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文)教学衔接调研考试卷(超越班)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84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来处,也是一个民族前行的力量源泉。悠久的历史使我们拥有了无与伦比的自信,优秀的文化不仅塑造我们的品格,影响我们的当下,更将指引我们未来前行的方向。

        大学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延续性的机构之一,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美国教育改革家克拉克。克尔在《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一书中讲到,西方世界在1520年之前建立的、仍旧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有着类似的功能和未中断历史的75个公共机构中,大学就占了61个。这充分说明大学具有坚韧恒久的生命力。从一开始,大学就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并在文化坚守中获得了浑厚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从而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一所大学正是凭其独特的文化而屹立于世界大学之林,好的大学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缺乏文化底蕴的大学无以为卓越。

        大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文化,同时也在于塑造未来。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我们拥有怎样的未来,取决于今天我们培养怎样的青年,取决于我们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就是在塑造未来。英国教育家赫胥黎说,“世界的未来掌握在那些对于自然的解释能够比他们的前辈更进一步的人手里。大学最重要的职责,就在于发现这些人,爱护这些人,并培养他们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自己事业的能力”。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培养出一流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决定了一所大学的高度。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要注重人的全面成长,给学生更多的成长空间,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育人过程中,价值引导是第一位的,是育人的根本。知识和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公平、正义,是关爱他人、社会、自然等价值取向以及勇气、毅力、自信和团队精神等人格品性。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品性的养成,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大地发挥效用。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要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朝气和活力是青春的标志,青年时代是人生创新潜能最丰沛的阶段。大学要呵护、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导学生选择有挑战性的目标,为学生追求高远的学术志趣和人生理想创造条件。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善于创新、勇于创业。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要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一所大学的办学视野决定了她所培养的人才的视野,大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他们尊重不同文化,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心怀人类福祉、关注人类发展的共同命题。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大学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决定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有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要通过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标准,努力激励青年教师成长,推动高水平教师上讲台,进一步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学术的文化氛围,激励教师潜心学术研究、专心教书育人。

    (摘编自邱勇《大学的重要价值在于传承文化塑造未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历史上最有延续性的机构是大学,其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具有坚韧恒久的生命力。 B . 当代大学应该注重积淀属于自己的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难以成为卓越的大学。 C . 一流的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最重要的判断依据,大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人才培养的成就。 D . 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由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推动教师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紧扣“传承文化、塑造未来”这个中心论述大学的价值,层次分明。 B . 文章第一段虽没有论及大学的价值,但为后文的论述确立了宏观的视角,让立论更有高度。 C . 文章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论证了“大学塑造未来”这一分论点,重点谈了如何培养人才。 D . 文章引用克拉克、赫胥黎的两段话,以此论述了大学的重要价值,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界的未来掌握在比前代更进步的一代人手里,由此看来,怎样培养青年比培养怎样的青年更重要。 B .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需要大学在全面成长、创新精神、全球视野三方面理念的指引下进行实践探索。 C . 教育的重心是养成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品性,知识和能力发挥效用的必要前提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D . 只要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学术的良好氛围,就能更好地激励教师成长和发展,使之专心教书育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为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2018年4月16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在北京正式挂牌。

        这个部门不仅在退役军人权益的保护上,在退役军人的发展、国家安全及对外关系的重大议题上,都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成立的退役军人事务部,与军委的政治工作部、后勤保障部、国防动员部及国际合作办公室等部门都可能产生关系,在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时,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仍然不会脱离改革开放以来确定的方向,只会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市场化日益成熟的社会中,如果继续采取计划经济时期的思路处理退役军人安置问题,显然无法适应社会形势,因此,必须有全新的部门来专门负责这一事务。

    (摘编自《“平地起楼”退役军人事务部第一个百天》,新华网2018年8月)

    材料二:

        摆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面前的,是退役军人抛来的无数问题。据悉,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安置政策的落实问题、身份认定问题、优抚标准问题、生活特殊困难问题、涉法涉诉问题。还有些退役军人为新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对新部门的工作表示支持和关心。

