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79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每个伟大的时刻都是由无数平凡和渺小组成的。把“我”跟所有观众连接起来,释放每一位观众心里的情感,是这部电影的努力方向。正如电影的总制片人黄建新所说“我们就是想把《我和我的祖国》的这个‘我’拍好”,因为他们最普通,但他们内心最深处有温暖,有情感,有伟大。

    从为了新中国第一面电动国旗“万无一失”的林治远,到为了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不敢与爱人相认的高远;从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一秒不差”的升旗手朱涛,到把奥运会开幕式门票送给汶川地震孤儿的张北京……电影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击中了每一个“我”内心最深处的柔软。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女排夺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2015年九三阅兵,电影中人物的经历,见证了祖国每一次向前的坚实脚步,唤起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不管是身处繁华的首都,还是身处荒凉的草原;无论是生于建国初期的70岁古稀老人,还是成长于新世纪的青春少年,每个“我”都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重温了记忆,找到了共鸣,牵引出了与祖国最深层的情感羁绊。原来,那些镌刻在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伟大时刻,那些熠熠生辉的璀璨画面,有他,有你,也有我!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我和我的祖国》带领我们重温了新中国70年的峥嵘岁月,激发了我们内心最朴素的爱国情怀。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在通往宇宙的征途中,在共和国的星河里,正是无数个“我”默默奉献、无私拼搏,用忠诚、执着、朴实的赤子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无怨无悔对事业坚守,坚定不移为国为民奉献,撑起了共和国的铮铮脊梁,筑起了共和国的雄伟大厦,铺下了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

    (摘编自《人民网评:<我和我的祖国>, 伟大的时刻有你有我!》)

    材料二:

    中国社会演进到夏商周时期,“家国同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血缘亲情为本位的家庭或家族管理形式,不仅父权与君权互为表里,而且两者的传承方式也如出一辙。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国与家虽有大小之别、上下之分,却仿佛一个有机体的微小局部与庞大整体的关系,既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又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一方面,家是国的最小社会单位、是国的细胞和缩影,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这种“家国同构”的理念,使我们的先人将家与国的治理几乎看作是同一回事。

    《左传·桓公二年》晋大夫师服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虽然主要是描述春秋早期邦国社会的主从等级秩序,表明尊卑上下之异,但也显示出血缘亲情之和,传达了家与国紧密相连的信息。在这种“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的等级分封、家国“胶结”的社会结构中,“家”里对父母之“孝”与“国”中对君主之“忠”自然结合在一起,“亲亲”与“尊尊”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合、融为一体。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经·广扬名》)《大学》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如此等等表明,儒学家常常把家与国的联系看作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关系。一方面,家兴可以影响国运:“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曾子语,见《大学》第十章)另一方面,国乱则不免家丧:“天下大乱,无有安国; 一国尽乱,无有安家; 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吕氏春秋·谕大》)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同构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心理认知,正是家国情怀萌生滋长的“肥沃土壤”和“适宜气候”。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依此而论,要想“天下归仁焉”,则要从做人的最根本处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等做起。可以说,为仁的基础在血缘亲情之中,而治国安民则是对血缘亲情的放大。

    《大学》里“八条目”对此说得最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这里一方面强调一个人要想立德于天下,就要为国效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又指出,要想报效和治理国家,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而整顿好家庭和家族,则应从修养自身做起,在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上下功夫。如此,不仅将个人、家庭、国家纳入联动递进的演进链条和轨道,而且为千千万万明德有为之士指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步阶梯和人生目标。家国情怀的产生和弘扬,正是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开拓前行的必然结果,也是激励人们为国为家拼搏奋斗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力量。

