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师大二附中2020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修改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82 类型:高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情景默写

  • 1. 根据提示填空。
    (1)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鱼我所欲也》)
    (2)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鹫翎金仆姑,。             (卢纶《塞下曲》)
    (4) 北宋诗人黄庭坚长于用典故,在《登快阁》中使用伯牙、子期、阮籍典故的诗句是

二、其他

  • 2. 按要求选择。
    (1) 在运动会的动员大会上,班长强调大家一定要团结一致。下列句子与其意相符的一项是(   )。
    A .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B .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C .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 .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性阅读。它与一般的求知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尽管文学作品中也含有丰富的知识信息内容

    ②但其主要功能不是实现教育或认识目的

    ③不像阅读教科书、理论著作、产品说明书等那样主要以获取知识或满足实际用途为目的

    ④而是给读者带来美的愉悦和享受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③②④①

三、现代文阅读

  • 3. 阅读下文,完下面小题。

        ⑴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作出更大贡献。

        ⑵长期以来,在西方,人与神,心与物,此岸与彼岸,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价值与事实,理性与情感,统统被打成两橛。中国哲学则打破了彼此的隔阂,强调两者的互动互补。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绝对占有自然。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他们不仅把自然看作是一和谐的体系,不仅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化间的共存互尊,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秩序化,而且追求天、地、人、物、我之关系的和谐化。

        ⑶①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佛教的“平常心即道心”,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具佛性,是儒家与佛教的最高信仰。实际上,儒、道、佛与宋明理学都是要追求一种理想的高尚的社会,因此其共同点都在培育理想的人格境界,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⑷②中国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如蒙学、家训、家礼、戏文、乡约、行规等,把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四维、八德等价值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中国人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个人”,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

        ⑸③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系统的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制度。在礼、乐、政、刑相补充相调剂的治理社会的方略中,“礼”是带有宗教性、道德性的生活规范。在“礼”这种伦理秩序中,包含了人道精神、道德价值。古代有“一夫授田百亩”的诉求并转化为计口授田制,有养老制度与“移民就谷”等荒政,对灾民、鳏寡孤独与聋哑等残疾人都有救济与保护制度。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作用,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并提升百姓的文明水准。

        ⑹④中国哲学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能导致一种对自然的宰制、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决不消解对“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终极的信念与信仰。中国哲学甚至主张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须尊重人、物,这不会导致宗教迷狂、排他性与宗教战争,而又有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中国哲学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用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会政事、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因此,中国哲学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配合,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及现代性的偏弊,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⑺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与境界上。儒家是德性与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工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是空灵、逍遥、放达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佛家是解脱的、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放下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有人说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其实三家都可用于治世、治身、治心,都具有调节性。

        ⑻“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孔子以“爱人”为“仁”,爱人、同情人、关切人,是“仁”的主旨。“忠”与“恕”接近于“仁”。“忠”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或絜矩之道。“忠”“恕”是仁道的一体之两面。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推而广之,也是国家、民族、文化、宗教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乃至是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

        ⑼诸子百家、佛教禅宗与宋明理学,是我国主要的思想传统。吃透了这些思想传统,我们就可以一通百通。这些思想传统中有无限珍宝,尤其是在个人修身齐家、社会与国家治理、自然生态保护等方面,有很多借鉴意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方面,在人类永续存在与发展的方面,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切不可太过自我中心,自我膨胀。

    (1) 第(3)段划线词语“尧舜”在文中的含义是。
    (2) “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放在合适处是(见(3)(4)(5)(6)段开头处)
    A . B . C . D .
    (3) 以下论述中对中国哲学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中国哲学包含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B . 儒释道三家可以综合地用来治世、治身和治心 C . 中国哲学思想是通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 D . 中国哲学的平衡、和谐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
    (4) 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请结合上文的一个角度加以阐释。
    (5)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套袖

    铁凝

        ①插队时,邻家姑娘总帮我们做针线。她话不多,手巧,全村妇女绣枕头、纳鞋底,几乎都用她出的花样。姑娘常年戴一副素净的套袖,显得勤快、干练。

        ②不久,她也送我一副布套袖,告诉我说,戴上它,省衣服。我没有省衣服的概念,戴上后只觉得多了一层从姑娘身上感觉过的气质。另外,冬春两季,冀中平原多风,有了套袖,黄风就灌不进袖筒了。