        目前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主要涉及宪法、国防法、兵役法、军人保险法等相关法律,以及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各部门联合下发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制度,它们对退役军人及家属在医疗、供养、保健、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但部分法律存在立法时间较早、与现实需求脱节较大等问题,对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针对性也有所欠缺。李卫海表示,退役军人工作涉及的环节多,需要协调的部门多,非常有必要制定一部保障法作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基本法。几十年过去,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社会情况和彼时制定法规制度的社会基础,已经存在很大不同,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解决退役军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固然重要,但新成立的这个部门更应该眼光向前,服务好退役军人的就业和创业。“包括出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鼓励政策,引进优质创业基金。帮助他们在一些细分行业中进行创业。同时可以引进创业保险,一旦退役军人创业失败还可以有保险兜底。”

    (摘编自《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新京报》2018年3月)

    材料三:

        在成立一周年之际,退役军人事务部又推重要举措。2月26日,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要承担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优抚帮扶、走访慰问、信访接待、权益保障等事务性工作,是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国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强退役军人工作力量,进一步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省、市、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将全面建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2月26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成立全新的部门专门负责退役军人安置问题。 B . 对退役军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关涉退役军人的发展、国家安全及对外关系等。 C . 退役军人事务部与军委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以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D . 材料二表明,既要给退役军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更要解决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问题。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退役军人事务部整合了原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功能,专为退役军人解决各类事项而设。 B . 目前关于退役军人事务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制度,已满足不了退役军人现实需求。 C . 今后在全国范围内,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将由国家和地方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承担。 D . 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已着力展开,制定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保障法未来可期。
    (3) 我国组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小城参加会议,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当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路过村里时。母亲很是高兴。我说:“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不用惦记我,我身体好着呢。”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

        我与母亲之间,如许多农村母子之间一样,不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

        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近些年,我经常往家里打电话,却很少回家。因为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儿子的未来高于一切。

        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咱俩就能见一面了。”

        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

        我们都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但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现在只剩下几米宽的道口。火车通过那个道口需要多长时间呢?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

        火车一过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二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了。

        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

        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黑夜中流光溢彩。

        突然“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火车夜过家乡,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兴奋激动转眼又成失望落寞,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了。”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路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写“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采用倒叙手法,既写出了“我”意识到自己考虑不周而生发出的悔意,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文章善用对比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如母子所处环境的对比——“黑夜的冷风中”与“明亮、温暖的车厢”,突出了“我”的愧疚之情和对深沉母爱的感念。 C . “火车多次提速”“路口已被栅栏隔断”说明时代发展迅速,使“我”认不出昔日熟悉的景物并错过了与母亲相见,暗指过快的发展总会给人带来遗憾。 D . 当“我”提出让母亲在路口等“我”的要求时,内心很期盼与母亲在火车一闪而过时互看一眼,但因火车太快,夜色太深,“我”和母亲终究没能看见彼此。
    (2) 为什么作者说“我理解这时的沉默”,却又说“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 文章题目“那一束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昊正,字祺阳,少好学,美鬓发,善举止,言辞清辩,响若县钟。其父任城王薨 . ,居丧以孝闻。袭封,加征北大将军。以氐羌反叛,除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文明太后引见诫励,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加侍中,赐衣一袭,乘黄马一匹,以桂其德。转开府、徐州刺史,甚著声绩。朝京师,引见于皇信堂。孝文诏正曰:“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对曰:“郑国寡弱,摄于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来示威。虽乖古式,合今权道。”帝方变革,深善其对,笑曰:“任城当欲为魏子产也!朕.方改朝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后征为中书令,改授尚书令。后帝外示要南讨,意在谋迁,乃独谓正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固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正深赞成其事。帝曰:“任城便是我子房!”于是,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及车驾幸.洛阳,定迁都计谋,诏正驰驿向北,问彼百司,论择可否。正既至代都,众闻迁诏,莫不惊骇。正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遂南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帝大悦,曰:“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恒州刺史穆泰在州谋反,授正节、铜武、竹使 , 御杖左右,仍行恒州事。行达雁门,遣侍御史李焕先赴。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具状表闻。帝览表,乃大悦曰:“我任城可谓社稷臣,正复皋陶断狱,岂能过之?”顾咸阳王等曰:“汝等说当其处,不能办此也。”车驾寻平城,劳正,引见逆徒,无一人称枉,时人莫不叹之。帝谓左右曰:“必也无讼,今日见之。”以正正尚书。 