    (摘编自钱念孙《家国情怀溯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和我的祖国》所引发的观众的感动,既来自于见证祖国重要历史时刻而产生的自豪感,又来自于“那就是我”的强烈代入感。 B . 影片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我”与祖国的血脉相连,意在激励每一个中国人一如既往地努力拼搏,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C . “家国同构”理念将治家与理国相提并论,体现了家、国间的关系:家是国的基础,无家则无国;国是家的保障,决定家的兴亡。 D . 家与国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家国同构”认知,一旦成为一个民族稳固的文化理念和心理结构,人们的家国情怀便会油然而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强调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同时又跟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相挂靠,展现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个辉煌时刻。 B . 在家国同构观念影响下,父权与君权在传承方式上如出一辙,对父母之孝与对国君之忠相交相融,治家与治国也可互相融通借鉴。 C . 家国情怀作为个人对家和国共同体的认同与热爱,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情感基础,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D . 材料一立足于现实热点,材料二着眼于学术探究,但都围绕家国情怀这一话题展开论述,揭示了家庭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的主题。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符合《大学》“八条目”理念的一项是(   )
    A .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

    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庄子·人间世》)

    B . 故责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经·第十三章》) C . 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

    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D . 人无法,则任化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街子·修身》)
    (4) 请结合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说明作者是如何增强其论证的说服力的。
    (5) 《我和我的祖国》强调拍好平凡普通的“我”有什么好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开的声音

    高学升

    田间的苘麻花开了,金灿灿的十分好看。打瓦村的村民老季本想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但他现在再也没有这份心情——老季已经两无没有吃喝,他萌生了绝食的念头——“好人都死掉了,咱这个瞎子,还活在这世上干什么?”卓冬婷因公殉职的消息对老季打击很大,他满脑子都装着那个女孩。

    几年前,老季的两只眼害病,成了瞎子,家里只剩下一个十几岁的孙子小旺跟着老季过日子,日子过得很艰难。

    那天,他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打理苘麻。打瓦村的田地种不出好粮食,倒是盛产苘麻,村前村后遍野都是。苘麻打理利落,会有人到村里收购去制麻。老季的家庭收入,就寄托在几亩苘麻上。“大爷,您这是在侍弄苘麻?”村主任大成带着一个女孩走过来,女孩和老季打招呼,她甜甜的声音让老季感受到一股青春活力。

    “二叔,这是县里下来的干部,来咱们打瓦村扶贫,她选了你家结对搞帮扶,你就叫她卓科长。”“大爷,可别叫什么科长,我大号叫卓冬婷,您喊小卓或者冬婷就行!”

    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因为刚到田间去,泥巴覆到膝盖。“哦,好咧,好咧!”老季努力睁大眼睛,但他什么也看不见,身上刚增添的几分力量又跑掉了。老季重重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家的情况太难,先前几任负责帮扶他的干部,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女孩听到老季一声叹息,脸色凝重。“主任,您先走吧,我留下来帮大爷打理苘麻.”

    打瓦村位置偏僻,四面环水,外出都靠轮渡。卓冬婷在打瓦村住下来,很快走遍了全村所有住户一包括老季家在内,每家的锅门向哪个方向,她都清楚地记在心里。卓冬婷穿着紫色高帮水鞋,泥巴覆到膝盖,上门送物资。老季边打理苘麻边和她闲聊,“姑娘,你从城里到咱打瓦村受苦,生活可习惯?”“大爷,看您说的,我才在村里呆多长时间?要说受苦,苦了的是你们哩!”卓冬婷坐到老季对面的凳子上给他当下手,在卓冬婷的鼓励下,老季对生活又重新充满信心。“二叔,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没想到这苘麻还有大用!卓科长帮助咱们联系一家制药公司,光你家每年就能增收一万多块。”村主任大成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制药公司签完协议,挨家登门相告。打瓦村的村民很快知道,苘麻不仅是制麻的好原料,而且也可入药解毒祛风。

