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11-06 浏览次数:140 类型:期末考试
材料一:
精神的经典是就经典的价值而言,经典的精神是就经典的内涵而言,经典的精神支撑起精神的经典。这种精神不少是由经典作家自己说出来的,但更多的是潜藏在经典文本之中,需要读者去感受和挖掘。这种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人将自己的精神对象化于经典之中,人的精神品位决定了经典的精神品位,但我们是通过阅读来解读人的精神,而不是直接从人的行为中来解读人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代言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境界。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它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有着为先进阶级代言的大胸襟。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规律,拨去了历史领域的迷雾。经典著作蕴含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磅礴气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无产者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却都出身于有产者,他们都自觉成为为工人解放而奋斗的领袖。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强烈关切,懂得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坚持长年诚实研究、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科学态度。40年磨一剑,没有电脑、网络,没有搜索、复印、打印工具,却创造了经典。《资本论》第2、3卷,是马克思身后由恩格斯整理编辑出版的,其原因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之前,是以多么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以至于生前来不及拿出去出版。经典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色,反而历久弥新、愈益醇厚。今天,我们捧读100多年前写作的经典著作,仍然为其折服,这就是经典的质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不计得失顶住压力、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人格力量。马克思研究利润、资本和财富,却没有用于自己赚取利润、增值资本、积累财富,还不时需要恩格斯的接济才能维持生活,但他无怨无悔,写出了理论版的《悲惨世界》。1848年革命后的德国,“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的折中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恩格斯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写作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论》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精神产生100多年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经典精神的时代条件不同了,但我们仍然需要学习精神的经典、坚守经典的精神,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精神境界更加纯真、精神世界更加美好、精神品格更加高尚,都应当而且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
(节选自颜晓峰《精神的经典与经典的精神》)
材料二:
新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践和人生追求,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走近马克思,读懂马克思,练就过硬素质,不负使命重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确立起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人生航向,从开始为《莱茵报》撰稿起,就将他的一生都投入了“写作”。他的言论深深打动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心灵,更让当时的统治阶级惶恐不安,而这并不仅仅来自马克思的文采,更来自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青年阶段可以说是信仰形成的关键期,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年轻时的邓小平同志把《共产党宣言》视为共产主义的“入门老师”,由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正确道路;习近平同志在延安的知青岁月中,时刻不忘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树立了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新时代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在学之愈深、信之弥坚中享受真理的“甜”味,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马克思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进行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有所区别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和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错误的理想、思想、制度。正确的理论要能够结合具体的发展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阐明,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相会延河之滨和宝塔山下追求真理,为的是中国人民能够“站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听党指挥不偏向,紧跟党走不动摇,把青春汗水挥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各领域各方面,为的是中国人民能够“富起来”和“强起来”。实践证明,只有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其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人生才能更加出彩。
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属中国的革命、建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名言:“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所说的“超过”,实际讲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正是更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最好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青年学习成长提供了力量之源。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新时代课题需要时代新人去解答。在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波澜历程中,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阔进程中,新时代青年责任重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辉煌征程中;新时代青年使命光荣。新时代青年是开创民族复兴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青年,读懂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在理论的高峰上望一望,用实践的镜子照一照,用人民的尺子量一量,用时代的筛子滤一滤,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途中书写新的青春篇章,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节选自夏斌文《青年如何读懂马克思主义的“三美”)
氾光湖上那盏灯
王向明
太阳还没有完全睡醒,氾光湖居民家里的灯就陆陆续续亮了起来。要不了多久,集市口就会变得热闹嘈杂,拉桌子,摆凳子,蔬菜、肉、鱼、蟹,一个个摊位摆好,氾光湖百姓一天的日常生活就开始了。
这些年,每天清晨6点,不用闹钟,李树干就会醒来。先到集市口转转,哪个摊位占道了,哪家车辆停放影响交通了,他都要顺一顺,既要让摊主做得了生意,也不影响百姓正常通行。
管理好集市口,天已经放亮,家家户户的烟囱陆续冒起了烟。早上7点,李树干就开始了入户走访。他要赶在村民家里烟囱冒烟的时候去。过了这个点,村民有的下地,有的去打工,家里常常是铁将军把门,想见到人不容易。
李树干是“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公安楷模”。今年5月,李树干荣誉退休。虽然脱下了警服,但李树干并不觉得是真正退休了。警察生涯虽结束,但自己还是一名党员,只要氾光湖百姓需要,随时能发挥余热。这不,组织上又任命他为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尽管一分钱工资没有,但他的干劲却一点儿没减。
妻子笑他,这辈子就是当牛拉车的命。李树干也不反驳,反而挺喜欢这个比喻。牛最为勤恳踏实,退休后能像老黄牛一样继续耕耘,也算是增加了生命的厚度。
从家出来,李树干下意识地往集市口走去。那条他穿着警服走了三十年的路,从土路、煤渣路到现在平整的水泥路,他见证了路的变化,也见证了百姓从贫穷走向小康的过程。
还没走到集市口,大老远就听见有人在吵。卖菜的老张和卖鱼的老华,正在为摊位界限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眼看着就要动手。老张看见李树干走过来,大老远就喊:“老李,你过来评评理!”