        ③我戴着套袖赶集,买菜籽、碱面;戴着套袖去公社参加“三夏”动员会;戴着套袖起猪圈,推碾子,摘棉花,下山药窑,烫四十个人吃的棒子面……

        ④我回城了。要办各种手续,戴着那副套袖东奔西跑,在各种纸片上盖过二十多枚公章。后来手续办完了,我的花套袖就没了。它丢得很自然,不知不觉。

        ⑤以后,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里,我又见过很多戴套袖的人:严谨的银行出纳,结实的卖肉师傅,托儿所阿姨,传达室老伯,印刷厂捡字工,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工作的需要啊,我想。

        ⑥我没有想过我那副花袖套。

        ⑦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⑧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⑨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⑩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⑪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 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⑫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⑬“您是见老。”我说。

        ⑭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⑮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⑯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 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⑰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 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⑱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1) 有人建议将①-⑥段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2) 联系下文,请评析第⑦段写法上的特点。
    (3) 捡豆子,糊窗缝,写作——文中的孙犁所做的三件事。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 文题“套袖”,除了是本文的线索,它显然与主旨有关。请分析“套袖”与本文主旨的关系。

四、诗歌鉴赏

  • 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开成二年,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弟弟患眼病,寄居在扬州东北的禅智寺。杜牧赶去扬州给弟弟治病,病没治好,但假期已满。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他毅然放弃官位留了下来,此时写了这首诗。

    (1)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A . 《乐府诗选》 B . 《律诗集萃》 C . 《诗余选粹》 D . 《古诗菁华》
    (2) 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寓情于景物之中 B . 视觉听觉相结合 C . 叙述与写景结合 D . 炼字又不失自然
    (3) 此诗首联和尾联的写作手法有相同之处,请对此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①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遣卒迎之,而籍己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之,乃吏。后谢病归。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②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藉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③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1) 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是乡亲共之 

    ②不否人物 

    (2) 为下列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A . 参加 B . 就职 C . 趋向 D . 靠近
    (3) 为下列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A . 带领 B . 荐举 C . 援引 D . 延请
    (4) 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B . 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C . 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D . 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5)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6) 文本末尾提到“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分析皇帝保护阮籍的原因。
    (7) 根据文本的内容,完成表格。

    事迹

    性格

    傲视权贵

    谢绝出任曹爽府上参军

    母亲去世,依然与人围棋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枕中十书序

    (明)袁宏道

        ①人有言曰:“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然书至万卷,不几三十乘乎?除张司空外更几人哉!予于汉刘向、唐王仆射、宋王介甫、苏子瞻见之,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余岁□,予于杨升庵、李卓吾见之。或说卓秃翁,孟子之后一人。予疑其太过。又或说为苏子瞻后身,以卓吾生平历履,大约与坡老暗符,而卓老为尤惨。

        ②予昔令吴时,与卓吾游黄鹄矶,语次及著述书,李卓吾便点首曰“卓老子一生都肯让人。难著书则吾实实地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见识,二十分才力,若信得过否?”予唯唯。遂诘之曰:“尔数部中,谁是最得意者?”卓吾曰:“皆得意也,皆不可忽也。《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予一生学问所寄也,别有十种,约六百余纸,于中或集诸书,或附已意,此予一生神勇,游戏三昧所寄也,尚未终册,完当请门下校之。”自是分袂,伊南我北,卯酉相望。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惜哉!

        ③已酉,予主陕西试事毕,复谢,天子恩命,夜宿三教寺。寺高敝筐中,获其稿读之,不觉大叫惊起。招提老僧,执光相顾。予遭询曰:“是稿何处得来,束之高阁?”老僧曰:“乡者温陵卓吾被逮时寄我物也。嘱以秘之枕中,毋令人见。今人已亡,书亦安用!”予曰:“嘻,奇哉!不意今日复睹卓吾也,卓吾其不死矣!”惜书前后厄于鼠牙,予以熹受卓吾之祝,故于燕居时续而全之,付冰雪阅而订之,藏之名山,俟有缘者梓而寿之。

        (注)①袁宏道:文学家,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学说。②李卓吾:名赞,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奉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晚年被诬下狱,自制于狱中。

    (1) 填入第①段方框内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第①段写“坡老”的用意是
    (3) 对第②段画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卓吾著书立说特别真诚用心,从不让人。 B . 李卓吾著书胆量见识和才力,超过一般人。 C . 李卓吾著书更讲究信用,超过常人二十分。 D . 李卓吾除著书外,其他方面都可以谦让人。
    (4)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直线部分的句子。
    (5)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