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271 类型:单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xǐ)      扶(zhuān)    齐(xié)     北(míng) B . (mù)      寡(guān)     命(duì)     嘉(yáo) C . 死(pián)    外(xiàn)     一(dàn)     马(sì) D . 广(shà)     布(qīn)      乱(sàng)    挂(juàn)
  • 2. 下列划线词意义或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 徙于南冥也    天苍苍 B . 伯乐不常有      鸣之不能通其意 C . 此之谓乎        真不知马也 D . 水波不          是故谋闭而不
  • 3.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 弗食,不知其旨也 C .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 系向牛头充炭直
  • 4. 下面各句中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 南冥者,天池也 B . 故日:教学相长也 C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D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5. 下列各句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其翼若/垂天之云 B . 故/外户/而不闭 C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6.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其作品《马说》借马的遭遇发不平之音,激起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 B .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来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的。 C . 我国戏曲剧中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D . 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 7.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水浒传》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好汉形象,如头脑简单的鲁智深,粗中有细的李逵,懦弱无能的林冲。 B . 《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刻画了个性鲜明、可亲可敬的长妈妈形象。 C . 《格列佛游记》借小人国用绳技比赛的方法选拔官员来影射英国国王和大臣们昏聩无能。 D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来源于小说中“钢铁是在旺火和骤冷中炼成的”这句话。
  • 8. 古诗文默写。
    (1) 《马说》的中心论点是“”。
    (2) 《卖炭翁》中揭示人物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3)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出不仅使鸟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诗句是“”。
    (4) 李白《送友人》中借孤独的马鸣声抒发离别伤感的孤独之感的诗句是“”。
    (5)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表现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的诗句是“”。
    (6)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表现梅花具有坚贞不屈的品质的诗句是“”。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

  • 9.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知书达礼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学校在打造“礼仪校园”的过程中,准备开展以“学礼·明礼·守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 你所在班级的研究选题是“学生校园礼仪规范”,请你分条列举“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写出三条即可。
    (2) 在以“做知书达礼的中学生”题的班会上,同学们正在热烈讨论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意义。现在该你发言了,你将说点儿什么呢?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来。

三、阅读理解与欣赏

  •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樵夫词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竞挑蝴蝶下山来。

    【注】①樵夫:砍柴的人。

    (1) 从题目开始通读全诗(包括注释),是读懂诗歌的重要前提。采用这种方法读诗,然后合理想象,描绘“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一句所表现出来的画面。
    (2) 第四句中“竞挑蝴蝶下山来”中“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1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①奚:怎么。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虽有

    ②不知其

    ③然后能自强

    ④教学相

    ⑤非问无以广

    ⑥而不达于事

    (2) 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 然 后 知 困

    ②君 子 学 必 好 问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 选文甲论述了什么与什么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什么与什么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千里之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

    (1)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之不以其道

    ②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 甲乙两文都采用的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4) 《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祥。”儿云:“已足,不须复祥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②襦(rú):短袄。③复裨(kon):夹裤。祥,裤子。④下:下身。⑤国器:治国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1)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得襦

    ②母殷夫人自

    作复裨

    ④母甚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母殷夫人自成       骈死于槽枥 B . 母问故             真不知马也 C . 不须耳             虽有名马 D . 火在熨斗中柄热     河曲智叟笑止之日
    (3) 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殷夫人是一位关爱孩子,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母亲。 B .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侧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身体强健,超过常人。 C . 这个故事若作为事实论据则可论证这样的论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D . 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可以看出,“夙惠”有“早年聪慧”的 意思。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裨。”

    ②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四、作文展示

  • 14.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作文素材。

    题目一:我的世界不会_______________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白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任选一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要求文体特征鲜明。若选题目一,把半命题补充完整,若选题目二,依据材料写作文。②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