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48 类型:期末考试
新华中学九(5)班开展综合性学习“走进名著天地”,让我们随着该班同学,进行一次奇异的语文之旅……
(读文识人)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是难免有些夸大。……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头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
选段出自鲁迅的散文《》,引文中的“头陀”是《水浒传》中(填人物姓名)的特征,请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
A.艾青的诗歌中选用了丰富的意象,有的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土地”“太阳”等。
B.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构思巧妙,情节动人。
C.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诗人用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序、长短错落的诗行,抒发至真至醇的情感。
D.在二调芭蕉扇中,孙悟空变成牛魔王从铁扇公主手中骗取芭蕉扇,又被牛魔王变成猪八戒骗回宝扇。
E.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经历了命运的三起三落,最终打消了买车的念头,重新投奔刘四爷,老老实实赁车挣钱。
上联:礼贤下士,刘备喜得隆中对
下联:,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① , 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② , 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③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④喜。公以是益器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⑤。
【注释】①薛公蕙校越时:薛蕙任越州学官时。②数奇:命运不好。③方:比方。④永陵:代指明世宗。⑤不偶:没有遇上好的机遇。
①屡试辄蹶() ②则葛衣乌巾 ()
③膝语蛇行() ④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例句: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是 时 公 督 数 边 兵
①公以是益器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①甲骨文是我国殷商时期的文字,常常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又称契文、甲骨卜辞字等。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是甲骨文。
②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 , 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
③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④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
⑤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的鼻祖。由甲骨文、商周金文,到春秋战国的大篆、小篆,汉魏的隶书及以后的行书、楷书,其嬗变轨迹清晰可见。
⑥中国汉字还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文献记载,中国汉字在秦汉年间传入越南,越南长期使用汉字至十三世纪才有本国文字──字喃,直到十五世纪时,字喃才完全取代了汉字。 A 晋朝初年汉字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语中常用的汉字仍有1945个。 B 而其他早期文明古国,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于绝迹较早,其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无从谈起。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①分析第②段文字中加点词“事实上”的表达作用。
事实上 , 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②阅读全文,给“甲骨文”下定义。
汉代初年汉字传到朝鲜,直到李朝初期依据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朝鲜文字,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朝鲜才有了自己的文字。
①安全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责任重于泰山。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发生的安全事故深刻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安全,确保安全生产,守住安全底线,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去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强调把安全发展作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的确,美好生活首先是安全的生活,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一步,安全都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③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城市治理者必须在日常的精细化管理上下足功夫,做到防患于未然。现实中,恰恰是超载的货车、小吃店的燃气这些城市运行“细节”,暗藏着安全隐患。如果对这些安全隐患估计不足、管理不细,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风险没有得到及时排除,往往就会积小患成大患,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④安全管理,既要有精细化管理的探照灯,也要有系统性思维的大局观。当前,城市越来越像一台精密的仪器,任何一个没有拧紧的螺丝钉,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个环节强化标准,没有城市管理各个部门之间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安全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然而,少数地方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阶段,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有的在治理实践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克服安全管理上的路径依赖,呼唤我们进行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构建匹配城市发展需要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应急处置体系。
⑤提升城市的安全系数,让人们生活得更好,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要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形成共建共享、人人参与的格局。人人都把自己当成是安全的关口,才能把安全的网络编织得更密一些,把美好生活的基石筑得更牢一些。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①年青的判官走进府衙的时候,阳光正好,凤翔府衙门前的梧桐树上几只喜鹊正欢畅地聊天。
②进到公堂里,他却看到一张绷着的脸。那脸,长在一个瘦小老头的身上。
③“我姓陈。”绷着脸的老头开口说话了。年青的判官知道这位就是自己上司知府陈大人了。年青人想要自我介绍一下,老头摆了摆手:“我知道你,你是新上任的知府判官。”年青人昨晚还作过一首诗准备来呈给知府大人的,他没有从袖口里拿出来,只好自个儿站在了一边。
④下午卸下了差事,判官随同事们快步走出府衙。快嘴的衙役丁三拉过年青判官:“贤良,你要习惯呢,陈大人就是这样的人,他让你没有面子。”
⑤“贤良,你的才华我们早知道了,你本是状元,欧阳大人最初看到你的卷子,因担心是自己的学生中状元,才朱笔将你批成了榜眼。他老人家想不到是你呢。”衙役赵四接过了话。
⑥年青人知道,“贤良”这一说法是对读书人赞美性的称呼,自己当初应考时就是“贤良方正”科。他拱了拱手,只是轻轻地一笑,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点好事,居然传到了这儿。
⑦又一天的公堂,知府陈大人拍了下惊堂木,叫:“前日里,哪几人称呼府人时用上了‘贤良’一词的?报上名来。”丁三和赵四,慌忙站了出来。陈大人又拍了下惊堂木,二人立即被按在长条凳子上,各人被责打了二十板子。
⑧年青的判官额头一直在冒汗,他没有想到,几乎中了状元的人也不能被称作“贤良”,他只能眼看着两个喜欢说笑的衙役趴在长条凳子上叫喊。这怪老头子,太不给人面子了,年青人实在是想不通。
⑨转眼到了中元节,按照惯例,府里的大小官员得一起聚会谈心。判官心想,虽说刚来,自己也算是府衙中的一员,自己也应该有个小主张才行。既然这陈大人不给自己一点面子,那这次我也就不响应他的号召,我不去参加中元聚会了,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抗议。
⑩第二天清早,年青人在府衙门口看到了一张告示,告示上公布了昨天没有参与聚会活动人的姓名,一共有三人,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个,赫然入目。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处以八斤铜的罚款。刚刚履职的年青人,没有领到第一个月的薪俸,却倒被处罚了。
知府陈大人似乎没有觉察青年判官的感受,上班了,他照样分配给年青判官不少的事儿。其中重要的一桩事就是,写文章。说回来,写文章对年青的读书人不算什么了,更何况是官府的公文。每每任务一到,等不了多长时间,年青的判官就写好了,认认真真地呈到陈大人面前,想着改变一下老头儿对自己的看法,让他多给自己一点面子。不想,每次呈上去的公文,陈老头不是在这儿添加一句话,就是在那儿删除一个词。这让优秀的读书人更是难堪,年青的判官狠狠地捶着自己的书桌。
几个月之后,凤翔府修建了一座凌虚台,这次知府陈大人似乎给了年青的判官一点面子,那就是让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年青人知道机会来了,他想着借写这篇文章,好好地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年青人在文中写道,世事变换,飘浮不定,“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众人一看,知道年青人在文中有特别意思。可意外的是,知府老头儿一个字儿没有修改,让人将全文刻在了一块石碑上,立在凌虚台前。
做判官的日子似乎并不长,年青人终于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可以离开这个不给自己一点面子的瘦小的陈老头了。
之后的岁月,年青的读书人四处漂泊为官,几次受谗遭贬,又几次出山,他都平平安安。在好些个有月亮的晚上,读书人猛然想起的,居然是那瘦小的陈老头。
他太给我面子了。读书人心里说。
读书人成了大学士。他从不给当朝人立传;偏偏,他为那瘦小的陈老头写了一篇长长的《陈公传》。
不给判官自我介绍的机会→ ①→ ②→添改判官写的文章→ ③→判官为他写《陈公传》
①第①段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链接材料)
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范进中举》)
本文第 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采用了什么写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