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87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项选择题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有(    )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

    ②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2. 《翻身农奴把歌唱》是藏族歌手才旦卓玛唱出的一首藏族民歌。其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发生在1951年10月的(    )
    A . 开国大典 B . 西藏和平解放 C . 土地改革结束 D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 3. 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 《共同纲领》的制定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D . “三大改造”的完成
  • 4. 为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1954年9月,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5. 下列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    )
    A . 互不侵犯 B . 平等互利 C . 和平共处 D . 经济合作
  • 6.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A . 农业 B . 重工业 C . 轻工业 D . 商业
  • 7.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各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改变这个现象是在什么完成后(    )
    A . 土地改革 B . 三大改造 C . 一五计划 D . 新中国的成立
  • 8. 抓住关键词是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之一。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这三个关键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新中国成立 B . 土地改革 C . 大跃进 D . 三大改造
  • 9. 1966﹣1976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挫折和损失的这场运动是(    )
    A . 文化大革命 B . 十年内战 C . 四五运动 D . 反右斗争扩大化
  • 10.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 . 中共八大召开 B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 . 中共十二大召开 D . 中共十四大召开
  • 11.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所作诗词称颂的模范人物是(    )

                         

    A . “铁人”王进喜 B . 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C .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D . “两弹元勋”邓稼先
  • 12.

    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    )

    A . “大跃进”运动时期 B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1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1980年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的是(    )
    A . 深圳 B . 珠海 C . 厦门 D . 上海
  •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 .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 . 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 .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 . 衣着丰富多彩 B . 自驾出游流行 C . 食物匮乏单调 D . 上网淘宝购物
  • 16.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回顾所学知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找到的正确道路是(    )
    A . 计划经济的道路 B .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D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17.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领导我们“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共领袖分别是(    )
    A . 孙中山、毛泽东 B . 孙中山、邓小平 C . 毛泽东、邓小平 D . 毛泽东、习近平
  • 18. 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9.7893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日本,达到世界第二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倍以上,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479万人。这些巨大成就取得的原因是( )
    A . “一五”计划 B . 三大改造 C . “一国两制” D . 改革开放
  • 19.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    )
    A . 2000 B . 2001 C . 2002 D . 2003

二、非选择题

  • 20. 2019年,祖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l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了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夺取全国胜利”,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2) 材料二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为此,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制定了什么计划?请列举该计划的成就两例。
    (3) 材料三反映了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什么严重失误?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
  • 21.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靠外交智慧,更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53年底,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两国在我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材料二:“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改善两国关系,实现双方关系的正常化。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四:

                     

    第26届联大上乔冠华开怀大笑           历史性的握手

    (1) 材料一中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2) 材料二中的会议是指什么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开始于哪位美国总统?该总统访华期间签订了什么文件?
    (4) 哪一事件让乔冠华开怀大笑?“历史性的握手”之后,中美两国哪一年正式建交?
    (5)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总结一系列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 22.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三:“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1) 材料一反映的什么事件?
    (2)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也在高速进行。据材料二指出:对农业改造的方式是什么?除了对农业改造外,还对哪两个行业改造?改造的基本完成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3) 材料三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请问政府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改革措施?改革的典型是哪里?有何意义?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材料三: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事先没有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做的但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是不干,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试验。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试验不知好坏。试验当然要争取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改了就是了,自己不要灰心,别人不应该责难。要支持、爱护那些致力于改革的创新者。

    ——2012年2月24日社论

    (1) 材料一中“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中国人民在这场变革中探索出的一条发展之路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最大的经济特区是哪个?
    (3) 2012年2月24日的社论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视察10周年而刊发的。邓小平南方视察后,1993年11月中共中央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