李树干看了看,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要走。其实,李树干不是真不管,只是想来个冷处理。氾光湖这块土地上,有多少条路、多少条河、多少亩地,有多少户人家,每家有几口人,哪些出去打工了,哪些留守在家,李树干的心里都有一本清晰的账。遇到矛盾纠纷,哪些人吃硬,哪些人吃软,哪些人要抬着哄,哪些人要晾一晾,李树干的心里跟明镜一样。
这俩人没什么深仇大恨,无非是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产生的面子问题,晾一晾就行了。李树干问老张:“吵了半天你得到了啥?”老张摇摇头。又问老华:“你得到了啥?”老华不吱声。李树干语气严肃地说:“折腾半天,肚子气鼓了,啥也没落到,你们图的啥?”两人相视无语。李树干一手搂着一人的肩膀,语气缓和起来:“远亲不如近邻,你俩摊位挨着摊位,长年累月搭帮子做邻居,和和睦睦多好。来握个手,这事就算过去了,下次再闹这一出,我可就真不管了。”
两人的手握在了一起。此时,太阳已经爬过了头顶。
刚回到警务室,板凳还没坐热,李树干接到了顾欢的求助电话。顾欢是李树干的徒弟,刚从警校毕业没多久。
村民老王把收割稻子的活儿承包给小张,小张将收割机开到地头后,老王觉得要价太高,反悔不干了,打电话又联系了外村一个收割机手。小张一听火了,就这样,两人争吵起来,愈吵愈烈。
李树干车子还没停稳,小张就三步并两步走过来:“老李,你断事公道,你说这事咋办?”李树干把老王拉到一边:“你找人家事先不问价格,人家来了嫌贵,又找别人,确实有点说不过去。我给你算算,后找的这个,一亩地便宜十块钱,十几亩算下来,省了一百多块,这样的话,你给人家小张贴补五十块钱的油钱,还省了大几十块。”见老王点了头,李树干又把小张拉到一边:“都是乡里乡亲的,别伤了感情。你这路程也不远,我做主了,给你贴补五十块钱的油费,你看行不?”小张听了,说:“钱倒是次要的,没他这么做事的,态度也不好。今天看在你老李的面子上,这事算了。”
回去的路上,李树干告诉顾欢,做社区警务工作,群众基础很重要,平时你心里装着大伙,乡亲们才不拿你当外人。
李树干退休后,那辆跟随自己多年的警用摩托车,传给了顾欢。一天跑下来,前后挡泥板上沾满了泥渍。李树干拿着毛巾擦了一遍又一遍,一边擦还一边吹,轻轻地摸着这个曾陪着他风里来雨里去的老伙计。仿佛他擦的、摸的不是摩托车,而是一枚闪着金光的勋章。
走访结束,已是暮色四合。李树干和顾欢开始整理一天的走访记录。袅袅炊烟又在屋顶升腾起来,氾光湖百姓的一天开始打烊。警务室里却依然灯火通明。从高处俯瞰,京杭大运河与湖水环抱间,警务室就像是一盏点亮氾光湖的灯。看见它,就看见了光明,便感受到温暖和踏实。
在氾光湖百姓眼中,正是有了李树干年复一年的守护,他们的生活才得以平安样和。在李树干看来,他终将会慢慢老去,但不管是他,还是徒弟顾欢,抑或是其他同事,总会有一个人头顶警徽,驻守在氾光湖,点亮警务室的那盏灯……
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茶举以为都尉。臧茶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茶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布以闻。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亨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遂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之万世。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亨。”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吴、楚反时,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栾布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①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
②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趣亨之。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
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黄庭坚结束了在四川的六年贬谪生活,出三峡在荆州(今湖北江陵)住了一段时间,本诗作于此时。
我的住屋前面是个大敞坪,敞坪一角有杂树一林。早上六点钟,阳光在尤加利树高处枝叶间,敷上一层银灰光泽。尤加利树瘦而长,翠色带银的叶子,在微风中荡摇,如一面一面丝绸旗帜,被某种力量 成一束,想展开,无形中受着某种束缚,无从展开。敞坪中很静,一拍手,就常常可见圆头长尾的松鼠,在树枝间惊窜跳跃。这些小生物又如把本身当成一个球,在空中抛来抛去,俨然在这种抛掷中,能够得到一种快乐,一种从行为中证实生命存在的快乐。且间或稍微休息一下,四处 看看它这种行为能不能够引起其他生物的注意。或许会发现,原来一切生物都各有它的心事。那个在晒台上拍手的人,眼光已离开尤加利树,向天空 了。天空一片明蓝,别无他物。这也就是生物中之一种,“人”,他的想象或情感,目前正在不可见的一种树枝间攀援跳跃,同样略带一点 ,一点不安,在时间上转移,由彼到此,始终不息。
①近日,“东织西造锦绣生活——中西丝织文物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并将延续到2021年3月下旬。②展览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讲述中国的耕织传统,欧洲的丝织工业以及现代丝织工业的发展历程。③展示了丝织文物等共计139件/组,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④“东织西造锦绣生活”围绕中国丝绸对欧洲的影响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为主题,⑤让“丝绸命运共同体”中的江南和欧洲这两个丝绸中心进行一次跨时空对话,⑥不仅印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也体现“一带一路”下的东西方丝绸文化交流。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