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468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吕氏春秋》由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而成,其中写道:“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人主孝,则……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这表明该书(   )
    A . 融合了儒法的思想精神 B . 主张重建宗法政治秩序 C . 开始提出礼法并施主张 D . 成为秦朝治国理政纲领
  • 2. “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   )
    A . 门阀士族操纵政权 B . 中枢执掌受控于皇权 C . 尚书职责得到规范 D . 三省六部制度已形成
  • 3. 如图为甘肃瓜州榆林窟壁画中的西夏《锻铁图》(摹画),其中一人推拉当竖式风箱。鼓风冶铁,另两人合力锻打。末代典籍只记载了单门风箱,直到元代,中原地区的著作中才有类似的木风箱。据此可知,当时(   )

    A . 西夏冶铁制铁技术先进 B . 官营手工业出现分工协作 C . 政权并立局面阻碍了技术传播 D . 河西地区冶铸技术受到中原影响
  • 4.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这一举措(   )
    A . 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 . 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 C . 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负担 D . 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
  • 5. 20世纪初,孙中山指出:孔子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孟子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革命者乃“天赋之人权,而最美之名辞也”其意在(   )
    A . 揭露预备立宪的骗局 B . 宣扬天赋人权思想 C . 以传统论证民主革命 D . 肯定传统政治精神
  • 6. 民国时期的研究表明,上海话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包括上海、杭州等地方言的苏州语系占75%,宁波语系占10%,粤语系占0.5%,其他语系占14.5%.这反映出近代上海(   )
    A . 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B . 具有移民化社会特征 C . 社会生活习俗新旧并存 D . 中西交融的城市特色
  • 7. 1949年11月20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幕。与会各界代表共423人,会议选举聂荣臻为北京市市长,讨论了98件市政建设议案,制订了5项税收方法。据此可以推断,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A . 代表都是经由选举产生 B . 组织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 . 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 D .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
  • 8.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机电等产业的加工贸易,“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如图为中国1981-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统计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 . 加工贸易开始于1981年 B . 进出口贸易逐步实现平衡发展 C . 积极参与国际化分工与生产 D . 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 9. 英国近代法学家梅因指出“在(希腊)早期共和政治中,所有公民都认为,凡是他们作为其成员之一的集团,都是建筑于共同血统上的。”其意在强调,古希腊城邦共和具有(   )
    A . 排他性 B . 自治性 C . 民主性 D . 开创性
  • 10. 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德国,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以“天才、自由、创造”为口号,掀起一场文学狂飙运动,恩格斯热情称赞他们的作品“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这场文学运动(   )
    A . 反对德意志帝国的专制统治 B . 代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 C . 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与鼓动 D . 凸显了工业社会的矛盾冲突
  • 11. 在18世纪,伦敦是全世界工资水平最高的城市。19世纪初期的美国,熟练的普通机器制造工人的工资,甚至相当于同期英国同行的114%~129%.英美的上述情形(   )
    A . 是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 B . 刺激了生产工具的革新和运用 C . 提升了工业品的竞争力 D . 说明工人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 12. 苏俄(联)的欧洲部分在1917~1940年间,平均每年建成7~8座新城市,其建立大致都经历四个阶段建立企业——项目投产——工程竣工——城市形成。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
    A . 应对西部地区严重的战争威胁 B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 . 改变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需要 D . 城市化被纳入统一的生产力布局体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始于唐宋年间的中国人痘接种法,17世纪传至欧洲,减少了欧洲天花的流行。18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将人痘接种法改造成种牛痘术,促使现代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康熙三十三年,俄国专门派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种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术。这一时期德、法、意、英等国出版针灸著述57种,介绍了针灸理论与实践、针灸对关节炎和风湿痛风等的临床疗效及成功案例。同时,大量中国医药学文献经传教士之手或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本草纲目》《中国医学和脉理》《术草和脉学》等涉及医史、临床、诊断、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西方人翻译和出版发行。

    ——摘编自王明强等《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

    材料二:19世纪以来,近代西医学在中国广泛传播。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合信、傅兰雅等人在中国创办医院,编译西医学书籍到19世纪末,在传播西学、参与教会医院、西医教育等活动中,尹端模、黄宽等中国医家成长起来。他们所译述医书,如《卫生学问答》《家庭新医学读本》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华人对于西医也不断“信其术精胜矣”。清末名医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并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形成了由百余名著名医家组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他们医术精湛,著述宏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张晓丽《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中医向欧洲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从中西医交流互鉴中得到的认识。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了以英镑为主导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二战后期,为结束金融乱局,促进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在1944年召开的44国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国从这一体系中获得了美元霸权的巨大收益。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各国纷纷拋出美元兑换黄金。到1971年,美国被迫实行与黄金比价的自由浮动,欧共体和日本、加拿大等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90年代以来,欧元、人民币、日元、加元、英镑等币种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国际结算、支付、投资、储备当中。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特别提款权),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共同组成一篮子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主要币种之一。这是人民币融入全球金融货币体系的重要一步,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大重要事件。

    ——摘编自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等

    根据材料,围绕国际货币金融问题,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15. 材料:宋初统治者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北宋政府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根据常产的多寡将主户划分为五等。客户在唐朝主要是指流亡他乡的客寓民户,北宋政府一并将之编入户籍而不再视为贱民。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规定“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客户有了田产,就可以上升为主户。北宋政府还编制了相当数量的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城市坊郭户列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等城市居民,按其资产分为十等,承担不同的赋税和科配。为便于管理和征榷,宋代还设有专门户籍,譬如从事手工业的匠户、从事纺织的机户、从事采茶的园户、从事制盐的灶户等。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末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
  • 16. 材料:战后,法国在经济、财政上严重依赖美国援助,在对外事务上甚至唯美国马首是瞻。新中国成立后,法国迟迟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戴高乐第二次当选为法国总统,确立了维护国家独立、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戴高乐认为,“忽略一个正在亚洲不断扩大影响的崛起大国的存在是不现实的”,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南亚,“特别不可能想象有不包括中国在内的战争与和平”。1963年10月戴高乐特使富尔秘密来华,寻求改善两国关系,双方经过3个月的谈判,最终在“承认一个中国”、“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和“断绝同台湾当局关系”问题上达成一致。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建交。西方媒体惊呼中法建交为“外交核爆炸”。

    ——摘编自黄庆华《中法建交述略》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政府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重大影响。
  • 17. 材料:裘廷梁(1857~1943年),江苏无锡人,近代白话文积极创导者之一。早年饱读经史,科场失利后潜心西学,投身维新运动。1898年创办《无锡白话报》,刊登《日本变法记》等文章,倡言变法。同年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文章指出“中国有文字而不为智国,民识字而不为智民,何哉?……此文言之为害矣。”言文分离的文言是千百年来“愚民”的文化根源,言文一致的白话文符合语言文字的自然发生规律,应“崇白话而废文言”,如此方能除娇气、便幼学、开民智、兴实学。五四新文化时期,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白话文的倡行实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摘编自钟维克、黄洁《再论裘廷梁的“崇白话而废文言”说》等

    (1) 根据材料,概括裘廷梁文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裘廷梁的文体改革思想。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