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东省滨州市联考七校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499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有关古代原始居民北京人生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 制作磨制石器 B . 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 C . 将石珠钻孔做成饰品 D . 用骨针缝衣服
  • 2.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

    A . 北京人 B . 元谋人 C . 山顶洞人 D . 蓝田人
  • 3. 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

    A . 尧帝 舜帝 B . 舜帝 黄帝 C . 禹帝 炎帝 D . 黄帝 炎帝
  • 4.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农业生产的出现 B . 火的使用 C . 建造房屋 D . 使用陶器
  • 5.

    在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②
  • 6. 文物是考证历史的重要资料.下面器物中,能印证商朝青铜器生产工艺高超的是(  )

    A . 半坡彩陶 B . 大汶口黑陶 C . 司母戊鼎 D . 毛公鼎
  • 7.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

    A . 炎黄战蚩尤 B . 商汤灭夏 C . 牧野之战 D . 春秋争霸
  • 8. 在夏商西周时期,王和大小贵族拥有很多奴隶。奴隶的主要来源是(  )

    A . 战俘和罪徒 B . 平民 C . 没落的贵族 D .
  • 9.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A . 禅让制 B . 王位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种姓制
  • 10. 《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

    A . 晋文公称霸 B . 齐桓公称霸 C . 勾践称霸 D . 楚庄王称霸
  • 11. 从西周时期成千上百奴隶在一起耕作(千耦其耘)到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农耕),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原因是(  )

    A . 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 B . 青铜器代替石器 C .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 . 奴隶获得了自由
  • 12.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 . 改革土地制度 B . 奖励军功 C . 重视农业 D . 建立县制
  • 13.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 . 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 . 实行商鞅变法 C .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 . 牛耕得到推广
  • 14.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A .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 .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 奖励军功 D . 建立县制
  • 15.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 . 诸侯争霸 B . 百家争鸣 C . 商鞅变法 D . 生产力发展
  • 16.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 17.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秦朝统治者践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  )

    A . 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B .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 . 提倡法治专制集权 D .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 18.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老子 C . 孟子 D . 庄子
  • 19.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化水害为水利的著名工程。中国先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也具有这一特点的是(  )

    A . 都江堰 B . 长城 C . 大运河 D . 赵州桥
  • 20. 秦朝“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于是(  )

    A . 建立皇帝制 B . 确立丞相制 C . 推行郡县制 D . 强化监察制
  • 21. 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为此,秦始皇时期设立了(  )

    A . 丞相 B . 御史大夫 C . 门下省 D . 军机处
  • 22. 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

    A . 公元前231年 B . 公元前230年 C . 公元前220年 D . 公元前221年
  • 23. 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 .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 . 诸侯争霸局面 C . 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 . 商业繁荣局面
  • 24. 秦为了统一文字,规定把哪一种字体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

    A . 大篆 B . 小篆 C . 隶书 D . 楷书
  • 25. 秦国先后兼并的国家是(  )

    A . 赵﹣魏﹣韩﹣楚﹣燕﹣齐 B . 楚﹣燕﹣齐﹣赵﹣魏﹣韩 C . 韩﹣赵﹣魏﹣楚﹣燕﹣齐 D . 赵﹣魏﹣韩﹣燕﹣楚﹣齐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图

    材料二: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1) 为了将材料一中图片的信息补充完整,①、②处应填写的制度和人物分别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

    (3)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说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及其作用。

  • 27.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一中所反映的两项变法内容是什么?

    (2) 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你觉得张三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得爵位和田产的?

    (3) 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4) 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明理由。

  • 2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学礼,无以立”。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请说出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 请说出材料一中思想家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或主张。(至少两条)

    (3) 材料二中的“他”是谁?请说出他在治理国家问题上的主张。

    (4) 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如何评价“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

  • 2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1)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秦王”“秦皇”指的是谁?

    (2) “秦王扫六合”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秦朝建立后,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国家的统治?

    (3) 材料二中“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哪一史实?诗人是怎么看待这一措施的?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位威名赫赫的皇帝?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