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55 类型:期中考试
①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2H2O(l)=2H2(g)+O2(g) ΔH1= +571.6kJ·mol–1
②焦炭与水反应制氢:C(s)+H2O(g)=CO(g)+H2(g) ΔH2= +131.3kJ·mol–1
③甲烷与水反应制氢:CH4(g)+H2O(g)=CO(g)+3H2(g) ΔH3= +206.1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1:CO(g)+3H2(g) CH4(g)+H2O(g) ∆H1= a kJ/mol
反应2:CO(g)+H2O(g) CO2(g)+H2(g) ∆H2= b kJ/mol
① 则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转化为甲烷和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② 已知298 K时相关化学键键能数据为:
化学键 | H—H | O—H | C—H | |
E/(kJ·mol-1) | 436 | 465 | 413 | 1076 |
则根据键能计算,∆H1=。反应1自发的条件是。(填“较高温度”、“较低温度”、“任意温度”)
已知该反应在2400℃时,平衡常数K=6.4×10-3。该温度下,某时刻测得容器内N2、O2、NO的浓度分别为2.5×10-1mol·L-1、4.0×10-2 mol·L-1和5.0×10-3 mol·L-1 , 此时反应(填“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或“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①0~20min内,v(NO) =。
②25min时若改变反应条件,提高NO的转化率,则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填序号)。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增加CO的量 d.扩大容器体积
③25min时将容器体积快速压缩至2L,反应在t1时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在上图中画出c(CO)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资料显示:原电池装置中,负极反应物的还原性越强,或正极反应物的氧化性越强,原电池的电压越大。
装置 | 编号 | 电极A | 溶液B | 操作及现象 |
Ⅰ | Fe | pH=2的H2SO4 | 连接装置后,石墨表面产生无色气泡;电压表指针偏转 | |
Ⅱ | Cu | pH=2的H2SO4 | 连接装置后,石墨表面无明显现象;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a |
①同学们认为实验Ⅰ中铁主要发生了析氢腐蚀,其正极反应式是。
②针对实验Ⅱ现象:甲同学认为不可能发生析氢腐蚀,其判断依据是;乙同学认为实验Ⅱ中应发生吸氧腐蚀,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编号 | 溶液B | 操作及现象 |
Ⅲ | 经煮沸的pH=2的 H2SO4 | 溶液表面用煤油覆盖,连接装置后,电压表指针微微偏转,记录读数为b |
Ⅳ | pH=2的H2SO4 | 在石墨一侧缓慢通入O2并连接装置,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c;取出电极,向溶液中加入数滴浓Na2SO4溶液混合后,插入电极,保持O2通入,电压表读数仍为c |
Ⅴ | pH=12的NaOH | 在石墨一侧缓慢通入O2并连接装置,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d |
①丙同学比较实验Ⅱ、Ⅲ、Ⅳ的电压表读数为:c>a>b,请解释原因是。
②丁同学对Ⅳ、Ⅴ进行比较,其目的是探究对O2氧化性的影响。
③实验Ⅳ中加入Na2SO4溶液的目的是。
④为达到丁同学的目的,经讨论,同学们认为应改用右图装置对Ⅳ、Ⅴ重复进行实验,其设计意图是排除Cu在酸碱性不同的溶液中,其还原性不同对该实验结果的影响;重复实验时,记录电压表读数依次为c′、d′,且c′>d′,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c(CH3COO-)>c(H+)>c(Na+)>c(OH-) b.c(H+)>c(OH-)>c(Na+)>c(CH3COO-)
c.c(Na+)>c(CH3COO-)=c(OH-)>c(H+) d.c(Na+)>c(CH3COO-)>c(H+)>c(OH-)
① 准确称取4.080g邻苯二甲酸氢钾加入250mL锥形瓶中;
② 向锥形瓶中加30mL蒸馏水溶解;
③ 向溶液中加入1~2滴指示剂;
④ 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终点;
⑤ 重复以上操作;
⑥ 根据数次实验数据计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已知:Ⅰ、到达滴定终点时,溶液的pH约为9.1。
Ⅱ、邻苯二甲酸氢钾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一个H+
Ⅲ、邻苯二甲酸氢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4
指示剂 | 酚酞 | 甲基橙 | |||||
pH范围 | <8.2 | 8.2 ~ 10 | >10 | <3.1 | 3.1 ~ 4.4 | >4.4 | |
颜色 | 无色 | 粉红色 | 红色 | 红色 | 橙色 | 黄色 |
实验编号 | m(邻苯二甲酸氢钾)/g | V(NaOH)/mL | |
初始读数 | 末尾读数 | ||
1 | 4.080 | 0.50 | 20.52 |
2 | 4.080 | 1.00 | 20.98 |
3 | 4.080 | 0.20 | 24.80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