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47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在上海落幕。在中国馆正中,大号字体向世界宣告: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一带一路”建设的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名为“共羽华平”的中国馆          , 让人在很短时间里感受到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动力,体会到向世界开放的姿态。在企业商业展上,贸易产品          , 一批新技术、新产品首次展示:在首届虹桥国际贸易论坛上,各界人士竞相参与,为推动全球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          .....可以说,“高质量”“高品质”“高水平”的进博会,( )。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 2013年到2016年,按照不变美元价格计算,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约23.4%左右。中国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而这种潜力将在首届进博会上得到进一步释放。

        进博会既是展示中国理念的一项重要贡献,也是推动全球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进博会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各国的大合唱。如果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         、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癖,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我们举办这个进博会,就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一贯立场,让世界看到开放市场、共享未来的共字末未的中国自信和中国担当。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在上海落幕 B .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C . 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约23.4%左右 D . 进博会既是展示中国理念的一项重要贡献,也是推动全球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独树一帜   琳琅满目   出谋划策   以邻为壑 B . 独具匠心   丰富多彩   建言献策   嫁祸于人 C . 独树一帜   丰富多彩   出谋划策   嫁祸于人 D . 独具匠心   琳琅满目   建言献策   以邻为壑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既是国外商品近距离接触中国市场的良机,也是中国消费者邀约世界的盛会,更是世界各国加强经贸合作的平台 B . 既是中国消费者邀约世界的盛会,也是国外商品近距离接触中国市场的良机,更是世界各国加强经贸合作的平台 C . 既是世界各国加强经贸合作的平台,也是中国消费者邀约世界的盛会,更是国外商品近距离接触中国市场的良机 D . 既是世界各国加强经贸合作的平台,也是国外商品近距离接触中国市场的良机,更是中国消费者邀约世界的盛会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体或组织。“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直接原因。在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取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上蔓延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矛盾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耸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从而达到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目的。而网络媒体为了点击量,也往往迎合、利用网民这样的心态和诉求,通过精心炮制的标题来引发围观,甚至引导舆情。

        “标题党”新闻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借助于舆情的裂变式传播迅速扩散,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给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温床,给突发舆情的应对处置带来阻碍,甚至有可能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另外,纵容“标题党”新闻,对那些坚守社会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来说是种不公平,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媒体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制定措施整治“标题党”现象,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标题党”现象泛滥的问题,以保证网络媒体良性发展,净化舆论环境。

    (摘编自詹婧《热点事件舆情传播频现“标题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党”炮制新闻标题手法多种多样,目的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 B . 在门户网站和新媒体上,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标题能否吸引人非常重要,纸媒则不然。 C . 用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增加点击量,是“标题党”新闻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注的最有效的方式。 D . 网民面对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形成了只浏览标题、图片等却从不关注新闻细节的习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媒体和网民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B . 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媒体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标题党”现象盛行。 C .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标题党”现象进行了论证。 D . 文章分析“标题党”现象的危害,突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利益驱动是“标题党”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只要媒体改变“流量变现是王道”的经营原则,“标题党”现象就能消除。 B . 对网络媒体来说,流量意味着经济利益,这导致自律精神不强的网媒过于关注流量变现,失去对职业道德的坚守。 C . 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老不信”心理应该跟当前社会的诚信危机有关系,强化诚信意识是消除“标题党”现象的一个途径。 D . “标题党”新闻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滋生网络谣言,激发负面情绪,导致大范围舆情失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

    杨乃云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的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干啥?”

        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

        妻沉默一会,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

        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

        妻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冒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竟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

        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习惯就好了。”

        “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是七楼那个孩子。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費,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酒店打工。”

        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

        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

        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妻闭着双眼:“你仔细听。”

        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

        我漠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他妈妈死了!”

        我默然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

        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妻子没有阻拦,翻来覆去地躺在床上。

        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孩子终于回来了。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珊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谁?”

        “哦!是我。”我捂着胸口站起身来。

        孩子一定神:“大爷,是您。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

        “是!噢,不、不……”

        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没———没有!”

        “大爷,”孩子小声说,“我那是特意的。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如水的月光在闪动。“孩子……”我接起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虔掩的楼道门口。

        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标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同时为行文设置了悬念,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B . 小说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比喻等人物描写方法,既表现了“孩子”备受生活重压后的疲惫状态,也形象刻画了“孩子”面对命运打击时的不屈形象。 C .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使情节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另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小说主题。 D . 小说结尾“我”与“孩子”和谐的一幕令人感动,从而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朴素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
    (2) 品味文中划线的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沉默:

    ②漠然:

    ③终于:

    (3) 小说结尾“我”为何“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二:

        2019年4月23日,河北省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高考改革实施方案!作为全国第三批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8个省市之一,河北省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自2021年起,6月份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学科,不分文理科。其中外语科目考试由听力和笔试两个部分组成,条件成熟时探索为考生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全国统一考试科目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考生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选择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满分为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中,考生在物理或历史中所选择的1门科目,满分为100分,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择的2门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即通常所说的“3+1+2”模式。

    (摘编自《河北省普通高考综合改革政策解读》)

    材料三: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H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 的选择面高,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材料四: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五: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借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 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B . 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 . 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D . 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E . 浙江省和河北省的高考改革对外语科目均实行一年两考,给考生提供两次机会。
    (3) 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高一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 , 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 , 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选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B .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C .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D .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 . 左拾遗是一个古代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杜甫曾做过左拾遗。 C .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D . “六义”即《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也称“六艺”。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 . 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②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③无那:无奈。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诗人由眼前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而入梦,并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 B . 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海棠花开,燕子飞回,天色初晴,天青云白,柳絮飘飞,正所谓“万物皆春”。 C . 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但诗人却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对比,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 D . 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诗人却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又天真地设想:吟诗,把春光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 《劝学》中“”两句运用比喻论证,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 《师说》中对士大夫之智竟然无法赶上巫医乐师百工而感叹的句子是“”。
    (3) 《寡人之于国也》通过写要合理捕捞来体现孟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两句是:

六、语言表达

  • 8. 阅读下面的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

    不同年龄段读者首选阅读方式和内容的对比(%)

    对比项目

    90后

    80后

    70后

    60后

    阅读方式

    纸质读物

    27.27

    28.11

    29.55

    50.94

    电子读物

    72.73

    71.89

    70.45

    49.06

    阅读内容

    休闲娱乐

    63.17

    54.37

    47.54

    42.28

    文化经典

    36.83

    45.63

    52.46

    57.72

    请概括以上表格内容反映出的2个现象(不出现具体数据):

  • 9. 铺天盖地的大众化广告常使人们感到乏味与麻木。但一些独具创意的广告也会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

    觉。请阐释下面这则广告的深意并说明理由。

    深意:

    理由: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在农家仓库里觅食的老鼠意外地掉进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意外使老鼠喜出望外,它先是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接下来便是一通猛吃,吃完倒头便睡。

        老鼠就这样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在衣食无忧的休闲中过去了。有时,老鼠也曾为是否要跳出米缸进行过思想斗争与痛苦抉择,但终究未能摆脱白花花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觉得以米缸现在的高度,自己就是想跳出去,也无能为力了。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篮