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地质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13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干冰升华 B . 水挥发 C . 轮胎爆炸 D . 鸡蛋变臭
  • 2. 有些汽车为增强安全性配有安全气囊.当汽车受到一定力量的撞击时,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使气囊弹出并迅速膨胀,以保护车上人员安全。这种气体是(    )
    A . 氦气 B . 氧气 C . 氮气 D . 二氧化碳
  • 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 . B . C . D .
  • 4. 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 倾倒液体   B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 点燃酒精灯   D . 加热试管中的液体
  • 5. 人在西藏等高原地区往往感到缺氧,原因是(    )
    A . 高原地区氧气在空气中比例减少 B . 氮气含量增加 C . 二氧化碳更多 D . 空气稀薄,但空气中成分比例不变
  • 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空气污染关注的程度不断加强。下列气体中目前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 )
    A . 二氧化碳 B . 一氧化碳 C . 二氧化氮 D . 二氧化硫
  • 7. 国际上用统一的字母来表示各种元素,称为元素符号.元素符号“O”除表示氧元素外,还能表示(   )
    A . 氧气 B . 一个氧原子 C . 一个氧分子 D . 一个氧离子
  • 8. 薯片等易碎食品宜采用充气袋包装,下列气体中最不适宜充入的是(   )
    A . 氮气   B . 氧气   C . 二氧化碳   D . 稀有气体
  • 9. “含钙饼干”中的“钙”指的是(    )
    A . 分子 B . 原子 C . 离子 D . 元素
  • 10.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 . 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 .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 11. 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三瓶气体时的最佳方法是(  )

    A . 测量三瓶气体的密度 B .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 . 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D . 测量气体的溶解性
  • 12. 利用如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 . 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C . 白磷熄火、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 . 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40mL刻度线处
  • 13. 下列关于元素、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 B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 .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 14. 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 B . 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 C . 钠属于非金属元素 D . 钠的原子序数为11
  • 15. 实验室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的广口瓶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的是(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

  • 16. 用化学符号填空:
    (1) 2个氢原子:
    (2) 氮气:
    (3) 氦气:
    (4) 3个氧分子:
    (5)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 17. ①铁丝②硫磺③红磷④镁条⑤蜡烛该五种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用序号回答问题:
    (1) 发出蓝紫色火焰的是;反应的文字(符号)表达式:
    (2) 常用做照明弹的是
    (3) 集气瓶底需要铺一层细沙或加少量水的是;反应的文字(符号)表达式:
    (4) 常放在灯泡中防止钨丝被氧化的是
  • 18. 将描述分子特点的句子的序号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内。

    ①分子是不断的运动,温度升高时运动加快;②分子很小;③分子间有间隔,温度或压强发生变化时,间隔大小随之发生变化;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1) 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得快,说明
    (2) 水银温度计热胀冷缩说明
    (3) 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说明
    (4) 一滴水中大约含有 个分子,说明
  • 19. 根据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填写序号)。

    上述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原子的是;属于阳离子的是;与原子 化学性质相似的是;属于稳定结构的是;图③的微粒符号是

  • 20. 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图是,纯净物的是单质的是化合物的是

  • 21.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下表(元素周期表部分内容)。

    回答有关问题:

    (1) Mg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核外电子数为
    (2) 碳元素和氟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3) 图1中X的值是,该原子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填“得”或“失”)电子。

三、实验题

  • 22. 根据图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 图A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若打开止水夹,集气瓶中倒吸入水的体积小于瓶内剩余空间的1/5,可能由哪些原因引起的,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原因
    (2) 你认为装置B与A相比的优点是
    (3) 写出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文字(符号)表达式:。装置C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改用铜丝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反应的文字(符号)表达式
    (4) 装置D实验过程中,活塞的移动方向为,若起始时活塞的位置如图所示,则最后温度降至室温活塞前沿应停在刻度处。
    (5) 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管中预先装入适量的水,测得水面高度为a,加热粗铜丝,一段时间后白磷燃烧。燃烧停止,完全冷却后,测得水面高度为b。(已知除去胶塞部分管的长度为c)

    白磷燃烧的现象为:,反应的文字(符号)表达式为:,由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用含a、b、c的代数式表示)。

四、科学探究题

  • 23. 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1) (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
    (2)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

    a.烧杯内壁出现;b.手摸烧杯壁有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3) 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4)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蜡烛燃烧为变化。
    (5)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变化。
    (7) (获得结论)猜想(填“一”或“二”)正确。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