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北大公学实验学校2018-2019高一历史期末测试题

修改时间:2018-12-11 浏览次数:229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场景,许多成语典故都与此考试制度有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一梦等。该制度(     )

    A .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B . 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C . 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 D . 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
  • 2. 标志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西安事变 C . 卢沟桥事变 D . 皖南事变
  • 3.

    以下对图所示邮票《燕侯盂》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民邮政”的字体系甲骨文

    ②它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事实

    ③此盂象征着燕侯的政治权力与地位

    ④该青铜器由私营作坊精心制作而成

    A . ②③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①④
  • 4.

    如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时的情景图,这一事件及此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 . 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B . 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C . 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D . 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 5.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 .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B . 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 C . 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D . 大国对抗激烈
  • 6. 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722—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这实质上反映出( )

    A . 中原地区经济发达 B . 分封制已开始解体 C . 三国霸主地位确立 D . 吴越文化的先进性
  • 7.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下列对该书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出版于1848年2月      ②由马克思单独起草

    ③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革命作用     ④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8.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 . 征辟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9. 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

    A .   国王 B . 议会 C . 内阁 D . 最高法院
  • 10. 圆明园首度遭到侵略者的野蛮洗劫发生在(      )

    A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D . 抗日战争期间
  • 11. 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据此可知美国(  )
    A . 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 . 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 . 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D . 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
  • 12. 关于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监察制度是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制度,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B . 隋唐时期的门下省主义职能是监察和谏议 C . 这种制度在防止腐败、低效,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D . 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权力,防止决策失误
  • 13.

    下列有关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柏林墙”的修建是“冷战”激化的产物 B . “柏林墙”倒塌于两极格局解体后 C . “柏林墙”的倒塌预示着德国的统一 D .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标志
  • 14. 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
    A . 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B . 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 近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 15. “大国崛起”中写道:“接下来在确定新国王的时候,议会经过讨论……最终决定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材料中的“变化”是指

    A . 国家权力中心开始转移至议会 B . 王权开始受到限制 C . 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 D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 16. 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预备立宪时期 D . 中华民国时期
  • 17. 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
    A . 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B . 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 . 诸侯有对周王朝朝觐述职的义务 D . 西周末年周王室势力日益衰微
  • 18.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显著的特点是 (    )

    A .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 . 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C .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 . 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19.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 . 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 . 中美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C .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 . 冷战背景下的现实需要
  • 20. 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

    A . 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 B . 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C . 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 D . 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
  • 21. 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
    A .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 .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C .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 .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 22. 历史上某部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和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某历史学家对该宪法的评论是:“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这部宪法(    )
    A . 是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B . 是英国民主代议制曲折发展的缩影 C . 是美国建国初期克服无政府状态的必然 D . 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民主政治特点
  • 23. 1875年,国民议会仅以一票之多通过了总统选举方式的宪法条文:“共和国总统应由参众两院选出。”这说明
    ①君主派势力较为强大 ②议会中各派分歧较大 ③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共和制 ④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4.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

     

    A . 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 .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 .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 . 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 25. 美国最高法院可以对国会立法或政府行政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对立法权、行政权形成制衡。但这项重要权力并非宪法明文授予,而是最高法院在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后才真正取得。由此可见(    )
    A . 美国宪政体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B . 美国宪法只具有名义上的权威 C . 美国三权分立开始于1803年 D . 最高法院实际上违反了美国宪法

二、材料分析题

  • 2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49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 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 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   读上图: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1) 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2) 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 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 27. 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迷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 根据材树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 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

    (3) 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 28.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9 世纪 70 年代,南洋归侨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建继昌隆缫丝厂·下图是该厂蒸汽锅炉和缫丝机的图纸。

    ——引自王静芳《华人世界》

    材料三  1840 年以来,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西艺西政曾依次成为中国人概括外来之物的用语。这个次序反映了认识的逐层深化。……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材料一中“新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依据材料一,说明这一制度的确立对英国有何重大意义?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历经了哪几个阶段?请你谈谈对西方“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总体认识。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