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修改时间:2025-01-15 浏览次数:7 类型:中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 1.  下面语段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春风终于没有辜负翘(qiáo)首以代的众人,她(qiǎo)把一岸垂柳梳理得分外妖娆(ráo)。大地(yōu)胸脯(pú)上花草萌发 , 小草嬉闹着返青,花蕾(lěi)遥曳着送出芬芳。春天到来,大地姹紫嫣红多姿多采 , 所有生命欢快跃动生机盎(ànɡ)。那广袤(máo)的原野,喧滕的河水,连绵的群山,都让人心旷神怡。

    A . 翘(qiáo)首以代 悄(qiǎo)然 辜负 遥曳 B . 姹紫嫣红 妖娆(ráo) 胸脯(pú) 跃动 C . 多姿多采 黝(yōu)黑 花蕾(lěi) 嬉闹 D . 生机盎(ànɡ)然 广袤(máo) 萌发 喧滕
  • 2.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每一个人都可以读诗。读诗要读透包含情感的意象,要品精练优美、新颖别致的语言,更要悟情感、析哲思。____。每一个人也都可以写诗。写诗要注意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情感美和理性美。一首诗的优劣取决于它们的搭配是否相得益彰。____。

    ①读诗不能断章取义,更不是附庸风雅。

    ②写诗不仅濡养生命,更是生命的升华。

    ③诗歌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

    A . ①③② B . ②③① C . ③①② D . ②①③
  • 3.  下面这段话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湖湘文化可以上溯至屈原、贾谊的先秦、大汉时代,但真正成型是在宋代,而湖南书院在湖湘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功不可没。北宋时期,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岳麓、石鼓书院异想天开 , 文风渐兴,在促进湖湘士人树立文化自信方面卓有成效 , 为湖湘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承发扬湖湘文化,身为湖湘儿女的我们任重道远

    A . 功不可没 B . 异想天开 C . 卓有成效 D . 任重道远
  • 4.  下面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自己的父亲,后者谦称对方的父亲。 B . 古代书信,既可以通过写景来抒情言志,也可以对后辈予以教诲与劝勉;前者如《答谢中书书》,后者如《诫子书》。 C .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D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自居,表达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复杂心境。
  • 5.  古诗文默写。

    阅读古诗词,可以通过意象把握情感,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有思乡之情;可以通过直抒胸臆的词语把握情感,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表达辛弃疾收复失地、忠君报国的理想;可以通过典故把握情感,如《行路难》的“”,李白借姜尚、伊尹的经历表达自己的信心。

  • 6. 综合性学习

    1.下面文段选自小湘参加学校“少年正是读书时”读书分享活动的发言稿,请据此完成以下三个小题。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少年正是读书时,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阅读的习惯。

    ①春天正是读书时,一篇美文、一本好书,会缓解紧张的情绪,冲淡中考的焦虑。②读书不但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更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③读文天祥的诗,使人感悟爱国情怀;读宗璞的文章,使人感受生命的繁茂与蓬勃;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使人感受与命运抗争的自强不息……④读书的力量常常不是体现在身体感官,而是潜移默化地滋养精神。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

    (1) 小湘在分享活动中的这段文字表述,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B . C . D .
    (2) 小湘的班级图书角贴有爱护公共图书的“温馨提示”,其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 书上的知识可以带走,但图书请让它待在自己的家。 B . 除了指纹,请什么也别留下。 C . 图书角的书是公共资源,请爱护图书,小心使用。 D . 读书时不要圈圈点点,不能将书折角,违者罚款。
    (3) 小南听了小湘的读书分享,特别想借读《平凡的世界》,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和小湘说,所以请小红帮忙转述自己的想法。听了小红的话,小湘欣然同意,请小南第二天下午5点到自己住的阳光小区门卫那儿取书,并请小红转告小南。

    第二天,小红对小南说:

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

  • 7.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①汉字“昙”上是日,下是云,它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你想到“昙花一现”,自然就会认为“时间短”即其意。但事实上,昙花晚上开放,浓云密布,很多人看不到,故名“昙花”。这启示我们,要建立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汉字思维。

    ②首先要把字词分开。字词的关系,就像一个人,可以有各种身份,但又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要记住汉字只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汉字被写成这样的道理。如,仔细观察“雀”“售”“雇”“维”,会发现它们有一共同构件“隹”。这是一只鸟,当知道它是“鸟”后,即知“雀”是小鸟,“售”是鸟开喉卖力歌唱,“雇”是候鸟在门窗外鸣叫,故汉字积累要学会理解意思。

    ③其次,文和字要分开。文是图案,“字”上是房子,下是婴儿,“字”即生育之意。文字即“图案所生之子”。识文断字的识文,就是要知它的特点。古人只创造了两百个不同的基本构件,却可用之解释整个宇宙。断字,靠思考。“思”,“心”上面是脑,是管逻辑的。我们想法很多,需有东西把它连于手,这是“维”。“维”是用绳套住约束鸟。

    ④汉字有情感,它传递的是祖先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日用而人不知”,故我们要让大脑经过有效训练,建立汉字思维,亲近古老的文,理解古老的字。

    材料二

    ①书法是汉字造型艺术。汉字因书法而有生动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丰富内涵之美。

    ②书法艺术的个性在于书者的感情状态会直接表现在字的线条、结体和布局中。《翰林要诀》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可见感情因素在书法艺术中之重要。

    ③书法极美,亦极难,难在文化积累上。文化是书法的根脉和源泉,是学书者的深根固本之道。

    材料三

    ①大家在练字时,可能都想有自己的独门字体,现在,AI造字功能告诉你:用三五分钟,手写十二个字,就能诞生你的独门字体!

