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 策之不以其道 B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 .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 . 不以善小而不为
  • 12. 下面各项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执策而之               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 人不知不愠(《论语》) C . 初不甚                虽乘奔御风不以也(《三峡》) D . 帝称                    京中有口技者(《口技》)
  • 13. 下面各项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骈死于槽枥间每假借于藏书家(《送东阳马生序》) B . 策之不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情(《曹刿论战》) C . 驽纯材也怅恨久(《陈涉世家》) D . 寡取易盈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 14. 对“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次吃的粮食或许要将近一石 B . 吃一顿或者要吃光一石还多的粮食 C . 一次吃掉的粮食有的要吃完一石 D . 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 15. 下列句中划线的“食”字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或尽粟一石 B .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 不饱,力不足 D . 一箪 , 一豆羹
  • 1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于奴隶人之手(埋没) B . 才美不外(同“现”,显现) C . 执策而之(面对) D . 之不以其道(鞭子)
  • 17. 对对联: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 18.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 19.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 20. 语句翻译。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21. 翻译句子。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22. 《杂说(四)》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23. 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由。

二、阅读题

  • 24. 阅读理解。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之不以其道。

    ③鸣之而不能其意。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 .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25. 比较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故常奇之

    行百余里

    求其能千里也

    ④一食尽粟一石

    (2) 下面各组中划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不以千里也。 ②骥不其力。 B . 真无马邪?   ②称德也。 C . ①执策临之。  ②介胄驰。 D . ①虽有千里能。  ②故常奇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