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试卷

修改时间:2020-09-22 浏览次数:225 类型:同步测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19 世纪下半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是(   )
    A . 俄国 B . 美国 C . 英国 D . 法国
  • 2. 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图片能对此进行佐证的是(   )
    A . 虎门销烟 B . 圆明园遗址   C . 侵略者坐在清朝 D . 日军在旅顺
  • 3. 有一天,一伙强盗闯入圆明园疯狂抢劫,然后把它付诸一炬,这伙“强盗”指的是(   )
    A . 英军 B . 英法联军 C . 八国联军 D . 日本
  • 4. 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是因为哪个条约的签订(   )
    A . 《天津条约》 B .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C . 《望厦条约》 D . 《黄埔条约》
  • 5. 下图所示是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四件,这四件饱经沧桑的国宝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被迫离开故土的? (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虎门销烟
  • 6. 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 . 战争目的和战争性质相同 B . 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C . 都给中国带来危害和灾难 D . 都是因为鸦片贸易而引发的
  • 7.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挑起战争的借口是(    )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

    ②清政府拒修条约

    ③“亚罗马事件”

    ④“马神甫事件”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8.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采取的行动是(    )
    A . 掀起瓜分狂潮 B . 扩大资本输出 C . 再次发动战争 D . 割占台湾岛
  • 9.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爆发的原因是鸦片输入  ③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④美俄两国为帮凶  ⑤列强谋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③④⑤ D . ③④⑤
  • 10. 香港地区九龙半岛南端尖沙咀一带曾长期被英国人侵占,这与清政府签订的哪一不平等条约有关?(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11. 1860年英使额尔金振振有词地说:“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生极大的震动,余尚有理由: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可见英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 掠夺中国的财富 B . 打开中国的市场 C . 给清朝统治者施加压力 D .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 12. “到1860年,这个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了……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到1860年”,俄国人“取得领土”的条约有(    )

    ①中俄《北京条约》    ②中俄《改订条约》

    ③中俄《瑷珲条约》    ④中俄《辛丑条约》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④ D . ③④
  • 13. 1858年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下列条款不是出自该条约的是(  )
    A . 鸦片贸易合法化 B .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 .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 .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 14. “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重大影响是(    )
    A .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15. 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挑起了新的战争。“新的战争”和鸦片战争的相同目的是(   )
    A . 掠夺中国的财富 B . 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C . 掠夺中国的人力资源 D . 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1) 材料一中的夏宫指什么地方?
    (2) 材料一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谁?
    (3)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 该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的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材料二:1859年夏,英国和法国公使借口到北京换约,各率一支舰队到大沽口……清军爱国官兵奋勇还击,重创英法舰队……英法舰队惨败的消息传至英国和法国。英法侵略者叫嚣“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让英国人成为中国的主人”。

    材料三:这场战争前后,有一个国家趁机来到中国,北方那么多的大好河山开始沦丧。

    (1) 材料一中“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指的是哪场战争?
    (2) 材料二中“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主要指什么?
    (3) 材料三中的“一个国家”指哪个国家?这个国家用什么手段趁机侵略中国?
    (4) 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