    ——节选自《北史》

    (1)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B . 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 西南款顺 C . 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  西南款顺 D . 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 西南款顺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 . “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 . “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 . “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昊正自幼好学,气质不凡。文明太后十分欣赏他的风采神韵,认为他能承担重任,后来他受到朝廷重用、重赏,仕途顺利。 B . 昊正才干出众,深得孝文帝信任。孝文帝迁都的想法起初只告诉昊正一人,确定迁都后,孝文帝安排昊正说服大臣们。 C . 昊正识见深远,通达权变。他引用郑子产铸刑书的史事鼓励孝文帝大胆变革,认为即使变革有悖于古制,也适合于当下的权变之道。 D . 昊正断狱公正,令人叹服。他办理恒州刺史穆泰案,不仅受到孝文帝的极力称赞,连逆徒也觉得不冤枉,也为当时人叹服。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

    ②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

  •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

    白居易

    淙淙三峡水,浩浩千顷陂。未如新塘上,微风动涟漪。小萍加泛泛,初蒲正离离。

    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注】草堂,建成于作者被贬江州的第二年。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四句以新辟小塘之美胜过久负盛名之长江三峡,引起读者对小小池塘 好奇。 B . “泛泛”“离离”两词生动再现了“小萍”“初蒲”的依风飘摇、稀少疏朗的风姿。 C . 诗歌后四句先以外围景物加以映衬,再以小池新开就惹人喜爱,侧面表现小池之美。 D . 诗歌表达了诗人遭谗被贬后远避朝政、回归自然、寄情山水,寻求内心宁静的感情。
    (2) “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用语浅白而富有情趣,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逍遥游》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引出“小大之辩”的句子是“”。
    (2) 《蜀道难》中“”两句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羲和驾六龙”的传说,衬托出蜀道的山高水急。
    (3)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的原因是“”;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现存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独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     了下来,这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意义重大。

        120年前,当爱国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批甲骨被西方列强       , 流亡海外。甲骨的发现、挖掘与研究浸透着一大批学者的血泪。120年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甲骨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走向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       ”。(         )。今年正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名为“         ”的甲骨文文化展。一方面,通过“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个单元近一百九十件甲骨、 青铜、玉石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让文物“活”起来,让甲骨文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构筑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延续  横征暴敛  信使   证古泽今 B . 保留  巧取豪夺  纽带   震古烁今 C . 延续  巧取豪夺  信使   证古泽今 D . 保留  横征暴敛  纽带   震古烁今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片片甲骨,是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的见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 B . 由这片片甲骨,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得以见证,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也被昭示 C .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都在这片片甲骨中得以彰显 D . 这片片甲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展览叙事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把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给人民群众感悟 B . 通过让文物“活”起来的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 C . 为了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览叙事 D . 展览叙事让文物“活”起来,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
  • 8. 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在所提供的事物中任选一个,从不同的角度写出对事物的理解。(字数可不完全相同)

    示例:

    彩虹

    角度一:哪怕只有一点水汽,也要散发出七色华彩。

    角度二:尽管能折射光的美丽,却不过是暂时的幻象。

    备选事物:雪花 风筝 天平 火柴

    角度一:

    角度二:

  • 9. 下面是一幅保护生态环境的剪纸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字。

    构图要素:

    图形寓意: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