    ②AI造字的个人专属字体生成源于真实笔迹。它针对你的习惯,设定了“笔锋”的选择。在创作字体的过程中,可根据笔锋、力度的不同而呈现不一样的风格。这种体验可以比较完美地满足对个性化字体的需求。据称,AI造字可以根据不同用户手写字体的大小、宽窄、书写速度和371种连笔风格等,进行完整记录和最终生产。

    (1) 下列说法或推断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 我们认知“昙”是通过“昙花一现”这个词,故很自然地正确判断出此字意是“时间短”。 B . 构件“隹”表示一只鸟,即知“雀”是小鸟,可以推断“集”最初意可能是鸟聚集在树上。 C . 书法因汉字而有生动的形式之美,汉字因书法而有丰富的内涵之美;书法极美,亦极难。 D . AI造字已完全根据不同用户手写字体的371种连笔风格,完美地生产出个人专属字体。
    (2) 阅读材料二,结合《祭侄文稿》的写作背景,下列对该书法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祭侄文稿》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起兵抗击叛军,兵败遇难,颜真卿悲痛万分,写下《祭侄文稿》。

    A . 作品文字轻盈、飘逸,运笔如行云流水,可见作者内心激动澎湃。 B . 作者内心悲愤交加,字间行气,随情而变,时疏时密,毫无雕饰。 C . 作品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可以强烈感受到作者感情的起伏和渲泄。 D . 作品墨色浓重而枯涩,与作者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高度一致。
    (3) 小红认为:AI造字能诞生自己的独门字体,因此我们中学生没有必要练习书法。请结合以上材料反驳小红的观点。
  • 8. 现代文阅读Ⅱ

    小 吕

    汪曾祺

    ①火车过来了。

    ②先是一个雪亮的大灯,亮得叫人眼睛发胀。大灯好像在拼命地往外冒光,而且冒着气,嗤嗤地响。乌黑的铁,锃黄的铜。然后是绿色的车身,排山倒海地冲过来。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 , 川流不息地追赶着……

    ③这些,小吕都太熟悉了。夏天睡得晚,老是到路口去看火车。

    ④小吕是果园的小工。这孩子长得清清秀秀的。念到六年级了,忽然跟他爹说不想念了,要到果园做活去。他爹想:果园里能学技术,也能学文化,就同意了。后来才知道,他还有个心思。他有个哥哥,在念高中,还有个妹妹,也在上学。他见他爹张罗着给他们借钱交费,他就决定了:我去做活,我哥、我妹能够念多高就念多高。这样,他就到果园里来做活了。每回领了工资,除了伙食、零用(买个学习本,配两节电池……),全部交给他爹。

    ⑤果园里有许多活,大工来做有点窝工,正需要一个伶俐的小工。登上高凳,爬上树顶,绑老架的葡萄条,果树摘心,套纸袋,捉金龟子……小吕很快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

    ⑥小吕原来在家里住。七月,果子大起来了,需要有人下半夜护秋。组长老张照例开个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小吕说,他愿意搬来住。一来夏天到秋天是果园最好的时候。满树满挂的果子,都着了色,发出香气,弄得果园的空气都是甜甜的,闻着都醉人。这时节小吕总是那么兴奋,话也多,说话的声音也大,好像家里在办喜事似的。二来是,下夜,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星星,又大又蓝的天,野兔子窜来窜去,猫头鹰叫,还可能有狼!这非常有趣。

    ⑦小吕很佩服果园技工张士林,佩服他那么年轻,才十九岁,就对果树懂得那么多。不论是修剪,是嫁接,都拿得起来,而且能讲一套。他佩服张士林看那么厚的书,比一块城砖还厚,还搞试验,培养葡萄抗寒品种。小吕愿意自己也像一个真正的技工。可是自己觉得不像。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树剪子。在果园做活的大人,每人都有一把树剪子,装在皮套子里,挎在裤腰带后面。他多希望也有一把呀,走出走进——赫!可是他没有。他没有专用的,当然总是不那么好使。这不带劲!看起来倒像是不会使剪子似的!气人。

    ⑧组长老张见小吕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 , 心里发笑。有一天,他叫:“小吕!过来!这把剪子交给你。小人小马小刀枪,正合适!”这把剪子特别轻巧。小吕可高了兴了,十分得意:“做啥像啥,卖啥吆喝啥嘛!”自从有了这把剪子,他真是一天不离身,没有事就把剪子拆开来,用砂纸打磨得锃亮。另外一样,是嫁接刀。他想自己先练习削树码子,练得熟熟的!也不用公家的刀,自己买。用惯了,顺手。