    第二年,苘麻花开的时节到了,老季的一心情变得开朗。“小旺,快领咱去看苘麻花。”小旺对老季的话有当诧异:“爷爷,您说什么?…‘冬婷姑娘说,咱的眼睛不方便,但耳朵好使,一定能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在盛开的苘麻花旁边,传出了祖孙俩的欢声笑语。卓冬婷看到这一幕,欣慰地笑了。

    自打卓冬婷来到打瓦村,老季的开心事一件接着一件。“大爷,医生的话您也听到了,换上眼角膜,您完全可以重见光明,”卓冬婷说服老季,带他到省城的医院检查眼睛,医生说,只要费用准备齐了,手术随时可以做。卓冬婷听了医生的话很高兴,老季却又是重重叹了口气。“姑娘,眼瞎怕什么?咱可以用耳朵听花开。”卓冬婷明白老季担心巨额手术费用,她安慰说:“大爷,医生说的费用,并不是天文数字。除了合作医疗应该报销一部分,我会为您争取上级大病救助资金,还会为您在网上筹款。”老季的脸上再次露出开心的笑容。打瓦村的面貌改变很大。村里修上了平坦宽阔的公路,只缺河面上再架一座桥,打瓦村的发展瓶颈就能打破。正在老季和全村村民幸福地憧憬之时,没想到,一则噩耗传来,让他们心痛如刀割。为了选准修桥位置,卓冬婷亲自下水测试水深,不幸溺水身亡。“二叔,你不吃不喝作贱身体,自己解脱容易,可丢下小旺他怎么办?”得知老季绝食,大成登门劝导。“咱走了才不给小旺添累,现在政策好,还会让他饿死?”大成见劝说无效,出门沉思片刻,又返回去编了几句话骗老季。“二叔,你听说卓科长出事不假,可你不要太难过,她目前只是受了伤,还在住院抢救呢,还是先吃点饭要紧!”“咱不信,你欺负咱眼瞎。”在大成哀求下,老季终于断断续续开始吃饭,

    这天,老季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搓麻绳,大成又带着个女孩走过来。“哦,大成,是不是冬婷姑娘来了?原来你真的没有讲假话!”大成正要搭话,只听老季突然改口说:“哦,还是不对,这脚步声不像是冬婷。”

    “大爷,您说得对,我既是冬婷又不是冬婷,我叫郭早春。冬婷姐殉职后,为了纪念她,县里成立冬婷志愿者工作队,她没有完成的遗愿,由我来接替她,”不久,郭早春来到老季家。“大爷,经过冬婷姐前期努力,现在时机成熟,我来接您去给眼睛做手术。”“不去,咱都是快死的人,还费这钱干什么?”“二叔,村东头河面上的大桥已经破土动工,难道你不想亲眼看一看?还有宽阔的马路,还有即将投产的苘麻原材料加工厂,这些可都是卓科长拿性命和付出的心血换来的!”郭早春和大成不停相劝,老季这才答应去做手术。

    苘麻花又开了。经过苘麻地,老季突然停下脚步,竖起了耳朵。“早春姑娘,咱又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哩。”郭早春心疼地打量老季,只见几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写老季无心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并绝食,主要原因是卓冬婷的去世让他失去依靠,对生活失去信心。 B . 小说多次写到老季的心理变化,这样写既丰富了其人物形象,也反映出了卓冬婷扶贫工作的进展情况。 C . 老季接受卓冬婷的建议去听苘麻花开的声音,说明他已经对卓冬婷充满信任,这也让卓冬婷感到欣慰。 D . 郭早春接替卓冬婷完成其遗愿。“冬婷”“早春”相承,含有冬去春来之意,象征扶贫工作前景美好。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中通过打瓦村前后面貌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卓冬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B . 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卓冬婷的紫色高帮水鞋,泥巴覆到膝盖”这一细节,刻画了她不怕脏、累的形象。 C . 小说首尾呼应,构思缜密。由老季听苘麻花开的声音写起,以他又听到苘麻花开的声音结尾,结构严谨。 D . 小说语言精致典雅,蕴含感人力量。如“郭早春心疼地打量老季,只见几滴老泪挂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
    (3) 小说三次写到了苘麻花开,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在内容表达方面有何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敞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材料二: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牧陈,军于城父。用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子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子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

