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98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填空。

    二曰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 ___,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营营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庶于道德无亏,由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节选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 给①处加点字填写正确的拼音。(    )
    A . B . C . di D .
    (2) 请从一下词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②处。(    )
    A . 亲力亲为 B . 以身作则 C . 身先士卒 D . 身体力行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 .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 .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 .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二、情景默写

  • 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正式演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 《登高》中表现诗人登高所见秋景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的景象,表达乐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各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长句,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年                            明年:第二年 B . 因为长句                        因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 . 以赠之                        歌:名词用作动词,写歌 D . 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字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长句                        委身贾人妇 B . 人,本长安倡女              听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C . 转徙江湖间                    皆以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 . 小大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今吾以十倍地《唐睢不辱使命》
    (3)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 . 歌以赠之 B . 本长安倡女 C . 转徙于江湖间 D . 使快弹数曲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①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 , 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待之。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②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伍员:即伍子胥。②铍:古兵器之一。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伍子胥之楚而如吴也               亡:逃跑,逃亡 B . 致国于季子札                   卒:死 C . 待之                           客:像对待客人一样 D . 皆王僚之亲戚也                     亲戚:所有的内外亲属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B . 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C . 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D . 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伍子胥了解专诸的能力,在劝说吴王僚攻楚不成时,看出了公子光想谋杀吴王僚的想法,于是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 B . 诸樊死后,吴国采用了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法,当传到季子札的时候,季子札逃走了,于是吴人拥立了夷眛的儿子僚为王。 C . 吴王僚对公子光有戒心,担心公子光杀己篡位。当公子光宴请他时,为了保护自己,吴王僚的士兵从王宫一直排到了公子光的家门口。 D . 专诸趁献鱼的机会,用藏在鱼肚里的剑刺杀了吴王僚,他也被护卫杀死,从中可以看出专诸虽有智计却武艺不高,最终也因此而死。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

    ②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四、古代诗歌阅读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曲送元美

    [明]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

    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

    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释】①元美,即王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②白羽: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运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逼人。 B . 次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 C . 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 D . 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照应。
    (2) 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读经典

    经典的范围很广,它既包括先秦诸子的文章,也包括唐诗宋词四大名著,还能包括西方世界一些好的舶来品。一般经典之作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讲述着天理、人伦,在表达作者意图的同时也教化着人们。它反映了普遍的自然规律、社会章程,强调了人自我素质的提高追求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然而,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加剧,物欲极度膨胀,信息无限爆炸的时代,大多数人信奉的是“物质至上”的信条,他们忘却了那些先人留给我们的经典,抛弃了精神上的家园,在现代生活中日渐沉沦。

    商业文明倡导的是声色犬马的感性生活,而经典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倡导的则是庄敬平和的理性生活,因为理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理性文化倡导个体要在精神层面上实现自我,而不仅是在感官层面上满足自我,更不是放纵自我。

    经典在文化上的价值,表现于熏陶一种正当人格的养成,同时经典具有调理人心、救治商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的作用。我们所提倡的经典,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从整个人类的文化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所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孔子讲“天道远,人道迩”,这里的人道即社会伦理,这是个体的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社会基础,假使一个人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那么他的所有价值都将无从说起。

    重读经典,除了儒家的传统经书,如众所周知的“四书五经”之外,还应包括先秦诸子的著作,如使《庄子》、《子》、《韩非子》,以及历代的诗词歌赋等。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使人能够暂时从纷纭扰攘的商业社会中抽身而出的良师益友,让人能够浸润于文化的氛围之中,感受作为人进行理性思维的愉悦。

    经典的能量是巨大的。重读经典的时候,你能时时感受到,原来理性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它渗透在字里行间,浸润着读者的心灵,纵是作品诞生在一百年前甚至更久,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历史竟是如此的相似,不分年代,不分国界,许许多多的情感、行为、错误、经验竟然是一样的,在经典的世界里人们能在几个世纪前找到自己的知音,也能在历史的无限循环中看到一些豆古不变的东西。

    近几年来,呼唤重读经典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现实中的重读,不过只是少数文化人不时的呼吁和偶尔见诸媒体的几篇报道,并没有形成实际的风气。朱自清先生早在1942年就这么写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又务。”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国民对于其本国的经典都应抱有这么一种态度,这也是一个人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起码标准。所以,我们这代人,都应该重读经典。

    倡导经典,同时就是在倡导道德、法律和度诚,就是在倡导和谐社会。重拾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经典,让心灵穿越千年的障碍与前贤沟通,从书中找到属于我们当代的瑰宝,让我们的步伐与时代同步,与经典偕行。

    (摘自百度文库《重读经典》)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以及西方一些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我们所说的经典。 B . 理性文化注重精神层面上的自我实现,不放纵自我,不在感官层面上满足自我。 C . 声色犬马的感性生活是商业文明所倡导的,而理性生活则是传统文化所提倡的。 D .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道是实现个体自身价值的社会基础。
    (2) 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论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日渐沉沦,是因为他们以“物质至上”为原则,忘却了先人留下的经典。 B . 最近几年,虽然重读经典的呼声很高,但在操作层面上困难重重,实际上却没有形成气候。 C . 举例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以朱自清的话为例,说明国民需要阅读经典。 D . 作者阐释了经典的内涵,论述了当今时代阅读经典的意义,呼吁国民重读经典,与经典偕行。
    (3) 当今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读经典,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父母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塍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迈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在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8期,有删改)

    (1) 请赏析第⑨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
    (2) 小说以“奶奶的玉簪子”为题有什么作用?
    (3) 有人认为玉簪子是奶奶故意放在箱子里的,也有人认为玉簪子是奶奶不小心遗落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六、名著阅读

  • 9. 分析《乡土中国》中下面这段话的表达特色。

    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上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 10. 在《文字下乡》中,作者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作者的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七、命题作文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   , 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