    1961年11月25日写成

    (节选自汪曾祺《羊舍一夕》)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乌黑的铁,锃黄的铜。”两个短语并列,语言灵活灵动,突出了主观感觉。 B . “一方块,一方块”,以重复叙述描述持续的状态,充分表现出口语的神韵。 C . “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树剪子。”冒号后只有“一样”,强调了剪子的重要。 D . 两次写“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写出了老张的粗心大意,看了多次才看清。
    (2) 根据原文,小吕愿意在果园下半夜护秋有哪两个理由?
    (3) 第一个理由是用常规的句式叙述的,而第二个理由则是一串名词和短语的排列,作者为什么要以一种非常规的句式来叙述?
    (4) 小说塑造了主人公小吕多方面的品格,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著阅读(共8分)

  • 9. 小湘的班级开展《西游记》与《红星照耀中国》名著联读活动,大家推荐了两个文段进行阅读分享。请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那众僧起来,收拾茶水早斋。玄奘遂穿了袈裟,上正殿,佛前礼拜,道:“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祝罢,回方丈进斋。斋毕,那二从者整顿了鞍马,促趱行程。三藏出了山门,辞别众僧。众僧不忍分别,直送有十里之遥,噙泪而返。三藏遂直西前进。正是那季秋天气。但见:数村木落芦花碎,几树枫扬红叶坠

    【乙】又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十五岁的瘦少年,他是在甘肃河连湾附近的一所医院里工作的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的头头。他的家在兴国,那是红军在江西的模范县,他说他有一个兄弟还在那里的游击队里,他的姊姊是护士。他不晓得他家里的人怎么样了。是的,他们都喜欢红军。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懂得红军是我们自己的军队——为无产阶级作战”。我不知道向西北的长途跋涉在他年轻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但是我没有能够弄清楚,对这个一本正经的少年来说,这整个事情是一件小事,只是徒步走过两倍于美国宽度的距离的小事情。

    “很苦吧,嗯?”我试着问道。

    “不苦,不苦。有同志们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二万里,我们就走二万里!”……

    千篇一律的回答,我心里想,这个年轻人从某个红军宣传员那里把答话学得很好。第二天,在红军士兵的一个大规模集会上,我十分惊奇地发现他是主要讲话的人之一,他自己就是个“宣传员”。

    (1) 下面是小湘对相关内容所做的批注,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段【甲】中唐僧与孙悟空在佛前礼拜,准备一起往西天取经。 B . 文段【乙】客观而真实展示了一个典型的红小鬼领导者形象。 C . “数村木落芦花碎,几树枫扬红叶坠”,景物描写烘托了唐僧与众人依依惜别的感伤。 D . 不直接用数字而用“两倍于美国宽度”写长征的距离,美国读者会有更切近的感受。
    (2) 小湘认为【甲】、【乙】两个文段中,唐僧与瘦少年有类似的品质,请你在文中找出具体的理由;同时根据选段或整本书内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四、古诗文阅读(共18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卢学士文弨,精研经训,博极群书,孜孜无怠,未尝一日废昧爽而起翻阅校朱墨并作。桌间,无置茗皿处。日且冥,乃步于庭中,俄而篝灯如故,至夜半而后即安,严寒酷暑不稍闲。生平食禄卖文,不治生产,仅以蓄书。闻有善本,必借抄之,分别笔诸本之乖异,字细而必工。家藏数万卷,无不手勘,精审无误。凡所校定,必参稽善本,证以它书,即友朋后进之片言,亦择善而从之

    【注】①昧爽:拂晓、黎明。②茗皿:茶杯。③篝灯:点灯。④参稽:对照查考。

    (节选自《清稗类钞》,有删改)

    (1) 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录毕”和【乙】文“分别笔录诸本之乖异”的“录”,都是“抄写”的意思。 B . 【乙】文“未尝一日废辍”和《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的“辍”,都是“停止”的意思。 C . “勘”的意思有:①校订,核对;②勘察,审查;③判断,判别。【乙】文“勘”,取义项①。 D . 【甲】文“色愈恭”和《陋室铭》“草色入帘青”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
    (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昧爽而起/翻阅校勘朱/墨并作 B . 昧爽而起翻/阅校勘/朱墨并作 C . 昧爽而起/翻阅校勘/朱墨并作 D . 昧爽而起翻/阅校勘朱/墨并作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即友朋后进之片言,亦择善而从之。

    (4) 根据文意,甲文中“弗之怠”与乙文中“”的意思相近,甲文中“”与乙文中“博极群书”意思相近。
  • 1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前出塞九首·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这是说打仗要有精良的武器。 B .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指出了应该运用的作战步骤。 C . 诗的前四句运用很专业的术语讨论如何克敌制胜,婉转含蓄。 D . 诗的后四句则直抒胸臆,其中含有对时事的隐忧,振聋发聩。
    (2) 本诗后四句表达了杜甫对战争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五、写作(共50分)

  • 1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钢是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里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奥斯特洛夫斯基

    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习近平

    以上材料都谈到了青年应该如何追求理想;请根据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⑵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⑶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⑷不少于6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