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1199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吟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下列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 . 人与猿只在一起磨过几个石头后就告别了 B . 人与猿在几个磨过的石头边告别了 C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 D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磨几个石头
  • 2.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 因此其生活方式是(  )

    A . 过着定居生活 B . 过着群居生活 C . 过着游牧生活 D . 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 3. 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  )

    A . 神话传说 B . 史书记载 C . 学者推断 D . 考古发掘
  • 4. 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

    ①聚落 ②农作物出现 ③城市的出现 ④磨制石器 ⑤家畜出现 ⑥房屋出现。

    A . ①②③⑤⑥ B . ②③④⑤⑥ C . ①②④⑤⑥ D . ①③④⑤
  • 5. “用骨耜在双眸中,开垦出一片水田……可能是装满亿万年后的仓廪”这首诗歌里“仓廪”中的农作物是(  )

    A . 水稻 B . 玉米 C . 黍米 D .
  • 6.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 . 农耕文明 B . 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 . 神话传说 D . 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 7.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颂扬的是(  )

    A . 炎帝 B . C . D . 黄帝
  • 8. 盘庚迁都于殷的主要作用是(  )

    A . 巩固了中国北方边疆 B . 使商朝统治稳定一下来 C . 促进了商朝农耕发展 D . 争取到了人民的支持
  • 9.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如图的图片所示文物透露出来的相关历史信息是(  )

    A . 原始居民的生活 B . 商周的青铜文明 C . 春秋战国的纷争 D . 秦汉时期大一统
  • 10. 下列叙述正确反映了商朝甲骨文情况的是(  )

    ①至今约共出土了16万片以上   ②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当时社会情况   ③今天的汉字是以它发展来的    ④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1.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下列现象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有(  )

    ①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等都有所发展  ②商品活动逐渐活跃  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   ④金属货币更多的使用。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2. 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A . 国人暴动 B . 周平王东迁洛 C . 齐桓公成为霸王 D . 韩赵魏三家分晋
  • 13.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周王室衰微,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现象的是(  )

    ①“尊王攘夷”  ②“问鼎中原”③“春秋五霸”④“国人暴动”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4.

    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  )

    A . 秦、楚、齐、燕 B . 齐、楚、秦、燕 C . 燕、齐、秦、楚 D . 燕、齐、楚、秦
  • 15. 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

    A .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 . 交战区域广 C . 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 D . 持续时间较长
  • 16.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田地输送汨汨清流。”请从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 是指(  )

    A . 都江堰 B . 郑国渠 C . 大运河 D . 灵渠
  • 17.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所学知识看,最早指出类似观点的是(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孟子 D . 庄子
  • 18.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  )

    A . 仁者爱人 B . 兼爱非攻 C . 民贵君轻 D . 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 19. 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旨”或“诏”,印章称“玺”,这些规定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何种特点(  )

    A . 皇位世袭 B . 君权神授 C . 皇权至上 D . 皇帝独尊
  • 20. 两汉文化看徐州。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  )

    A . 公元前2世纪初 B . 公元前2世纪末 C . 公元前3世纪初 D . 公元前3世纪末

二、判断题

  • 21. 黄河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距今约9000﹣7000年。(   )

  • 22. 二里头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了夏朝代的现象。(   )

  • 2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巨变,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学术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

  • 24. 春秋战国时期,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对社会发展的看法,其中在治理国家方面,观点对立的思想家是庄子和韩非。(   )

  • 25. 《史记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皇位世袭,权力在一家传承。(   )

  • 26. 秦长城西起辽东,东到临洮,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

三、填空题

  • 27. 炎黄部落合并发展,通过之战打败蚩尤,逐渐构成了族的主干。

  • 28.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政治上,春秋时期出现局面,战国时期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的繁荣景象。

  • 29. 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得益于 (文字)的统一,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得益于 (货币的名称)推行全国。

四、材料解析题

  • 3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

    材料二:……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  周本纪》材料三: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首领更替的方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2) 据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周王设置这种制度初衷是什么?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谈谈这一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  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程……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

    (1) 据材料一说明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 据材料二指出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用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苦秦久矣……太史公曰“秦失其政,陈涉首难……(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号为霸王之业……欲以力征……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汉)高祖曰:“……此三者(指张良、萧何、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三:子曰“道之以政,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请回答:

    (1) 用材料一原句来佐证“秦失其政,陈涉首难”。据材料一指出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 据材料二分析刘邦为什么会获取天下?

    (3) 综合上述二则材料,结合秦亡汉立的史实中你可以悟出哪些治国之道?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