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

修改时间:2024-10-15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 积累与运用(20分)

  • 1. 根据下面语境回答问题。

    四季之景年复一年地更替着,总有一些不一样的景被记录在书里。朱自清笔下,春天有着无限生机,像刚落地的娃娃,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还像jiàn ____壮的青年;冰心笔下,被繁密的雨点打得攲斜的红莲受到荷叶的遮蔽,这像极了受母亲庇护的我们;刘湛秋笔下,秋天的雨使人静mì ____ 、使人怀想、使人动情;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带着温晴,chéng ____清的河水、只有点小雪的山……

    (1) 【任务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 【任务二】“攲斜”的“攲”的正确读音是(      )。
    A . B .
  • 2. 诗歌组设计了上下连句环节,请参与回答。

    古诗文

    主题

    ①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思乡

    ②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③不知何处吹芦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志向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⑥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其一)》)

    ⑦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论语·述而》)

    为人

    ⑧子曰:“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

    ,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 3.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B . 很多经典成语源自古诗文,如“温故知新”“博学笃志”“三人行,必有我师”都出自《论语》。 C .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谦称自己,“子”尊称男子,“尊君”尊称对方父亲。 D . 古人常以“弱冠”“不惑”“而立”“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
  • 4. 古往今来,无数名家都书写青春。阅读以下两首诗,结合诗句内容,探究古人笔下理想的青春少年形象。

    少年行(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赠少年

    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 , 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释】①淮阴市:淮阴侯韩信曾在此受胯下之辱,后来却成为一代名将。诗人以此为典勉励自己。

二、阅读(48分)

  • 5. 小金同学找到两副关于《朝花夕拾》的对联,请你帮他将对联补充完成(  )

    ①上联:朝花夕拾忆           ;  下联:狂人日记书深刻反思。

    ②上联:故事新编述世道百态;   下联:朝花夕拾赏           

    A . 亲朋好友     人间千姿 B . 年少往事     人间千姿 C . 亲朋好友     忏悔意识 D . 年少往事     忏悔意识
  • 6.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1) 本段文字选自  (人名)创作的《  》(作品)
    (2) “裙钗”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 7.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先生构建“文学 ”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雪夜火光中的夜渔,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战争”,辰河上今昔的对比……纯洁的情感与包含着深切忧患的思索,被精心编织在这部散文中。
  • 8. 文学类文本阅读

    花园(节选)

    汪曾祺

    ①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②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③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

    ④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一种鸟)永远眯着眼假寐。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儿,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再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⑤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⑥“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⑦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得很。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⑧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和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呢,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⑨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选自《人间草木》,有改动)

    (1) 用一句话概括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花园》。
    (2) 题为“花园”,但开头却写了整个家的情况,似与“花园”无关。这一部分可否删去?为什么?
    (3) 按括号内的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迫着扑。

    (请从动作描写或句式的角度赏析)

    (4)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汪曾祺的《花园》,虽然都有写童年生活的趣事,但两文对回忆的态度并不相同。请你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和《花园》内容,分析两位作者对生活往事的不同情感态度,并谈谈你对二者的看法。

    [材料一]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朝花夕拾·小序》

    [材料二]汪曾祺曾这样谈自己对散文的理解:“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此外,他还有一句名言:“生活,是很好玩的。”

  • 9.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盲盒,顾名思义,重点在于“盲”,同样的包装里装着不同的玩偶手办,盒身上通常有整个系列的玩偶造型图片,但在你付完钱、拆开盒子前,你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选中的是什么款式。定价适中、充分利用好奇心这几大属性是盲盒一出世就受到年轻人喜爱的主要原因。盲盒具有收藏性、设计性的特点,迎合了年轻人对“萌文化”的喜爱,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审美需要,体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日渐增长,是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如果想同时拥有“大隐藏”和“小隐藏”,概率只会更低。许多盲盒的隐藏款出现的概率为1/72、1/144。有些人花了5000﹣7000元,就为了买一个隐藏款,直接买了一箱,一箱里才可能出一个(隐藏款)。就像买彩票一样,在赌博心理作用下,玩家们会不断尝试。赌输了,心有不甘继续开下一个盒子;赌赢了,极大的满足感和炫耀心理,也会驱使玩家继续开盒。

    大家一起购买盲盒,其实是“羊群效应”——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一个人购买盲盒,可能是因为他身边的人都在购买和讨论盲盒,而他需要通过参与其中来获得其他人的肯定和接纳,从而找到归属感;一个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抽盲盒过程的人,可能需要的是享受被人关注的快乐以及与人分享的喜悦。“找到真正的需求,用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选自《半月谈》(有删改)

    【材料四】

    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较差,对盲盒中不确定的产品会产生较强的期待感,这种期待感可能会逐步“成瘾”。同时,购买盲盒获利的概率极低,让青少年过早涉足投机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会让部分青少年认为可以通过投机取巧来赚钱获利。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五】

    (1) 学习小组的同学们研究并筛选了以上材料,请你选出最有可能是本期研究主题的一项是 (     )
    A . 盲盒是什么? B . 盲盒热背后的“坑”。 C . 细说盲盒,理性入手。 D . 盲盒的未来发展,还好吗?
    (2) 有同学不理解材料二“羊群效应”这一概念,请你结合材料三和材料五,为“羊群效应”作一个通俗的解释。
    (3) 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对未成年人买不买盲盒产生了不同看法。请结合材料,站在“支持购买”和“反对购买”的角度各提出两个理由。

    ①支持购买:

    ②反对购买:

  • 10. 文言阅读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 ”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③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④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选自《说苑》

    【注释】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文中“赐”是子贡自称,相当于“我”。③终业:完成学业。④奚:为什么,怎么。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 ②简子不()  ③哉,子贡之言也()

    (2)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3处)

    孔 子 犹 江 海 也 赐 则 奚 足 以 识 之

    (3)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终业而去

    A . 学而不思则罔 B . 人不知而不愠 C . 温故而知新 D . 切问而近思
    (4)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句子的意思。

    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

    (5) 甲、乙两文中都以水为喻,孔子借“(川)河流”、子贡借“江海”分别表达怎样的内容和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写作(48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任务。

    某店家开业促销,在朋友圈发集赞广告,集多少赞可抵多少元的消费,不限数量,不限日期,大家纷纷集赞,后到店消费,店家却因为参与人数太多,取消了这次集赞活动,大家都觉得上当受骗,愤愤不平。

    这件事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有人说店家不诚信的行为让人鄙视,有人说这店家的不诚信也是无奈之举,可以理解。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120字左右。

  • 12. 班级公众号准备推出“阅读”系列推文,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

    题目:阅读,遇见                 

    要求:①认真书写;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套写,不抄袭,不透露个人信息。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