    (节选自《孔子世家》)

    [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而行。孔子用以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

    (1) 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是( )
    A . 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 . 臣之壮也,不如人  犹:尚且 C . 又欲其西封         肆:肆意 D . 且君尝为晋军矣    赐:赏赐
    (2) 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同的是( )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 . 夫晋,何厌之有 C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 楚救陈,军于城父
    (3) 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B .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C .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D .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4)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 . 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C . 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D . 宰,原指贵族的管家,后也作县令别名,如“家君作宰”,本文为第一种含义。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材料一: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 材料二:孔子为人正直,不畏危难。他因批评陈国和蔡国国君的问题,在陈蔡之间遭遇两国的围攻,断绝粮食,但依然坚持教学。 C . 材料二:子贡面对困境,主张妥协。他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确实非常伟大,但为了便于让下人接受,应该适当降低一些要求。 D . 材料二:颜回面对困境,信念坚定。他认为即使不被接受,孔子也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不被接受,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井冈山(注)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注)本词为毛泽东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所写。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故地重游,引发了无限感慨,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气和雄心。 B . 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丽的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豪迈的风采。 C . “犹记”两句,是作者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 D . 词的下片中“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喜悦。
    (2) 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

五、情景默写

  • 5.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人在“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3)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把目光投射到江天一色的远景,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凸显“画图难足”的诗句是:“。”
    (4) 《谏逐客书》中作者在正面阐明纳客的好处时,从天道规律方面作了阐释:“是以。”
    (5)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六、选择题

  • 6. 下面对《红楼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B . 《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C . 《红楼梦》中“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是对贾探春的描述。 D . 《红楼梦》中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是将薛宝钗比作杨玉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将林黛玉比作赵飞燕。
  • 7.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晴雯性格温柔和顺,处事细心周到,从称赞;袭人性情急躁直率,待人爱憎分明,受人怨谤。二人性格迥异,却都走向悲剧结局,令人唏噓。 B . 黛玉是诗社中的佼佼者,“温柔敦厚”是姐妹们对其诗风的赞誉。 C . 《红楼梦》中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说明她们有显赫的家世,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 D .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社会底层,农村生活孕育了她精于世故又朴实善良的复杂性格。

七、名著阅读

  • 8.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湘云因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而被宝玉斥为说“混帐话”,宝玉还当众颂扬黛玉不讲这些混话。这话恰巧被黛玉听见,百感交集。(《红楼梦》) B .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是甄士隐抄给贾雨村的“护官符”,提及的四大家族分别指的是贾政贾宝玉所在的贾家、史湘云所在的史家、王夫人王熙凤的娘家王家、贾母和薛宝钗的娘家薛家。(《红楼梦》) C . 贾探春系贾政与赵姨娘所生,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红楼梦》) D . 贾惜春,贾珍的妹妹,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后入栊翠庵为尼。(《红楼梦》)

八、选择题组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芒种的气候特征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农事耕种以芒种这一时节为界,过此之后,播种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所以到了芒种,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       )。如果再推迟,显著升高的气温会使得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到了秋天收割的时候,产量必然不高。民间把“芒种”称为“忙种”,有“芒种忙、忙着种”的农业生产谚语,说明这个时节正是农业耕种最忙的时候。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其中“鵙”指伯劳鸟,喜阴的它现身枝头,感阴而鸣,诉说春之离愁,也唱响了夏之诗意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大春作物抢种,水稻及时移栽 B . 抢种大春作物,水稻及时移栽 C . 大春作物抢种,及时移栽水稻 D . 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B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九、材料作文

  • 1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培根也有一句关于“成见”的名言,他说:“真正可怕的,并不是那种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